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躍忠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工作中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畢躍忠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473061)
作為新生事物,中外合作辦學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其中一項就是學生就業問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學生順利就業。本文分析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工作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探討應對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就業工作;挑戰;策略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很多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教育資源。作為對高等教育的補充和提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和加快各級各類人才培養的形式之一[1]。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旨在培養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外語能力并通曉國際通行準則的人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既滿足了社會對國際型人才的需求,也滿足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教育需求。
自1999年高校大幅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擴張階段,迅速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人增至2015年的700萬人,增幅達548%。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等教育出現了不少新問題有待解決,其中一項就是大學生就業問題。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已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改革與發展以及家庭和社會的穩定[2]。就業問題關系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安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學生順利就業。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壓力也日趨顯著,高校就業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要想幫助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順利就業,就必須認真研究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工作的困難,積極尋找對策。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因辦學性質的獨特性和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其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甚至面臨更大的挑戰。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在生源質量、學習態度、綜合素質、自我約束力等方面都與其他學生存在差別。然而,到目前為止,關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工作的研究有限。因此,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工作機制進行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盡管中外合作辦學這種教育形式在我國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但它仍屬于新生事物,目前關于它的研究有限。其中,多數研究集中在英語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對就業工作有所提及,但并未進行專項研究。課題組對河南省幾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調查,在對教師、學生、企業進行走訪的基礎上,發現各校雖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推動就業工作,但仍面臨一定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用人單位認可度不高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培養的學生若在校成績合格,經學校審核通過,畢業時可獲得我國教育部門頒發的證書,同時還可以拿到外方合作院校頒發的文憑。不過大眾對中外合作辦學形式缺乏了解,不少用人單位對國外文憑缺乏認識且對中外合作辦學畢業生能力不能給予綜合評定[3]。一些用人單位招聘人員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缺乏基本的認識:個別人表示從未聽說過這種辦學形式;也有人對中外合作辦學形式的正規性產生質疑,懷疑中外合作辦學與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等形式一樣不屬于全日制教育;一些人對中外合作辦學形式的印象是“收費高、分數低、學生成績差”,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抱有偏見。
除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本身不認可外,很多用人單位也不認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外方文憑。內陸省份的用人單位和工作中對外交流較少的單位在招聘時主要看國內文憑。盡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多了一份國外文憑,但在求職過程中并不能成為一項加分因素。用人單位招聘時的疑慮、偏見及對國外文憑的不認可,使得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
1.2 專業基礎知識薄弱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屬于高收費教育,一些院校為了確保招收生人數,只能降低錄取分數線,導致很多文化成績較低的學生被錄取。一些專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高考最低錄取分數線均在200分以下,比普通專科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低100多分。這些學生普遍學習成績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不重視,基礎知識薄弱。此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設了大量外語課程,以提高學生外語水平,但是外語課程的增加使得專業課程學時數有所減少。再加上外語課程更側重知識的實用性,對理論要求相對較低,導致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課時數較少,一些專業課被合并,還有一些專業課被刪除。雖然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外語學時數多,但是對于跟外貿關聯不大的用人單位而言,外語能力不在其考慮范圍。因此,專業知識薄弱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1.3 就業準備工作不充分
求職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道關卡,也是大學生走向獨立生活的第一步。據調查,很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沒有做好就業準備,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由于家境優越,學生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對就業形勢認識不清楚,并且就業時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現象,不愿到基層單位、西部地區就業。在針對某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地區意向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就業地區意向比例最大的是東部地區,家鄉和本地也占了較大比例,選擇西部地區的人極少;在對學生就業單位意向的調查中發現,學生求職意向比例最高的是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也占了較大比例,選擇自主創業或是沒有要求的學生最少;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不重視就業問題,也不了解就業流程,在輔導員講解報到證、就業流程等知識時不認真學習。因此,學生就業準備工作不充分也是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一大問題。
1.4 繼續深造難度大
在當前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狀況下,升學深造也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一條途徑。不過,由于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薄弱,盡管也能參加專升本、研究生入學考試,但其優勢并不明顯。調查發現,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專升本、考研上線率低于普通專業學生。對于專科層次學生而言,由于專升本報名門檻較低,競爭壓力大,在國內升學依然困難。此外,盡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設了較多外語課程,也引進了外教來授課,但由于學生基礎差,部分專業全英文授課難度大,因此授課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大多數學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追求形式上的國際化,而忽視實質上的國際化[4]。因此,盡管學生有出國深造機會,但由于外語水平不達標、專業知識不牢固、費用較高等因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出國留學比例仍較小。
2.1 學校應高度重視就業工作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發展,還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發展。面對生源數量整體減少的情況,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只顧眼前利益,將眾多精力投入到招生工作中,而忽略就業工作。然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學生順利就業。因此,學校應從長遠利益出發,將就業工作與招生工作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加大經費投入,由專人負責,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5]。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負責人應意識到,就業工作不僅是某一部門的責任,還涉及學生管理、教學等多方面,學生就業事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聲譽,應將其當做“一把手工程”來抓。
對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就業意向,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特點,盡早明確就業目標,做好就業前期準備工作。對于希望在國內繼續學習的學生,可提前向學生進行專升本、考研政策指導,強化專業與外語知識學習;對于計劃出國深造的學生,可以邀請留學機構、已經出國的學生就海外留學、語言學習等進行指導;對于準備在國內就業的學生,可以邀請行業專家、企業負責人、往屆畢業生開設就業指導講座,讓學生了解當前就業形勢,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就業指導。
2.2 加強宣傳,消除偏見
當前學生就業壓力較大,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還存在“門第觀念”。因此,要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宣傳工作,形成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良好輿論氛圍;積極宣傳中外合作辦學成果,讓用人單位了解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優勢和學生優勢;積極參與地方建設的各項工作,為地方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逐步樹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良好形象,為學生就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要與用人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市場和用人單位需求培養人才。學生在訂單企業進行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6]。同時,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還應發揮自身優勢,利用與合作院校的關系,為學生境外就業或勞務輸出創造便利條件。
2.3 提升學生技能,強化就業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發揮自身優勢,在就業工作中借鑒合作辦學院校好的做法,引入其就業教育和職業發展理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能力,通過開展與專業相關的活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注重結合工作實際,強化學生專業技能,通過專家講座、教師示范、學生自主見(實)習等方式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
此外,還要加強學生就業觀念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民族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自覺將實現個人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過分追求物質利益、強調個人得失,要將個人發展和社會貢獻作為就業的重要指標,而不是將薪酬水平作為唯一指標;針對學生喜歡使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的特點,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與學生學習、生活、就業有關的信息,為學生就業服務,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就業觀。
就業工作是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現辦學目標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著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調查發現,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就業工作面臨用人單位認可度不高、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學生就業準備不充分、繼續深造難度大等挑戰。針對這些挑戰,應加強對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針對學生需求,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服務;對于社會偏見,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用人單位了解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并與用人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就業營造良好氛圍;加強學生專業教育,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加強就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面對就業工作中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只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吸收、借鑒好的經驗做法,才能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就業工作機制,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1]金之亮,黃桂榮,長江.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6(1):57-58.
[2]劉堯,劉巖.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趨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1):62-69.
[3]邱峰.地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9-11.
[4]袁衛國.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新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0):87-90.
[5]葛忠強,高琳琳,劉巖.基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就業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5(7):151-152.
[6]喬峰.以境外客戶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促進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畢業生的海外就業[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3):16-19.
G455
A
1671-1246(2016)19-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