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優質護理在腦出血手術患者中運用效果分析
王曉紅
目的 分析優質護理在腦出血手術患者中的運用效果。方法 選取腦出血行手術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分組原則將其為甲組和乙組,各43例。甲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乙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優質護理,觀察2組患者不同護理效果。結果 乙組患者護理后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明顯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乙組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腦出血手術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模式,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心理情況,有利于患者自主恢復,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幫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腦出血;優質護理;運用;效果分析
腦出血主要是由于患者腦血管破裂造成的顱內出血,常見致病原因主要有高血壓、顱腦血管畸形和腦動脈硬化等,臨床上發病較為急重,且致死率也較高[1]。研究表明,針對腦出血手術患者,術后的護理質量對患者預后情況來說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在此選取腦外科收治的86例腦出血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并分析優質護理在腦出血手術患者中的運用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旅順口區人民醫院腦外科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間收治的腦出血行手術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輔助檢查明確診斷,且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經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依照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甲組和乙組,各43例,甲組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61.4歲,出血量21~80 mL,平均出血量(47.3±6.8)mL;乙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3.6歲,出血量25~83 mL,平均出血量(46.2±6.3)mL。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甲組患者予以常規住院手術患者護理,主要包括:入院健康宣教、基礎護理、病房護理、輸液護理和圍手術期護理等。乙組患者在甲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護理培訓 針對相應護理人員進行優質護理具體內容培訓,及時轉變護理人員優質護理觀念,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訓,讓護理人員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更加優質的進行處理;
1.2.2 全程密切觀察 腦出血患者由于發病較為急重,病情變化很快,因此護理人員在接診和治療全程中都應針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尤其是術后密切觀察并詢問患者有無頭昏、惡心等癥狀出現,應每隔一定時間詢問或監測1次,并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若發現患者出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采取對癥措施。另外,在觀察過程中還需重點關注患者有無再出血癥狀,若發生二次出血應立即做好搶救準備。
1.2.3 心理護理 通常腦出血控制后,可能會造成患者出現語言或行動功能障礙等問題,很容易導致患者情緒低落,產生緊張、焦慮、不安,甚至抑郁等、自暴自棄情況,從而降低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2]。對此,護理人員應重點加強對腦出血患者的心理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多給予患者關心和愛護,并向患者講解該病相關知識,加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從而建立治療信心,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患者心理情況的變化對其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
1.2.4 并發癥護理 為了避免腦出血患者出現肺部并發癥,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確保患者呼吸通常,避免其出現肺部感染,如指導患者在臥床期間采取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也可以刺激患者頸部,器官,誘導患者發生咳嗽反射。另外,為了避免患者出現褥瘡,護理人員應盡量確保患者皮膚清潔、干燥,并定期為患者翻身,在這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做好動作輕柔、緩慢,避免造成患者身體上的不適。護理人員還應針對患者長期受壓部分實施按摩,使得受壓部位血液循環加快,從而避免褥瘡產生。
1.2.5 康復護理 腦出血容易造成患者發生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障礙,所以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還可以結合不同患者不同情況來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措施,并指導家屬參與其中,讓患者在平日加強訓練。在肢體訓練過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輕到重的原則,避免出現一次性運動過度的情況[3]。在語言功能訓練上,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講解一些有趣的事物,誘導患者產生開口的欲望,然后再從單音、雙音等基礎訓練開始,由易到難,幫助患者逐漸恢復語言功能。
1.3 觀察指標 患者焦慮程度根據焦慮自評表(SAS)進行評分,具體標準為:>70分(含70)為患者存在重度焦慮,69~60分為中度焦慮,59~50分為輕度焦慮,<50分則為無焦慮表現;患者抑郁程度結合抑郁自評表(SDS)進行評分,標準為:>72分(含72)為重度抑郁,71~63分為中度抑郁,62~53為輕度抑郁,<53分則為無抑郁表現[4]。另外,同時觀察2組患者術后褥瘡、肺炎、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總時間,2組進行組間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 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護理后焦慮和抑郁情況對比 甲組患者手術完成采取常規護理后焦慮評分為(52.2±10.3)分,乙組焦慮評分為(41.5±7.4)分;甲組抑郁評分為(54.1±9.3)分,乙組抑郁評分為(40.6±6.3)分。對比可得,乙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明顯優于甲組患者,且2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甲組患者術后出現褥瘡5例、肺炎2例、靜脈血栓1例,乙組分別為褥瘡2例、肺炎1例、靜脈血栓0例,乙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9%明顯低于甲組并發生發生率18.6%,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腦出血又被稱之為腦溢血,屬于腦中風的一種,具有發病急、病情重、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5]。近年來隨著環境的逐漸惡劣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腦出血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常常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中,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腦出血一旦發病,便屬于危、重、急疾病,且治療后需要患者長期臥床休息,若在此過程中的護理工作未到位,則可能造成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進而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所以,針對腦出血患者的護理工作必須要加強重視。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對護理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護理方法已經難以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而優質護理便是順應這一形勢而出現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化護理與傳統護理相比,前者更加全面化、具體化、人性化[6]。有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針對腦出血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模式,能夠實現對患者病情變化的密切關注,并能夠對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從而有效避免錯失患者最佳搶救和治療時間[7]。另外優質護理還能夠顯著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助于腦出血患者身體技能的盡早恢復,從而有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對腦出血患者實施優質護理還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有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營造良好醫療環境[8]。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優質護理的乙組患者在焦慮情況和抑郁情況對比上明顯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甲組,且乙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9%也明顯低于甲組并發生發生率18.6%,2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得,針對腦出血手術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模式,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心理情況,有利于患者自主恢復,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幫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1] 劉志萍,朱葉春.改良院前急救護理提高腦出血手術患者臨床救治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6):234-235.
[2] 韓國利,張淑娟,趙國鳳.對重癥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98-99.
[3] 何海燕.臨床護理路徑用于腦出血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吉林醫學,2015,36(11):2411.
[4] 王瑞玲.腦出血手術后ICU內患者的心理特點分析與護理干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2):32-34.
[5] 顧彩萍,倪志宏,馬穎君,等.綜合護理措施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微創手術的護理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4):1311-1312.
[6] 王海燕.腦出血患者手術后ICU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83):10-11.
[7] 吳有芬.對進行手術治療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227-228.
[8] 李云瑞,劉少華,韓聰.優質護理在急診大面積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6):143-14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65
遼寧 116041 旅順口區人民醫院腦外科 (王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