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惠娟
【摘 要】闡述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提出通過設置情境、合理提問、小組合作探究、課外活動對話名家大作等,更好地促進閱讀課教學,提高閱讀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035-02
隨著新課標的逐漸深化,語文閱讀課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不僅要高效化,更要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筆者在教學中也相應地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投入到和文本的對話、和其他同學的對話、和老師的對話之中,讓閱讀效果變得更好,同時也為閱讀改革提供一定的范例。
一、話語渲染,設置真實情境
有研究者提出,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感受進而欣賞,最終為漢語文化的魅力所折服。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到一定的閱讀情境之中。筆者在教學中采用言語渲染的方式給學生設置真實的情境,在推動師生對話的同時促進學生閱讀。
有效而真實的情境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閱讀,筆者往往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精心設計的語言來讓學生和文本之間達到深層次的對話,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文本。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筆者首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多媒體課件,在這段課件中,筆者用開滿荷花的池塘夜景搭配上抒情優雅的音樂。隨后讓學生說說看,面對這樣的美好景色會讓人產生怎樣的感覺呢?學生回答說:“美!”這時候筆者又在多媒體課件所設定的情境下告訴學生,《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在看到這樣的美景時,除了感受到美外,還有一種“頗不寧靜”的感覺。筆者問學生:“為什么如此寧靜的場景,卻還讓作者感受到不平靜呢?”學生陷入了沉思之中。于是筆者又讓學生思索:如果是自己的話,在這樣幽靜的環境中,如果還會感到內心不寧靜,可能是因為什么原因呢?學生在思索之后回答了“考試成績不理想”、“和好朋友吵架”等原因。此時筆者便告訴學生:“其實作者的心中也有著對現實的不滿,現在我給大家朗讀一下第三自然段,然后大家體會一下,在這段獨白之中流露出了朱自清內心怎樣的情感?”在誦讀和話語的渲染中,學生漸漸地進入了更加真實的閱讀情境之中,他們不僅感受到了月色和荷花之美,更體會到了作者內心不平靜的感情。
由此可見,適當的話語渲染能夠促進師生對話,同時也有助于構建真實的閱讀情境,促進學生更好地投入到閱讀之中。
二、提問有序,制訂合理目標
閱讀教學中,除了讓學生閱讀外,少不了教師的“說”,但是這個說卻并非“滿堂灌”,而是用有序的對話來將學生引入合理的學習目標之中,用系列問題來更好地實現師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在各種問題中多元對話,思索文章深層次的內涵。
在設定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地突出教學目標,切記提出“假、大、空”的問題,要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在安排有序的提問中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內涵。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出自《紅樓夢》的經典片段,筆者利用循序漸進的問題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住人物性格,體會《紅樓夢》人物語言含蓄美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和文本更好地進行對話,筆者向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以林黛玉這個主要人物作為突破口,讓學生找一下文中有哪些地方體現了林黛玉處處留心、小心謹慎的做事態度,林黛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性格。在學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筆者又讓學生將林黛玉和王熙鳳進行對比,看看她們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從王熙鳳見林黛玉的過程可以看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在理解人物的基礎上,筆者又讓學生思考以下文章將人物和環境描寫交叉進行的好處。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提問,學生對《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達到了和文本對話的效果。
讓學生在一定的問題下進行思索,可以將學生引入到既定的學習目標之中,促進他們在多元對話中加深對文章的印象,讓他們的閱讀不再空泛,而變得有滋有味。
三、合作探究,小組討論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要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是機械性的,而是指一種發現式的學習。為了促進學生發現文本深處的奧秘,筆者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來進行多元對話,通過生生對話、和文本對話的方式最終合作討論得出自己的答案,讓閱讀變得更加有效。
對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樣比較深奧的課文,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文章,筆者讓學生經過充分閱讀之后,開始小組討論。讓學生著重思考:“為什么文章會說人是會思想的葦草,文章中體現了哪幾層含義,有哪些人物的事例能夠證明文章的觀點呢?”筆者在教學的時候總是減少自己說的時間,而是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閱讀和進行討論的機會。在經過了討論后,學生想到了文章將人比喻成葦草是通過葦草的弱小來比喻人生命的脆弱,而思想則使人變得偉大了起來,就好像司馬遷、霍金等歷史名人一樣,他們在面對生死的時候表現出的從容讓人震撼,他們用自己的思想體現了人類的尊嚴。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思索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句子,如如何理解“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這句話的意思。思想為什么有缺點,又是卑賤的呢?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筆者讓他們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用具體的例子來論證自己的想法。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合理安排閱讀時間,適當地加入小組合作討論的內容,可以促進學生相互間的對話,讓他們能夠在相互幫助下更好地閱讀并發現問題。
四、課余活動,對話名家大作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個體和環境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讓知識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唯一人選,學生要在一定的環境中自己掌握知識。
筆者經常讓學生參加各種課余活動,讓他們和名家大作進行多元對話,促進他們在一定的環境下更好地探索。例如,在學習“湖山沉思”這個單元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神的一滴》《像山一樣思考》等課文中的寓意,筆者為了開闊他們視野,讓他們從網絡和圖書館尋找一些其他類似的散文,并且說一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感覺。學生都展開了廣泛的閱讀,例如學生通過閱讀《彩色的荒漠》這篇散文感受到了沙漠戈壁的環境,并且了解到文章對荒漠的描寫是為了突出下文石油工人的貢獻。還有的學生閱讀了《岳樺》這篇散文,從中感受到了不幸的命運和在命運中抗爭的強大生命力量。通過擴展課外閱讀的內容,學生能夠更好地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認識到散文文字表象之后的深層次內涵,讓他們更好地和文本進行對話。
將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廣泛閱讀之中開闊眼界,擴展自己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這能夠讓學生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同時也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投入到自主閱讀之中去。
總之,閱讀是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讓自己的思維和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因此,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維活動,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紀學明.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研究[J].祖國:教育版,2013(3)
[2]安旭升.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3(9)
[3]王穎.情境教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語文,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