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昊翔
(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興義562400)
?
高職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淺談
羅昊翔
(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興義562400)
摘要:人格不健全可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其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使其更好地服務社會。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健全人格;人格塑造
人格一詞由來已久,其英文單詞為“personality”,起源于古希臘語“persona”,最初指古希臘戲劇演員在舞臺演出時所戴的面具,通常也翻譯成“個性”。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更擴大其意義為人格,指一個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格是在遺傳、環(huán)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有一定的可塑性。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眾多研究表明,大學生是發(fā)生人格障礙的高危人群。而高職院校大學生一般都是由于高考成績不理想才進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習的,社會、家庭乃至學生本人對職業(yè)技術學院的教育不夠認可也不夠重視,使學生入學后面臨的壓力很大,心理健康受到影響,比其他大學生有更強的自卑感,更加容易產生不良心理情緒。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格形成較其他大學生更為復雜,且高職學生越來越多,因此,高職學生的人格形成及人格健康狀況需要更多關注。
健全人格的理想標準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各要素完美統(tǒng)一,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積極客觀的自我認識,正視現實,對他人對社會具有理性認知,有健康的體魄、愉快樂觀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有良好、穩(wěn)定、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有責任感和創(chuàng)造力,努力為自己的未來而奮斗。從概念上說,任何人的人格都不健全,改變不健全人格的關鍵在于是否可以把握自己做事的尺度和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則是指人格特征顯著偏離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導致對環(huán)境適應不良,明顯影響其社會和職業(yè)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這種障礙通常開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一直持續(xù)到成年或終生[1]。
高職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急劇變化期,和普通大學生相比,他們既感到自卑又有極強的自尊心。個體自卑,容易產生不良的自我暗示或消極情緒,遇到困境沒有勇氣與動力解決問題,長期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泄,可能對生活失去興趣。“90后”的這一代學生成長過程中受到的保護較多,他們中的大部分控制欲較強,而獨立擔當的能力較弱,做事容易淺嘗輒止,對待事情的專注度較差[2]。父母過分溺愛使他們顯得幼稚、笨拙、依賴別人、缺乏主見,給人一種缺乏教養(yǎng)的感覺[3]。反之,如果過于嚴厲苛刻,容易使孩子缺少同情心、固執(zhí)、殘忍和具有反社會傾向。如果父母過分干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容易使其產生對他人的不安全感和對他物不確定的恐懼感[4]。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不良的養(yǎng)育方式則可能使孩子人格方面出現缺陷或走向歧途。再者,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個別家庭突遇不幸導致家庭經濟困難也是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大多數貧困生性格比較內向、孤獨、沉默[5]。市場經濟存在的一些負面效應也會給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很大沖擊,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有非常強的功利意識,非常看重物質利益,卻無視奉獻和付出,不少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缺乏社會責任感[6],走上社會后,易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危害。另外,高職院校普遍不被社會認可,學生畢業(yè)后很難找到一份和自己專業(yè)相關的工作,這使得大部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并沒有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很多學生的想法是“混一張文憑”,加之基礎差、上課聽不懂,導致他們更加厭學,同時還面臨著大學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使他們更加自卑。這些學生一般都是因為知識基礎差才進入高職學習的,他們的學習問題一直是學校管理的重點,學校一般都對他們的學習嚴格要求,而忽視了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這種對學習的嚴格要求,致使高職生把目標與理想定得過高,而責任感不強,有時甚至不惜違反規(guī)則,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自卑心理導致他們不愿接受新的知識,自尊心和自我保護意識又極強,對他人持懷疑、排斥心理,很難相信別人,導致人際關系不佳。可以說,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存在著明顯的人格障礙,但這種狀況卻沒有引起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重視。
3.1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動機
高職學生往往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才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他們一開始便有一種自卑心理,但部分學生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一技之長。在剛剛進入大學校園時,新鮮感較強,想展現自己,因而會積極進取,但經過一段時間后激情逐漸退去,再加上高職院校整體學習氛圍不佳,學習基礎較差,上課聽不懂,下課又沒有好好復習和預習,對自己目標定得過高,不切實際,壓力逐漸增大,使學生惰性和厭學情緒漸長。明確合理的學習目標至關重要,為實現該目標必須付出努力,鞏固專業(yè)思想,提升專業(yè)認同感,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專業(yè)興趣,從而提高成績[7]。學生越樂觀,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越持積極的態(tài)度,那么對自己當前的學習也就越認可,認同自己的專業(yè),相信專業(yè)學習能夠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有利于實現自己的理想[8]。
3.2教師引導學生培養(yǎng)興趣愛好,提供條件使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
鼓勵高職學生博覽群書,豐富知識,培養(yǎng)興趣愛好,特別是對本專業(yè)的興趣愛好。大學教師要以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熱點為切入點,圍繞大學生實際設計活動,正向引導大學生獲取積極的情緒體驗[9]。教師要提高人格魅力,完善自身人格,用自身的氣質風度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風貌。學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置身于社會環(huán)境的正能量中,注重自我積極情緒和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成功機會,多關注學生,多用肯定性的語言。提倡高職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多了解社會,提供專門的途徑和機會,讓學生投入社會,積極參加志愿服務。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存在的價值和奉獻的快樂。同時,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因為運動能使人產生愉悅感。
3.3師生互動,生生、師生間建立信任關系,和諧相處
建立師生互動機制,為教師做好教書育人工作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有效的手段,增強教書育人的效果,師生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幫扶困難學生,消除其自卑心理,做好他們的心理咨詢工作,讓其經常自我提醒,使其認識到與人溝通交流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公開場合表現自己,了解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如在班會和課堂上讓學生主動發(fā)言,還應多為他們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鼓勵其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生社團活動。另外,要使學生認識到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時常提醒他們全面地看問題,多參考他人的建議,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教育者應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逐漸幫助學生完善人格。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運用教育智慧,針對不同學生的人格弱點,幫助其進行靈魂重塑。創(chuàng)建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積極營造快樂健康的學習氛圍,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在班級管理中,教師需經常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學生真實體驗他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內心狀態(tài),可以培養(yǎng)其對他人觀點和情感的認識,并在現實行為中考慮他人的利益和對他人心理上的影響[10]。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創(chuàng)設友好、民主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此外,在學校設立宣泄室,給學生提供合理宣泄的場所,讓學生的憤怒、壓抑情緒得以合理宣泄。
3.4呼吁家庭和社會共同關注高職學生
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除了學校教師對他們的培養(yǎng)外,還需要社會及學生家庭的共同參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人格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過度保護與過度溺愛的問題,導致學生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獨立性,遇到問題缺乏自我判斷能力和處理能力,習慣于依賴家人,缺少責任感等。面對這些問題,父母應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問題,敢于承擔責任。但是大部分父母并不是教育或者心理學的專業(yè)人士,所以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強與學生父母的溝通,指導其如何培養(yǎng)孩子。另外,目前整個社會對職業(yè)教育有偏見,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自我認同感較低,因此呼吁社會提高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認可度,完善就業(yè)制度。同時,高職院校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提升高職學生的社會價值。
具有健康的人格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人格缺陷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潛能開發(fā)。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要具備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能,還要具有健康的人格來應對時代的變化、適應現實生活的需求。高等職業(yè)教育要促進個體符合社會需求,要在個體全面社會化的基礎上促進其職業(yè)行動能力的發(fā)展。教育工作者要想切實做好人才培養(yǎng)工作,就要切實了解學生的人格特點。教書是傳授知識,育人則是對受教育者的人格進行塑造,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學會,南京醫(yī)科大學腦科醫(yī)院.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2]金莉.高職三年制護理專業(yè)學生堅韌人格現狀調查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35(20):3053-3054.
[3]徐士芳,孔潔.高職貧困生人格特征分析與對策[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8(2):84-87.
[4]郭曉霞.高職生人際信任、人格特征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300-302.
[5]徐士芳,孔潔.高職貧困大學生人格特征分析[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58-62.
[6]陳吉鄂.高職院校如何實現和諧人格教育[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3):37-38.
[7]張艷寧,秦金華.高職學生樂觀人格與學習動機、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7(2):18-19.
[8]張艷寧.高職學生樂觀人格、專業(yè)承諾與學業(yè)成就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121-122.
[9]吳美娟.積極心理視角下高職生的人格修復[J].教育與職業(yè),2014(27):111-112.
[10]王惠,房宏馳.淺析高職學生侵犯行為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咨詢導報,2007(22):99.
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廳科學技術基金項目(黔科合J字[2013]2268號)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4-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