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陽,段紅梅,趙 文,高鈺丹,李曉光(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67)
關于提高神經生物學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
楊朝陽,段紅梅,趙文,高鈺丹,李曉光*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67)
神經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是醫學生的必修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神經生物學教師關心的問題。本文介紹神經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就如何選取教材及適當的教學模式、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等與同行交流,旨在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神經生物學;教學質量;教學模式
近年來神經生物學發展迅速,是我校醫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開設在第三學年,此時學生已掌握了人體解剖學、組織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課程基礎知識,并具備一定的實驗技術基礎。神經生物學探討的是最基礎也最前沿的神經科學知識,涉及與臨床醫學密切相關的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神經元信號傳遞及疾病的致病機理等,是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課程,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學過程中如何采用適當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合格醫學生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當務之急。
我校神經生物學學科屬于國家重點學科,研究領域涉及神經損傷與修復、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腦缺氧等。目前我們選用英文原版教材《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3版),該書除了介紹神經生物學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以外,還反映了學科發展動態、前沿領域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我校同仁集體備課時,緊緊圍繞教學大綱,不斷檢索新的文獻,吸收學術界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補充、更新教學內容。如講授“運動的調控機制”章節時,以脊髓損傷為例,闡述腦、脊髓及一些下行傳導通路對運動的調節機制的同時,介紹我校在激活內源性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研究中的一些進展[1]。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同時使其對臨床及科研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神經科學研究方法,為將來從事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礎。
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是指由一名教師對眾多學生面對面講授某科知識的方法[2]。由于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受眾面廣、傳播快、信息量大、效率高、便于管理,至今在各高校仍不可替代。但該教學模式經常因為教師的語言不夠簡潔、科學、生動和幽默,很難激發學生聽課熱情、吸引學生注意力[3],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影響教學效果。
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圍繞某一醫學專題或具體病例進行討論的學習過程[4]。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通過查閱書籍、資料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習問題所涉及的各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知識,使各學科相互滲透;學生既提高了解決問題能力,又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神經生物學是神經科學的基礎學科,是神經生理學、神經解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有機結合,內容廣泛而深邃,涉及神經系統的本質研究,對本科生來說較難理解[5]。在課堂上靈活應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如講授“情緒”這一章節時,首先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講授扣帶回、海馬回、杏仁核、隔區、下丘腦等大腦部分和神經核團的功能區,即邊緣系統與情緒反應、攝食行為及學習記憶等緊密關聯,然后以John Harlow醫生報道的臨床病例——Phineas Gage腦損傷后患者出現語言障礙、情緒紊亂的現象為例[6],結合PBL教學模式提出問題:Phineas Gage腦損傷部位涉及哪些與情緒、學習記憶功能相關的區域?其是如何影響情緒及語言功能的?學生通過檢索文獻、討論和歸納總結,并在教師指導下得出正確結論。在課堂上靈活應用適當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能力,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2001年教育部規定,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我校積極響應并對七年制及普通本科生神經生物學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由于神經生物學覆蓋面廣、知識點多、多學科交叉、學時少,雙語教學仍以中文為主,專業詞匯用英語講述后再用中文解釋。如Node of Ranvier(朗飛結)、synapse(突觸)、Wallerian degeneration(瓦勒變性)等,通過反復強調加深學生印象。雙語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漸進。對于重點內容,采取英語講解、中文總結的方式,強化學生記憶。課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英語專著,檢索專業英文文獻。考核試卷也采用中英文試題相結合的形式,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目的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熟練并掌握教學內容,同時為課后英語資料閱讀提供幫助。
神經生物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快速發展的前沿學科[7],教材的搜集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豐富的教學素材配合適當的教學模式,可以將神經生物學教學集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于一體,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科研素質,從而提升我校競爭力。
[1]Yang Z Y,Zhang A F,Duan H M,et al.NT3-chitosan elicits robust endogenous neurogenesis to enable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5,112(43):13354-13359.
[2]鄧雪妍.三結合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1(7):62-63.
[3]洪柳.教師教學語言藝術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1(36):21-22.
[4]Norman G R,Schmidt H G.Effect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theory,practive and paper darts[J].Med Edu,2000,34(9):721-728.
[5]尹艷玲,韓松,李俊發,等.醫學神經生物學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8):681-682.
[6]Mark F B,Barry W C,Michael A P.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楊予濤,張福康,徐志卿.基礎醫學專業神經生物學教學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7):39-40.
(*通訊作者:李曉光)
G420
B
1671-1246(2016)15-0041-02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3127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