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
摘 要: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程目標和內容要聚焦于“語言文字的運用”,但在農村中學,現狀不容樂觀。本文就農村中學生語文表達能力薄弱現象進行了分析,從而探究出對策以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充分有效地發揮語文課程的作用。
關鍵詞: 表達能力 語言運用 城鄉差距
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是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但在農村中學,學生大多表達能力薄弱,課堂上很少見像城里學生那樣滔滔不絕的講述、聲情并茂的朗誦、明確獨到的個人見解,取而代之的是畏縮、為難。現就學生的表達問題進行分析并初步探究一些對策,希望在課改的今天,農村中學生也能很好地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
一、薄弱現狀
(一)口語表達能力薄弱。
1.朗誦表演,缺乏自信。在教學詩詞或文質優美的文章時,朗誦是最好的情感體驗方法。課堂上教師會請朗誦好的學生上臺表演,但是在農村中學課堂朗誦卻是讓老師棘手的問題——找不到朗誦好的學生,即使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也畏畏縮縮、毫無情感地朗讀一遍,無法實現教學目標。
2.感悟評價,空洞單一。“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有獨特感受。所以,在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評價鑒賞能力時,課堂上教師會要求學生閱讀完作品后說說自己的感受或評價,農村中學生的回答基本是“很好”、“很美”、“很喜歡”,缺少具體生動的表述。這并不是學生沒有內心體驗,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3.合作討論,無話可說。課改提出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合作學習的方式逐漸成為主流,出現小組合作交流、同桌合作交流等討論形式。但是在農村學校語文課堂中,討論交流的現實是成員大部分無話可說,或僅僅個別成績好的學生說說,甚至個別學生一言不發。
(二)書面表達能力薄弱。
1.閱讀理解詞不達意。現代文的閱讀理解題,會出現兩種典型問題:一種是缺少恰當的詞匯、語句表達意思,導致表達有偏差;一種是理解意思但不會組織成完整連貫的語句,回答過于口語化。
2.寫作能力普遍較低。作文教學向來是一個死角,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較弱,主要有兩大表現:一是作文語句不連貫,文字駕馭能力弱;一是無內容可寫,乏味枯燥。
二、原因探究
(一)根本原因:缺少積累。
語文課程的學習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生的閱讀積累也是同樣的道理:讀得多了,積累豐富了,表達就會行云流水。但是,在農村中學,正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學生的積累量少,直接影響表達能力。有如下因素:
1.基礎教育參差不齊。現階段農村中學的生源大部分是外來民工子女,這些孩子來自全國各地,并且大多屬于貧困落后地區,水平參差不齊,基礎不扎實,甚至連拼音都不會,更不用說詞匯量,所以在寫作過程中連正確書寫都成問題,更不用說能使用優美詞匯、語句表達。
2.硬件條件限制。農村中學大多教學條件較差,沒有圖書館或圖書館藏書少,學校的文化氛圍也較差,學生平時很少閱讀,積累的東西更少。
3.家長的培養意識單薄。農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能不像城里,不會主動引導和要求孩子多閱讀,他們對于孩子的愿望可能比較簡單,這樣家庭教育的影響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直接原因:積累的素材不會運用。
“新課標”明確規定學生必須背誦優秀的詩詞或文段,經過一定階段的學習與閱讀,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不管在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過程中,學生仍然是肚里空空,嘴上平平,經過老師的點撥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優美的詞匯詩句可以運用到表達中,這種情況司空見慣,原因在于學生對于自己積累的素材不知道如何運用。所以,雖然學生可以背誦很多篇目和詩詞,但其表達能力還是很薄弱,積累的素材僅僅停留在背誦階段,不會巧妙運用。
(三)其他原因:缺少歷練平臺。
農村中學,各種展示活動或者競賽活動較少,學生除了上課和日常交流之外,很少需要特別的有文學性的表達。正因缺少了各種展示的平臺,所以學生自我表達的意識比較弱,與城市中學里有豐富的活動相比,缺少歷練的農村中學生表達能力自然就薄弱。
三、初步對策
通過農村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薄弱現狀的分析與原因探究,初步設想并實施以下對策:
(一)利用多方媒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積累量。
1.農村中學雖然條件差,但是教師基本配備電腦,教師利用閑暇時間,可以挑選一些好的素材保存下來,提供給學生閱讀,并且這些素材可以形成一個教學資料庫循環使用。
2.利用好圖書館,教師可以去圖書館挑選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讓學生登記借閱,既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條件,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益于素材的積累和寫作。
3.爭取家長的支持,取得家長的信任和幫助,讓家長營造好的家庭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教師的正確引導。
1.營造輕松氛圍,建立學生自信。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當處于輕松自在的氛圍中,可能會滔滔不絕,盡情地演說。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回答的熱情,并及時給予鼓勵,幫助學生趕走恐懼,建立自信,邁出艱難的第一步后,學生會逐漸喜歡表達自己,展示自己,有了鍛煉才會提高。
2.具體提問,恰當示范。針對學生整體感悟無從下手,交流討論無話可說的情況,在表達能力訓練的初期,教師應該提供“階梯”,讓學生“伸手可取”暢所欲言。此外,教師的示范作用也是重要的一環,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中學,像剛大學畢業的新教師更要從點滴做起,說標準的普通話,規范自己的語言表達,給學生做好示范作用。例如在讓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之后,可以提示學生結合文章從中心思想、構思、寫法、修辭等方面進行感悟評價,并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這樣學生可以進行模仿,經過訓練之后學生還能有獨特的見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三)開展多種文學活動,提供學生展示平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表達能力訓練在豐富的活動中能得到鍛煉與提升。開展一系列比賽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表達、展現自己,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有效提高。例如讓學生做導游介紹某處景色;開展辯論、朗誦比賽;開展社團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激發寫作興趣,提高書面表達能力。
(四)幫助學生梳理素材。
大量的閱讀和積累,會使學生積累的素材雜亂,造成疏漏遺忘,導致表達時仍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定期梳理積累的材料,分類歸納,這樣才能條理清晰地運用,有效地提高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