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敏
(山東省青島第二衛生學校,山東青島266308)
?
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育功能實效性的探討
劉秀敏
(山東省青島第二衛生學校,山東青島266308)
摘要:目前中職學校德育課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其德育功能弱化,實效性和針對性大大降低。本文提出德育課堂教學應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變化,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從而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育功能實效性,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堂;實效性
增強時代感,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需要加強的方面。課堂是德育的基礎,因此,必須首先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其既能滿足學生精神需要,又承擔起學生道德品質培養的責任,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實現中職德育課堂的社會功能。
1.1供需矛盾突出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涌現出許多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渴望對這些熱點進行深刻的認識和分析,期盼獲得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希望掌握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教師仍偏重于理論講授,忽視了學生的這些需求。
1.2課堂教學表現為“無用”“無力”“無位”
“無用”,即不被學生接受,不能內化為學生素質;“無力”,即面對社會發展與學生思想變化中出現的新問題束手無策,不能有效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無位”,即德育課在學生心目中沒有地位,調查顯示學生對德育課的喜愛程度排在各門功課之末。
1.3內容與手段脫節
社會觀念變化、知識更新、信息傳播,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影響幾乎是同步的,教育者往往不能預測這些變化,造成被動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德育教師對德育內容缺乏深層研究,沒有持久、深入調查,仍使用以經驗為主的低層次教學方法,影響了德育實效性的發揮。
以上問題導致德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弱化了德育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觀點和形成自覺道德行為的作用。
2.1增強德育課堂的感召力
提高德育課堂教育功能實效性,情感培養十分重要。許多教師常常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忽略了對學生積極健康情感的培養,導致課堂氛圍機械、冷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社會的是非善惡、民族的興衰存亡密切聯系,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2.1.1對新課導入賦予情感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言導入新課,達到渲染教學主題的目的,使學生感受教師的積極情感,愿意參與到德育教學活動中。
2.1.2以活動化教學激發學生情感課堂上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參與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并在思想滲透、認識轉變、道德升華等方面具有自我教育功能。當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時,更容易使這些理論扎根于心靈深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教師要善于根據課程內容挖掘教育主題中的情感因素,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用問題引發討論,帶動學生進入角色;也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尋找事例分析討論;還可以提供材料,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使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2.1.3以良好的育人心態增強師生信任感平等是溝通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氣氛的民主性。首先,教師要有平等意識,深入到學生當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其次,教師應善于從學生角度思考,從心理上與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再次,注重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理解學生,滿足學生的合理愿望;尊重學生,維護其自尊心;寬容學生,對學生有包容之心。這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信任教師,進而“親其師,信其道”,德育課堂的教育功能也就獲得了提高。
2.2增強德育課堂的時代感
據調查,如今企業把對人才的品德素質要求排在首位。中職德育教師應把握時代脈搏,了解企業用人標準,明確德育培養目標。
2.2.1將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師在德育教學中應開闊視野,不能僅僅盯著教材,盡量克服教學內容的局限性和滯后性,靈活處理課程資源。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生活經驗、社會熱點、成功校友的奮斗經歷等,重新組合教學案例,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將書本知識與時代要求結合起來,做到以教學為主的同時,又增強德育的創新性和針對性。
2.2.2將教材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信息科技手段的發展不再將學生隔絕在“象牙塔”內,如今的學生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一些空洞、虛假、不切實際的教學內容不僅讓他們難以接受,而且會使他們產生叛逆心理。在德育課堂中對于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認識模糊的問題,教師不能回避,不能避重就輕,也不能進行單純說教,要摸清學生思想狀況,收集資料,講明道理,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德育課理論的正確性,令學生心服口服,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2.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德育課堂的吸引力
教師應更新教學手段,不能僅靠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增加課堂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
德育知識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持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利用多媒體技術恰當地將音樂、錄音等聽覺材料,漫畫、圖片、影像等視覺材料穿插于課堂教學之中,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與現象,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引起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其大腦處于興奮狀態,保證其始終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一幅漫畫、一段錄音、一節電影選段都會引起學生注意,佐以一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授經濟政治中“貨幣”這節內容時,可以先播放電影《歐也妮·葛朗臺》的片斷,再現葛朗臺吝嗇、貪婪的面目,然后提問:為什么有些人對貨幣的崇拜如此狂熱?貨幣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進入到認真學習與思考階段。
上述例子正是利用了心理學的動機轉移原理,即利用與學習相關的其他方法與手段,先使學生對這些方法手段產生動機,再將這種動機轉移到學習上來,進而產生學習需要,激發學生求知欲,實現動機由此及彼的轉移。
2.4創新德育考核評價方式
德育課以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情商為目標,其重點在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職業理想與道德的養成,因此考核評價方式與其他科目應有所區別。采用閉卷考試方式,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引起學生逆反心理,所以應摒棄以考查知識點為主的考核方式,創新考核評價方法。對德育考核方法進行創新,實現從僅對學生進行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到對知識、能力、態度等多方面的考核,使德育考核評價更加科學。
學生的成績評定應體現3個方面的結合:(1)知識與能力相結合。避免片面考查背誦資料、強記觀點的傾向,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2)開卷與閉卷相結合。變閉卷考試為開卷考試,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展開社會調查;引導學生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讓學生針對課本中的某個主題進行調查,然后寫出調查結果,并聯系實際,寫出感想收獲。這樣,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印證教材內容,可以有效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卷面成績與平時表現相結合。避免重卷面成績、輕實際表現的傾向,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將課堂學習態度、作業完成情況等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即考試成績按比例結合,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該方式加強了對學生日常表現的考查,真正發揮了德育的育人功能。
總之,為了使德育課滿足社會需要,滿足受教育者個人發展需要,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突出德育的針對性,重視德育的時代感,強調德育的實效性,增強德育的親和力,讓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手,感到德育課可親、可信、可用,從而實現德育目標和任務。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5-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