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王勇
高職商科院校職業人精神培養路徑的思考
——浙商精神與雷鋒精神相融合的視角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王勇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育人是教育的本質,高職院校作為職業人培育的搖籃,也要立足于這個本質。雷鋒精神及雷鋒職業人的品質是崇德尚能的體現,為此,新時代要發揮雷鋒式職業人的價值導向功能。本文闡述了雷鋒精神及雷鋒式職業人品格的內涵,分析了培育雷鋒式職業人的必要性,從雷鋒精神與浙商精神融合的視角提出弘揚雷鋒精神,創新商科院校職業人培育的新思路。
商科院校 雷鋒精神 雷鋒式職業人
浙商精神是浙江商人成長的結晶,傳承著浙商文化,詮釋著為商之道。浙商以勤奮務實的創業精神、勇于開拓的開放精神、敢于自我糾正的包容精神、捕捉市場優勢的思變精神、恪守承諾的誠信精神著稱。浙商精神是浙江職業人的驕傲,是職業人學習的樣板。浙商精神體現著雷鋒精神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時代化與常態化的統一。
第一,浙商精神的傳承需要吃苦耐勞的雷鋒式敬業精神。北京浙江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方杰曾說過“浙商的發展唯有與國家戰略調整的步伐相一致,同時繼承發揚吃苦、創新、團結”的浙商精神才能在多變的市場中找到新機遇。浙商企業家有很多是白手起家或從基層工人做起、從職員做起,但正是由于其肯吃苦、肯堅持,才能不斷實現人生的再定位進而走向事業的成功。
第二,浙商精神的傳承需要勇于開拓的雷鋒式應變精神。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機會,浙商人善于發現機會善于適應環境。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浙商能夠穩打穩扎不斷創造一個個奇跡,得益于其不但自我學習的適應能力。像杭州哇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年輕時下過農場、茶廠、工廠,做過調度員、推銷員、業務員等,最終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浙商。所以要抓緊一切學習機會,不斷提高,完善自我才能洞悉變化、順勢而為。
第三,浙商精神的傳承需要敢于自我糾正的雷鋒式專研精神。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在談新時期浙商使命時說過:“善學習、勇創新、守誠信、重擔當。”曾經三年的修鞋經歷雖沒賺到什么錢,但讓南存輝懂得了誠實守信的珍貴,懂得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從小事做起,“而且任何小事做好都是不易的”。浙商精神的傳承只有敢于糾錯、敢于嘗試、敢于擔當的雷鋒式職業人去貢獻力量才能誕生更多的浙江知名商人。
培育雷鋒式職業人學習雷鋒的擇業觀,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幫助學生樹立恰當的就業觀,愛崗敬業、服從組織安排、忠于職守。培育雷鋒式職業人,艱苦奮斗,抵制“講排場、比闊氣、比待遇的不良風氣”。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新時期職業人素養品質的源泉。高職院校作為培育職業人的搖籃,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培育的職業人既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也要有優秀的職業品格。高職院校要立足本質,發揮雷鋒式職業人培育的價值導向功能。著眼現實,發揮雷鋒式職業人培育區域文化傳承功能。面向未來,發揮雷鋒式職業人培育對社會創新型人才供給側改革功能。因此,雷鋒式職業人培育任重道遠。雷鋒精神源于中國但是卻名揚世界,自雷鋒精神誕生以來,國家對雷鋒精神高度關注,一致推崇。雷鋒式職業人將雷鋒精神的“感恩、責任、敬業、主動、勤奮、高效、協作、忠誠、謙虛、豁達”全面展現,詮釋著職業人的道德境界。雷鋒式職業人閃耀著忠黨愛國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恪守著愛崗敬業職業操守、燃燒著為民服務的勞動熱情、釋放著向善尚愛的行動力量、展現出新時期勞動人民眾志成城、積極向上的昂揚斗志,是實現中國騰飛的不竭動力。
商科院校是高職教育的一大門類,培養的學生廣泛活躍在商業經濟領域, “同其他人才相比,商科人才注定要與大量商品、資金緊密接觸”,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浙江商職院地處浙江具有競爭力的地區,建校歷史悠久,擔負著為區域培育職業人才重任。一百多年以來,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涌現出經濟學家駱耕漠、愛國人士章乃器等著名人士,被譽為“浙商人才培養的搖籃”。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浙商職院秉承校訓,堅持“育人為本,服務社會”的辦學方針,積淀著“依托行業辦學,校訓文化育人”的商科特色。
3.1 秉承校訓、功在踐行,在校訓的踐行中培育雷鋒式職業人精氣神
高職院校是雷鋒式職業人培育的主陣地之一,雷鋒精神的傳承,需要接地氣,接地域之氣、接校情之氣。“從學校固有辦學規律和教學規律出發,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優勢和資源”[1]。著力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現實,借力學校文化特色。“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訓,有自己確立的精神文化,這對于一所大學來說十分重要”[2]。如何就地取材,就地成才,將校域文化融合成為又一出路,具有商科特色的浙商職院,其“誠、毅、勤、樸”的校訓與雷鋒式職業人精神具有高度契合性。
其一,天地之美,誠業尤嘉。誠實守信是浙商精神和浙商職院人的共同價值訴求,也是大學的精神之一。“大學是人的良心、是社會的燈塔”[3]。高職也不例外,它是職業人的燈塔。職業教育尚誠、用誠。幫助學生在各種競爭中樹立誠信意識,為人誠信、為事誠信、為業誠信。正如馬云所說:“商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在辦學理念層面廓清浙商人誠實守信的職業人氣質。
其二,星火燎原,毅勇探索。要辦地方性特色高職院校,必須“找準各自辦學目標”,勇于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堅定探索適合區域需求的人才培育機制,浙江商職院在學徒制探索過程中,給學院未來職業人的心志剛毅以磨礪平臺,提前練就現代職業人工匠本領,學生充分地發揮潛力,將價值觀和制度結合,營造學生創造性探索的環境。
其三,精神食糧,勤于共享。高職要引領職業人氣質和信念,必須勤于學習,勤于分享。商職學院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有學者指出“悠久的辦學歷史是世界一流大學形成的主要內部原因”[5]。商職院作為高職院校的一種,其久遠的歷史文化在積淀中具有傳承的優勢,要辦出特色,辦出品牌,首先就要學會分享,只有在兼收并蓄、開放共享中才能實現辦學定位、做好辦學創新。
其四,不倦耕耘,樸實無華。高職職業人精神的培養不應停留在掛在墻上、掛在嘴上表面的富麗堂皇,而應落在實處、質樸敦厚地穩打穩扎。雷鋒式職業人的培育從學校層面需要政策的致密與周到,體制的健全與合理、機制的靈活與高效,才能以生為本,更好地傳承職業人精神。
3.2 以“文”濟“商”,將人文素養與雷鋒式職業人培養合為一體
人文素養是職業素養的基礎組成部分,人文素養包括人生的意義、追求、理想、信念、道德、價值等,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商科院校應以文為本,將人文精神、人文關懷自上而下貫徹執行,聚文化之氣,優化職業人品位改善校園環境。
首先,規劃人文精神傳承的頂層設計,將人文精神制度化、行動化。將人文精神作為學院的整體發展內容之一,在學院能力范圍內發揮學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在社會服務中傳播學院的精氣神,實現高職院校的自成長。如學院和富陽環三村進行共建文明結對工作,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為學生樹立奉獻榜樣。在系部建設層面,人文學院努力建設“慎?行”文化品牌,對班級公約、寢室公約予以比評,對學生的文明行為進行規范,彰顯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尚,引導學生培育自我領導力。
其次,發揚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馬克思認為,人文關懷要對“現實的人”予以關注,所以人的現實性是人文關懷的出發點。從學生的現實需求出發,引導學生在滿足自身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實現整體性發展。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鼓勵其發揮特長,實現學生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社會價值。學院為學生牽線搭橋,共覓學生服務社會機會。杭州G20峰會學院109位尖子生成為幸運兒,成功入圍峰會服務人員。
最后,優化校園文化。將雷鋒精神主題化、系列化。如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學生的學雷鋒系列活動,將誠信做人、感恩教育穿插到學生的課內外主題活動之中,實現雷鋒式職業人培育的鮮活性、生活化,提高育人成效。
3.3 育“德”于“商”,將德育創新與雷鋒式職業人精神培養一以貫之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是高職職業人素養培育的主渠道,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增強德育底氣,為雷鋒式職業人精神培養奠定基礎。
首先,堅持“一條主線”,強化素養課話語權。“一條主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素養培育主線,具體體現在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體建設、課程內容建設、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優化為主,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應該具有的育人功能。學院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體提升創造各種培訓、進修、交流的機會,使教育主體有優良的學習環境,提升教育主體專業自信、崗位自信、職業自信,進而增強素養課程的話語影響力。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做到課內課外結合、理論灌輸與實踐感悟結合、內容傳授和方法運用結合、網上網下渠道結合,給學生提供多樣的素養知識汲取途徑。在教學內容上,專題化理論課內容,將雷鋒職業人精神專題化,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學生的職業人素養。此外,通過專題講座,強化教育效果,如請全國道德模范孫茂芳來校做學雷鋒專題講座,使師生真實感受立德的人生意義。
其次,“多元覆蓋”,增強雷鋒式職業人素養培育合力。堅持科研引領、教學融通、課程滲透多管齊下,提高學生雷鋒式職業人素養。雷鋒式職業人素養的培育是開放式的系統工程,既需要雷鋒精神的傳承也需要與時俱進的新鮮血液的注入,在科研上加大投入,更好地豐富雷鋒式職業人素養內容體系和培育方法體系。此外還需全校合力,雷鋒式職業人品質是平凡中的偉大,是可以被踐行的。不同專業不同教師都有責任對職業素養的培育貢獻力量,在授課安排中對學生的雷鋒式職業人基本要求給予明示,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意識。
3.4 融“商”于“商”,將浙江商精神融入商職德育
雷鋒式職業人落腳點是具有雷鋒精神的社會各行各業的就業人員的培育,融商于商,將浙商精神和學院商科特色融合,建設職業人培育品牌,塑名氣。
首先,商商相融。將商業企業和商業學校相互融合,磨礪雷鋒式職業人品質。和浙江省知名企業通力合作辦學,搭建浙商精神培育平臺。如借鑒企業形象規范體系,優化學院職業人素養培育課程、開辟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和阿里巴巴、西湖國賓等知名企業深度融合,確保職業素養目標和區域企業需求一致,為學生提供機會,磨練職業人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意志。如2015年11月12日,浙江教育新聞網首頁刊登商職院電商學生助力雙十一企業網上促銷業績,《每日商報》也予以整版報道。
其次,業業并舉。將學生職業素養和創業素養培育并舉,檢驗雷鋒式職業人品質。大力扶持學生創業,將浙商精神學創一體。浙商精神包含勤奮務實的創業精神、恪守承諾的誠信精神等,職業人和創業人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是精神需求具有共性,那就是勤奮務實、恪守承諾。學院商科引領,注重學生的職業發展,將創業視為學生的第二就業途徑。商幫特色的浙江,為學院學生學習浙商精神、使用浙商精神提供資源便利。學院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創業政策支持,鼓勵學生在創業中摸索立業之道。如浙江《每日商報》、《青年時報》曾報道商職院學生范曉靜等一群“為編織夢想而日夜奮斗的絲梭人”創業事跡。
最后,技競襄進。做到技能培育和競賽參與相互促進,強化雷鋒式職業人素養。以賽促訓,傳播浙商職業人精神。技能競賽是學生職業技能和素養全面體現的又一平臺,賽前、賽中、賽后學生的團隊意識、服務意識、奉獻意識、敬業意識等可以全面歷練。如浙江教育新聞網上曾報道,商職院烹飪專業學生為了練就真本領,獲取好成績,加班加點,一直練到滿意為止,職業教育嘗試在年輕人身上播下“工匠精神”種子。此外學院還努力承辦省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將浙商職業人精神不斷傳播。雷鋒生命是有限的,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浙商人將繼續演繹著雷鋒精神,展現雷鋒式職業人新面貌。
[1] 王立仁,吳林龍.論雷鋒精神培育的現實性維度[J].理論學刊, 2012(11).
[2] 林建華,李家俊,郭東明,等.大學精神的內涵與實質[J].中國高教研究,2016(01).
F069
:A
:2096-0298(2016)12(b)-188-02
王勇(1969-),男,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營銷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