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引導“校園貸”走上規范化道路
李晗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當“互聯網+”潮流刮向大學校園的時候,結合得最多的就是校園貸平臺。“校園貸”作為2016年轟動各大校園及社會的輿論話題之一,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思考。
“校園貸” 網絡借貸平臺 學生群體 發展建議
“校園貸”興起的初衷是通過資本的合理流動,來解決大學生在自我提升和創新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但是目前由于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借貸缺乏規則、大學生自身消費觀念扭曲等種種原因,亂象叢生的校園貸對大學生群體竟從扶持變成了壓榨。本文擬從校園貸興起的原因、借貸雙方(網絡借貸平臺和學生群體)的角度進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對國內校園貸的發展建議,希望校園貸能夠實現規范化發展,真正使得廣大大學生從中受益。
1.自從2009年銀行信用卡業務被迫退出校園后,校園類金融服務在我國的發展一直處于空白狀態,大學生消費需求無法通過“正規通道”得到滿足,校園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代替校園信用卡的新生事物。對于大學生消費群體而言,他們需要的貸款額度并不大,如果是通過銀行貸款的話,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和較長的申請周期,還不一定能夠保證借貸交易的順利完成,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就催生了校園貸的出現和發展。
2.互聯網金融的盛行推動了校園貸平臺的快速發展。校園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部分,類似于專門針對大學生的P2P平臺,在國家“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發展。以P2P為主的網絡貸款打著“零首付”“零利息”“最快3分鐘到賬”的口號,野獸般地兇猛殺入,借助“網絡+代理”模式,在學生群體中飛速蔓延。
3.大學生群體消費娛樂需求旺盛,信用消費意愿強。大學生這個群體具有旺盛的購買力和與之不協調的資金來源,他們的錢主要來自父母,生活費是有限的,但是面對大學生活的種種誘惑,有的學生便會走上貸款之路,以滿足他們日益膨脹的物質或精神需求,這也使得網絡借貸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1.對網絡借貸平臺的分析
(1)低門檻,零首付,零利息,免擔保,大學生只需憑借學生證或身份證,以及自己和父母的聯系方式便可輕易獲得來自網貸平臺的借款。借款平臺對大學生的還款能力和信用狀況審核機制存在缺陷,未對其經濟實力及收入狀況進行合理的考量,并且對學生家人確認時只確認身份,并不透露相關借款事宜,隱瞞學生借貸事實,因此極易產生貸款不能及時償還的風險,進而牽連到整個家庭的償債風波。
(2)很多平臺都會在放款前直接扣掉利息和服務費,有些平臺的借貸費用甚至超過了本金,比如名校貸、U族貸、小微學貸等。很多時候它們打著校園貸的幌子,引誘青年學生借貸,但實際上對大學生所收取的利率相當于高利貸水平,這實屬一種違法欺詐行為。
(3)網貸平臺雇有專門的催收人員,他們往往使用的催收手段惡劣,實行暴力催收,把學生逼上絕路。當大學生到期借款未按時償還時,這些人員會每日給欠債的大學生發送恐嚇信息,并威脅他們去學校鬧事,以命抵債,或找他們的家人償還等方式進行逼迫與騷擾,對負債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4)校園貸平臺缺乏信息共享機制,各個網絡貸款機構之間只競爭不合作,很容易導致在缺少統一的信息共享機制的情況下,惡意借款人會利用平臺信息不共享的缺陷而透支自己的信用,重復向網絡貸款機構獲得超過信用能力數倍的貸款。當然不排除網絡貸款機構出于市場滲透的需要有意識地縱容借款人在無力償還借款的情況下,進行“連環貸”,即借款還貸。
2.對借債的大學生群體的分析
(1)進行校園貸的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家庭條件大多不太好,缺少還款能力。這些學生沒有穩定持續的收入來源,本身就是因為自有資金不足才進行網上借貸,對他們而言,借款大多是為了暫時滿足虛榮心或是消費,他們并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切實償還能力以及網貸平臺的高利率費用的支付問題,結果到最終還款期限時,只能拆東墻補西墻,向更多的網貸平臺申請借款,導致很多借款不能及時償還,債臺高筑。
(2)網絡借貸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大學生在其中是處于劣勢地位的,其辨別能力往往較弱,對社會認知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不強。他們過去一直是生活在象牙塔中,很少與社會打交道,自我信息保護意識不強,對社會中的一些規則還不甚了解,極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誘導,走上鋌而走險的犯罪道路。
(3)大學生缺乏金融知識,他們對于借貸平臺提供的貸款費用的具體計算方式并不清楚,也不了解網貸平臺背后的運作機制及貸款未及時償還的后果。很多大學生由于貸款的延期償付,導致還貸費用日益陡增,最終迫于壓力輟學工作還債,其家庭因此將面臨著巨大的債務壓力。還有的學生甚至選擇跳樓自殺的方式進行逃避,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1. 進一步加強校園貸平臺的法律體系建設,規范平臺發展。目前關于我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的實時預警機制與應對處置機制尚未得到建立健全,管理校園貸的相關執法明細尚不明確,校園貸業務的“紅線”邊界也存在較大的爭議,特別是針對當前校園借貸市場中出現的一些高利貸、暴力催收、傳銷等現象還未得到合理合法地管制與處理。為此,相關職能部門應出臺前置性規范,健全并細化相關法律法規,配套建立快速投訴通道,完善校園貸類P2P平臺企業風險評估信息披露等機制,有效監管平臺的運營業務和風控措施,促進校園貸類P2P平臺健康有序地發展。
2.明確監管主體和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實行各部門聯合治理的對策。目前我國對互聯網消費類金融的監管還是空白,而校園貸作為互聯網消費類金融的一種,其相應的監管主體尚不明確,導致很多網貸平臺一直處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得不到有效監管。因此,管理校園貸平臺的責任需要社會各個部門的協調運作來共同承擔,這個責任不僅要落在銀監會肩上,還應與教育部、各高校內部聯系起來,同時要盡快明確各部門的責任,聯合治理校園貸平臺。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校園貸業務的監督,規范審核流程,嚴格審核貸款人身份信息和償還能力,對信息審核不嚴的,應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高校宣傳、財務、網絡、保衛等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各銀監局都要密切關注網絡借貸在校園內的拓展情況,及時防范不良校園網絡借貸。
3.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校園貸平臺的信息披露與審核機制。針對目前國內個人征信體系不健全以及平臺大數據積累不足,制約網貸行業規避風險能力的現狀,建議在學校設立統一的校園金融中心,完善校園金融征信體系建設,對學生的信用信息貸款記錄及償還能力進行第三方評估,并要求所有的校園貸平臺發放的貸款需通過該金融中心審核,杜絕一人多貸而導致最終無力償還的問題出現,為學生網上借貸加一道安全閥。同時,應盡快將大學生網貸平臺數據納入征信系統,打破各平臺之間信息封閉的現狀,提高行業風險控制水平。
4.加強大學生資助信貸體系建設。國內校園貸平臺在近期能夠如此野蠻生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背后有大批信用消費意愿強的大學生群體。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提高網貸平臺的進入門檻來控制其數量,將無法取得長期可持續的控制效果。只要學生還有消費意愿和需求,那么校園貸平臺就會層出不窮地以各種面貌出現。因此,促進校園貸平臺良性化發展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大我國學生資助信貸體系建設。我國相關金融機構可以適當借鑒國外校園貸平臺的經驗,除了實行學業貸款以外,也應為一些信用狀況良好、較為優秀的在校生和應屆畢業生提供創業和求職貸款,即建立起針對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正規的融資渠道。雖然推出的這種平臺具有服務范圍小的局限性,但貸款所針對的目標群體卻能夠為其帶來穩定的收益率和較低的逾期還款率,可以在“責任金融”的基礎上普惠廣大學生。
5.加強校園網絡貸款的風險教育。由于大學生的信用意識薄弱和金融知識匱乏,加之涉世尚淺,所以學校有責任和義務為在校大學生普及金融知識,培養他們的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為了加強對大學生的信用教育,學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或是通過舉辦講座等形式,為學生普及網絡貸款知識和投資理財知識,使大學生能正確認識網絡貸款使用成本、貸款不能按期償還的信用違約風險等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對借款進行有規劃的預算,保證貸款的合理使用和按期歸還。另一方面,家長也要經常通過電話或微信等方式同孩子進行溝通,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性的消費觀,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各種非法借貸的能力。
[1]陳威中. 校園貸的發展與影響探討[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3:118-120.
[2]黃志敏,熊緯輝. “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 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03:17-22.
[3]鄭春梅,賈珊珊.國內外校園貸平臺比較及規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349-351.
[4]高志堅.促進校園網絡金融貸款良性發展的思考[A]. 《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公共政策的創新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6:2.
[5]瞿嬋. 論校園借貸消費的法律風險及規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