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佳(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22)
淺談供給側改革下學校體育場館的發展路徑
□肖思佳(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22)
在至關重要的2016年兩會中,供給側改革已經從去年年底經濟工作會議逐漸提上了政府、企業當下的議事日程。一系列制度的變革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體育產業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2006年學校體育場館響應“逐步在全國推行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政策,逐漸對公眾開放。然后學校體育場館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又存在種種管理運營方面的困難。因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田野調查法,將運用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指導,從理論角度探討學校體育場館的內涵、現存問題以及管理模式等。希望為學校體育場館發展運營提出淺見。
供給側改革 學校體育場館 發展
學校體育場館的內涵是指被法律確認為國有資產,在校內滿足體育教學、競賽和學生課余體育健身娛樂活動所使用的具有體育教學和娛樂功能的地面建筑和使用設施。[1]學校體育場館的主要功能是滿足體育教學、競賽訓練和學生課余校內體育活動的使用。隨著近年來“體育熱”帶動全民體育健身意識和需求的高漲,社區體育設施簡陋、不完善,部分學校體育場館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體育健身需求,彌補了社區運動設施、場地嚴重不足的缺陷。所以,體育場館逐漸凸顯了他的附屬功能。學校體育場館是改善民生和體育產業市場化發展所依托的重要載體。在運動健身、業余教學、娛樂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小噓的促進作用。在安守好學校體育場館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開放學校體育場館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計104萬各類體育場館,其中,教育系統一65.6%居首位。從以上普查數據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大部分體育場館分布在學校。學校體育場館為師生提供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健身娛樂的場地,一方面又可以為師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工作環境,一方面良好、完備的體育場館及運動設施可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隨著黨中央、各省市和學校加大投資興建學校基礎設施力度,學校體育場館種類繁多,設施日益現代化,硬件環境要求高。足球場的綠茵草坪,游泳池的運營成本,羽毛球場、網球場的修繕費用都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開支。學校體育場館占地面積大,加上還需要平時日常支出與管理的花費等三方面原因,對于多數高校來說,巨大的運行成本讓維護修繕與新建體育場館成為一種負擔。
目前,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基石是自主研發和創新激勵,因此,學校場館管理應該走出一條創新的與傳統經驗相結合的道路。我們應該堅持改革,運用好市場機制,創造新的有效供給才能更好地適應結構升級。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學校場館管理模式應該緊緊跟隨經濟發展的節奏,唯有把握好現行的經濟道路,選擇創新帶動的產業發展道路,才能讓體育產業更好地適應新發展、新趨勢。從而使產業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
筆者走訪了南昌市五所本科院校,五所學校中基本都是部分時段開放。而中小學因為考慮學生安全以及學校教學管理,基本不開放。《國務院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政策頒布,明確了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目標。國家政策出臺之后,很多省市相應號召出臺相關政策,對場館走向社會,服務群眾提供了眾多指導意見與促進作用。廣東省發布了《廣東省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實施辦法》,明確指出學校體育設施條件較好的學校每天對外開放時間不得小于兩小時,在場館管理方面,學校可從實際情況出發可與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管理、社會中介組織管理等方式開展場館開放工作。從2006年開始試點開放學校體育場館,首批開放試點的有13個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場館145個,一年后,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數量增加了6個,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數量增加了209個。據統計,全國56萬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僅占29.2%,距全民健身的要求相差很遠。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程度較低,我國學校體育場館的經濟功能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多數場館也未妥善的將育人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調查研究表明,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運動場地設施不足的情況,也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娛樂需求。推動的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與發展,加速了我國體育事業全面化、群眾化、普及化的發展進程。但在開放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阻礙發展實際問題。例如安全問題、管理問題、經費問題。
3.1、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是制約體育場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首要問題。安全問題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討論。首先,社會公眾大量涌入校園,而校方無法確認他們的身份,存在著身份確認、安全監督方面的漏洞。值得重視的是近年來,校園劫持校園暴力事件頻繁發生,河南省鄭州市河南工藝美術學院在2015年11月20日下午2點半,發生一起持刀劫持案件。同樣的劫持事件也發生在湖北潛江,2014年6月10日上午,浩口鎮第三小學發生劫持事件,歹徒張某被當場擊斃。學校安全工作直接影響學生的校園安全、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家庭的幸福與社會的和諧穩定。其次,社會公眾與學生共同使用體育場館與體育設施,運動時的身體碰撞或者器械使用不當造成的傷害可能會產生。比如短跑、跨欄和三大球項目。在三大球項目中有些技戰術對速度要求很高,身體碰撞的情況也發避免,且,球體的運動方位很難被運動員主觀所控制,球飛出場內撞擊到路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最后,有些年久失修、逐漸老化的學校運動設施器材本身也存在著安全問題。井岡山大學在2014年發生一起運動設施傷人致死的安全事故,一名男性學生在教育學院的籃球場和伙伴打球時,投籃時被當即倒塌的砸中,120救護車趕到現場時,已無身命體征。從長遠的發展角度看,學校場館開放必須健全安全體制管理,排除安全方面的困擾,才能逐步走向市場化。
3.2、管理問題
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管理,才能對學校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穩定、促進作用。然而,由于之前的陳舊管理方法,學校體育場館出現一系列相關問題。首先,場地管理。大部分學校是在部分時間開放部分場館和設施。學校的上課訓練了學時間多半集中在白天,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在課堂分析技戰術,分解動作,重要概念等,對于一些專業的學生而言,課余時間還需要經過反腐大量的訓練才能掌握知識,強化專業運動技能。而場館開放后公眾的健身鍛煉活動勢必會對學生的課余專業訓練或者業余鍛煉造成時間和控件上的雙重影響,學校體育場館要保證學校教學訓練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又要滿足社會公眾建設娛樂的訴求。其次,人員管理。學校體育場館主要由學校的體育院系管理。管理內容包括日常教學與競賽訓練工作。還有,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后的場地、設施管理。學校教師有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要負責,行政人員各有各的相關工作任務,所以,場館管理的責任落到了門衛、保潔阿姨等人員的身上。部分學校的行政老師也肩負管理學校體育場館之責,但是,由于這項兼任的工作并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行政人員上班是有自己的事情,下班后不在學校更是無法管理場館設施。這樣一來,學校體育場館長期處于缺乏專職管理人員,以至于學校體育場館及設施有被毀壞的風險和監督工作不到位弊病。
3.2、收費問題
學校體育場館的經費問題可以從為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后增加了場館設備的使用率也就增加了場館設備的耗損率,同時,日常水、電、清潔的開銷也是一筆固定開支。這也是制約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有些是免費,有些是收費。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也未出臺相關明確具體地收費政策。收費問題也是現今體育場館開放中遇到了一個疑難問題。不收費,不便于約束和修繕維護。收費,上面的政策在哪里?怎么考量下面的落地標準?
2010年7月開始,浙江省內高校開始收取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費用。其中,浙江工商大學針對羽毛球場收取20元每人每小時,乒乓球場收取10元每人每小時。浙江理工大學燈光網球場收費相對較高,為60元每小時,最便宜的是乒乓球場只收取10元每小時。學校有關部門表示,收費是通過了杭州市物價局審批通過的,收費是因為開放場地為學校管理帶來了一些不便,也考慮到運營維護成本。2013年廣西民族大學有償開放體育場館的消息在各大媒體、平臺報道后一時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新華網2013年1 月10誒針對這一情況做了專項報道,有人表示“收費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希望通過調控讓大家更好地享用有限的體育資源,我們應經費問題對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帶來的影響。學校有場地、設施資源,如果能提升管理、服務質量,收取合理適當的費用,有利于體育場館的建設與體育設施的維護,既能滿足社會公眾的健身娛樂需求,又能利于學校體育場館的良好運營,共享雙贏。
(1)針對學校場館的安全問題,可以從政策、理論與現場安保方式等三個闡度闡述。首先,一直以來,政府頒布有力的政策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各省市出臺有關政策對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安全問題提供依據,十分有利于學校體育場館的發展,加速其社會化進程。其次,我國研究體育法學的學者對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事故責任劃分進行相關研究,譚仲秋老師從行政法規、民事法規、經濟法規、體育法規等相關內容做了分析研究,并對法律原則與事實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行了分析,找到處理的依據。程遠義、唐成、李圣傅等老師也對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中的事故傷害責任劃分提供了有益地理論基礎和有效地決策支持。最后,安保方式是體育場館開放過程中最基礎,最直接的手段。安保方式可以從兩反面著手,一方面,學校大門可以配備第二代身份證識別系統,社會公眾憑身份證進入,師生和工作人員憑工作證、學生證和校徽進出。第二代身份證閱讀器內有專用芯片進行安全認證,并將芯片內的個人信息資料讀出并將信息上傳至計算機并儲存,自動錄入。在校門口安裝第二代身份識別系統的目的記錄下進出學校公眾的信息比如外貌信息、有效家庭住址,如有意外情況發生便于查找責任人。上海市在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管理中,明確禁止有傳染疾病和無行為能力的人進入,為了保證體育場館設施自身的安全性,在場館開放前會指派專業對其進行檢查。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參考借鑒的經驗,只有掃除學校體育開放時對安全問題的顧慮,才能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工作發展清楚第一步障礙。
(2)在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問題上,從宏觀層面講,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需要多方齊心協力、共同攜手、共同管理監督,學校體育院系、安保、校方管理層、甚至校醫療人員都應該參與到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管理中。學校應擬定相關文件對各部門、人員職責有詳實的職責劃分。并由監督人員對其進行監督。而且,應明確獎懲制度。這樣,便于我們在場館開放的道路上不斷地強化做得好的地方,又及時去其糟粕。從微觀層面講,應該注意協調場館開放時間與日常學校體育教學。因為,學校體育場館的主要功能是教學訓練。場館開放的社會化過程勢必不能影像教與學的進程。
(3)區間價格、彈性價格、固定價格是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收費的三種常見形式。收費不是目的,而是維護場館設施日常運營的手段。首先,省、市及學校應明確頒布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收費的相關文件。明確收費內容、價格區間、收費的群體等。但,應該注意的是讓學校有自己制定價格的權利,政策提供的是指向性、綱領性、督導性的文件。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學校為了保證日常教學安排,多數會選擇在休息日與工作日的晚上開放場館。在價格的制定上,體現不同時段的價格差異,把價格間距拉開有利于緩解一時間大量公眾涌入體育場館的問題,同時,社會公眾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安排與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另外,不同的體育場館與設施造價與成本不同,維護修繕的成本也不同。所以不同場館也應合理的范圍內有各自不同的價格區間。其次,學校制定的收費標準在落地實施前應先面向社會公眾做可行性調研或者借鑒軟、硬件設施同一水平、同一檔次的學校。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主力消費群體是公眾,如果公眾認為價格太高或者太低,不在合理的范圍內,對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有很大的不利影響。最后,制定的收費標準應交給當地物價部門審批。審批通過后,學校體育場館的收費價格既有了上級約束,又有了行政督查。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是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熱議話題。現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讓社會的需求結構發生了明顯地變化,因此,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國家經濟發展額重點也是各行各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我們必須加大改革的力度,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目標。并且從可持續發展觀的戰略角度持續的開拓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戰略路徑。目前“以館養館,以場養場”是大多數高校用來維持體育場館的日常運營開銷和維修花費手段。探索研究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對當前場館的開放有著直接地積極指導意義。下面,對學校體育場館的幾種經營模式進行探討以及利弊分析。
5.1、學校體育院系直接運營模式
大部分學校都以學校自我管理模式的開展對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主要管理本職教學訓練工作,而學校場館走向開放后也基本是由學校體育院系及后勤部門主持管理工作。這種經營管理模式的優點在于,第一:成本較低。第二:便與自身本質教學訓練任務的展開。第三:管理人員對學校場地及設施的使用時間、功能、特點較為熟悉了解。缺點是,第一:缺乏市場化、規范化、專業化的管理,因為管理人員多由教師、行政人員兼任,。第二:教師及行政人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任務要完成,在體育場館的管理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一直與管理上存在著一些漏洞。
5.2、內、外承包型運營模式
由校內外人員或者團體承包如,俱樂部的模式也是當下較多見的學校體育場館運行模式之一。承包型運營模式的前提是滿足學校體育場館的日常教學訓練活動。(1)優點:①分工明確,權責清晰。有合同保護;②校方可以收到承包方按時支付的承包款;③減少校方的管理困擾以及人員消耗;④承包方的宣傳對學校以及學校體育場館帶來了人氣,推廣了學校或者學校體育場館的知名度。(2)缺點:①大量人員涌入,對學校正常教學活動帶來些許負面影響;②承包方為了利益最大化,對體育場地設施過度使用,不予以責任范圍內的維護。
大多數學校都以這兩種模式進行學校體育場館經營,當然,還有和后勤部門聯合經營的運營模式,打包給物業管理公司的運營模式等等。在管理運營模式方面,我們應該遵循供給側改革所倡導地有效控制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的成本和從結構性銳減到大規模銳減。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其他國家或者體育強國的相關經驗。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直接影響場館開放的經濟收益,只有不斷地優化管理模式,管理質量,給社會公眾提供更好地服務,滿足全民健身和青少年陽光體育計劃的順利實施。才能促進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長遠發展。
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是一件服務于人民群眾、提高全民素質又增加學校知名度同時還能為學校帶來了一定收益的利校利名的事情。在場館開放過程中我們的確面臨了種種問題,且隨著開放廣度和深度的變化,在未來的開放道路上我們可能還會遇到更多其他問題。試點開放體育場館成功的學校可以為我們提供可以借鑒的經營,同時,各級政府和學校應盡快建立完善的法規政策,從而保障校方的合法權益和明確責權歸屬,這樣即可以加速學校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進程,又可以為全民體育的目標獻上一臂之力。
[1]董俊.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法律規制[J].四川體育科學,2010 (3).
[2]國家體育總局.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庫[DB].2005.
[3]譚仲秋.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后傷害事故處理的法律基礎[J].北京體育法學學報,2010.2(2).
[4]程遠義,唐成,李圣傅.學校體育場所對外開放中傷害事故損害賠償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11).
[5]黃群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困境及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9,(5).
[6]劉勇.學習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 (4).
[7]龔剛.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8]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2).
G818
A
1006-8902-(2016)-06-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