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瑛莉++杜美丹++劉承良++毛田宇++鈄一土
摘 要:智慧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一次深刻變革,是農業發展的高階段。筆者闡述了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金華市;智慧農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14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傳統的耕作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精準農業的要求[1-2]。而“智慧農業”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3],它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4],以現代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將信息技術綜合、全面、系統地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是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全面應用[5-8],其最大的特點是以高新技術和科學管理來換取對資源的最大節約[9-12],發展的空間和可供挖掘的潛力非常大[13]。筆者分析了金華市智慧農業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 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1.1 智慧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金華市位于浙江中部,是浙江省重要的農業大市。近年來,互聯網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浙江第二大“信息港”,市內擁有2條國家一級和10條國家二級光纜干線。2013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90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單位,2014年成功入選“寬帶中國”示范城市,成為浙江省首個“寬帶中國”示范城市。近年來,金華市努力打造“一攬子”管理、“一站式”服務和“一體化”政府,實現了信息共享和高效利用。目前,金華移動已建成6 000座基站,用戶覆蓋80%的人口,便民服務平臺覆蓋4 900多個村,農村區域4 M覆蓋能力達到90%以上,并針對農村寬帶網絡進行了優化改造提升,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2 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初具規模
智慧農業是農業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產物,以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為重要內容。近年來,通過“浙江農民信箱”、“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金華農業信息網”等一系列網絡工程建設,金華市農村信息服務網絡發展迅速。浙中第一個雙線接入的國家A類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落成,使金華市區域性信息共享平臺更加完善。全市9個縣(市、區)已全部開通了農業信息綜合服務網站,共建有聯絡室419個,聯絡點5 345個。
1.3 智慧農業穩步推進
智慧農業改變了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進程。近年來,金華市積極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模式,2013年金華市浦江縣農業局和中國移動浦江分公司就浦江縣現代農業發展簽訂了《關于建設浦江“智慧農業”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自此金華市智慧農業進入快速發展時代,之后涌現出像浦江金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浦江力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浦江縣東坪茶葉專業合作社、塔石“智慧農場”等一系列示范點和示范基地。
2 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整體規劃,智慧化程度不高
2013年,金華市被住建部列入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單位,由此開啟了金華市智慧城市快速發展模式。但截至目前,金華市還沒有出臺有關“智慧農業”統籌發展的相關政策和規劃。因此,政府在“智慧農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有待加強,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另外,金華市智慧農業基本處在信息化、智能化這個層面上,物與物的智慧化聯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智慧化程度還不夠高。
2.2 信息技術成熟度較低
現代信息化技術是智慧農業發展的技術前提,其發展程度決定了智慧農業發展的水平。目前,金華市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相對緩慢,在信息入戶率、計算機普及率等方面,還滿足不了金華市“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智慧農業應用的農業信息采集、傳輸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等系統精確度、靈敏度不高,技術水平偏低。整個農業存在科技資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農業科技貢獻率不高等問題。
2.3 農業規模化程度不高
農業生產規模化是智慧農業發展的前提。在市場經濟環境條件下,小規模農業生產在農產品成本和價格方面處于競爭劣勢,再加上農戶無力購買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無法及時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收入受市場影響波動很大。近年來,金華市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數量有一定增長,但增長幅度偏慢,小規模的農業生產仍占主導地位,嚴重影響了智慧農業的發展。
2.4 智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整體素質偏低
智慧農業是新生事物,其技術含量高,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質、懂技術的農業科技人員。而金華市智慧農業科技人員存在缺口大、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已跟不上智慧農業發展的步伐。全市農業科技人員中,農學、畜牧類傳統農業產業人員比例較高,而農業信息、信息工程等新型領域人員比例較低,人員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金華市農民年齡偏大,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受到的技術培訓較少,過分依賴農業生產經驗,忽視了農業生產知識的學習和應用,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金華市智慧農業的發展。
3 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對策
3.1 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
智慧農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對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考慮到智慧農業前期投入較大,一般農業企業難以承受等因素,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智慧農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措施:一是加強智慧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政策制定,強化政府對智慧農業工作的宏觀指導,加強部門聯動協作,結合智慧金華發展契機,將智慧農業列入“‘智慧金華發展規劃”;二是加強生產過程控制信息化,加大物聯網溫室大棚、智能溫控、測土配方施肥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建設;四是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化建設,加快農業企業信息化步伐。
3.2 加快智慧農業系統構架
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智慧農業系統架構。智慧農業是目前各種現代技術的綜合應用,包括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現代通信技術、云計算、智能控制和現代機械等[14]。整個系統包括前端數據采集系統、傳輸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等四部分內容。前端數據采集系統主要任務是田間農業數據采集,包括光照強度、土壤溫濕度和水分等各類數據。傳輸系統主要任務是將前端傳感器采集到的田間農業數據信號通過傳感器網絡傳送到后臺總服務器上。遠程監控系統主要任務是通過現場安裝的攝像頭等監控設備,實時實地采集田間視頻信號,并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了解田間溫濕度等參數和進行遠程智能控制。數據處理系統主要任務是負責對采集的農業田間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為用戶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3.3 加速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調查,金華互聯網在城市中的普及率已達80%以上,而在農村中的普及率僅僅為20%左右。因此,急需加快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積極推進光纖進村、信息入戶等一系列工程實施。并通過不同渠道,建立通暢的信息傳輸路線,確保農戶農業信息資源的可獲取性。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合作開展智慧農業技術攻關研究,并結合基礎軟件平臺和應用服務平臺研發,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
3.4 加強智慧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隊伍建設
智慧農業要充分重視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智慧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鼓勵更多青年科技知識分子投身于農業發展。并建立長效的智慧農業培訓機制,定期組織人員到高校、科研院所等培訓單位學習培訓,或邀請智慧農業方面的專家、教授進行集中授課,提高農技人員素質。積極開展農民技術培訓,不僅包括基本生產技能培訓,而且還包括信息化技術、管理理念、經營信息等多方面的培訓,進而使農民真正成為智慧農業實現者、管理者、應用者。
3.5 多元化發展策略
發展智慧農業已成為金華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戰略,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面臨許多技術挑戰,主要來自網絡、終端、應用和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因此,政府部門需加大對智慧農業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形成涵蓋產品、技術、平臺和示范建設等多方面的鏈式產業發展策略。未來,金華“智慧農業”應根據具體應用領域的不同,在服務商主導、用戶主導、軟硬件集成商主導以及多方合作運營等多個商業模式方面進行探索創新,實現智慧農業的多元化發展。
4 小 結
智慧農業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以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目標,它改變了粗放的農業經營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筆者分析了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針對存在的缺乏整體規劃、智慧化程度不高、信息技術成熟度較低、農業規模化程度不高、智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等問題,提出了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智慧農業系統構架、加速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智慧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隊伍建設、多元化發展策略等發展對策,旨在為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段益群,劉國彥.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大棚系統設計[J].軟件工程師,2014(12):35-36.
[2] 施連敏,陳志峰,蓋之華.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2013(6):250-252.
[3] 羅明.關于鎮江市發展“智慧農業”的思考和建議[J].農業裝備技術,2014,40(2):37-38.
[4] 張育斌,張倩,王志琴,等.寧波市智慧農業發展戰略與政策選擇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5):625-628.
[5] 周國民.淺議智慧農業[J].農業網絡信息,2009(10):5-8.
[6] 羅煦欽,王力,王俊奇.臨安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4,30(4):5-6.
[7] 霍建英,史文娟,彭程.楊凌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2,17(4):100-103.
[8] 彭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2,17(2):94-98.
[9] 莫嬌,祝增獻,江瑩旭,等.面向智慧農業的物聯網系統設計[J].科技視界,2013(9):14-15.
[10] 楊大蓉.中國智慧農業產業發展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4):1-2.
[11] 董杭杰,余水軍,賈明,等.智慧農業在蕭山區發展的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4(9):1476-1478.
[12] 彭燕.物聯網在渭南市智慧農業中的應用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9(11):48-51.
[13] 劉兵,韓雪,陳曉.貴州省發展智慧農業的優劣勢分析與前景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5):12585-12586.
[14] 余欣榮.物聯網——改變農業、農民、農村的新力量[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