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穎華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非暴力溝通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
莫穎華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非暴力溝通為構建新時代下的和諧師生關系提供了方式參考。教師可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讓愛融入師生關系,用愛去解決師生矛盾和沖突,從而增加師生之間的信任與真誠,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非暴力溝通;和諧;師生關系
溝通是構建師生和諧關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師生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教師在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跟學生產生沖突,我們時常會聽見學生抱怨教師對自己不理解、隨意指責,也經常聽到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理解、越來越難管。這些語言和情感上的沖突,根源在于教師和學生因認知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而在溝通上產生了障礙,若不及時解決,將會使師生之間產生隔閡,惡化師生關系。
溝通是緩解師生關系的利器,但是不恰當的溝通卻能置師生關系于更加尷尬的境地。溝通包含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暴力溝通主要包括責怪、謾罵、命令、威脅、恐嚇、諷刺和挖苦等。從表面上看,溝通上的暴力沒有行為上的暴力帶來的實際危害那么明顯,其雖然沒有肢體上的沖突,但是暴力溝通也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受害者作出暴力反抗[1]。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溝通暴力所帶來的傷害更大,影響時間更長。那么該如何處理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溝通方式,依據其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讓愛融入生活,是一種給予,可以幫助我們去掉分別心,傾聽到別人的心聲,從而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去給予幫助。以這種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沖突,減少和消除誤會,提高溝通效率和效果,妥善解決與他人的沖突和爭端。
非暴力溝通具備4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觀察,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即客觀指明觀察到的事情。感受,是指在溝通過程中應通過多種形式及具體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沮喪、著急、快樂、滿足、生氣等),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根據自身感受和需要提出自身的請求,并明確告知對方[2]。
將上述要素運用于師生關系中,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需要,明確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有意識地運用非暴力語言,既能坦誠、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傾聽他人聲音并尊重他人。非暴力溝通是人際交往中的雙向互動,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效改善師生關系。
2.1 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緹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3]。非暴力溝通強調的首要因素是觀察。通常我們習慣于對看到的人及其行為作出反應,給出評判和分析,而不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和論述。如我們看到一名學生在上課時玩手機,我們通常不會直觀地說你這次上課玩手機了,而是批判地說你上課總是玩手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很難做到的。若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描述觀察結果。在師生交流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就應該先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去觀察學生,對學生進行事實論述。對于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這樣跟學生說“這已經是我第X次看到你在上課時玩手機了”,而不是“你上課總是玩手機”,前者陳述的是教師觀察到的事實,容易讓學生接受并認識到錯誤,也愿意改正;后者則直接給學生貼上結論性標簽,會觸發學生的尊嚴底線,引發暴力反抗。
2.2 恰當地表達感受
在師生溝通過程中,教師更傾向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如面對一個在校表現越來越差的學生,我們可能會說“我覺得你最近越來越不像話了”,由于認知上的差異,教師越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越會被學生認為是指責,因此學生不愿意跟教師溝通,從而使師生之間的溝通產生障礙,甚至可能產生矛盾或沖突。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班上有一名女生成績優異,但是性格過于活躍,有一次在班上挑起事端讓兩名學生吵起架來,找她談話她說下不為例,結果沒多久又在學校欺負一名小師妹,再次找她談話,筆者對她說:“你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可是你最近的行為越來越不如以前,你這樣讓我很失望。”學生沒有生氣、沒有不服,在最近一年里成績還是那么優秀,但是行為表現比之前有了進步。有時候教師適當示弱,有助于避免沖突。學生感受到教師在與其真誠對話,這樣他們也許更愿意與教師溝通,師生關系將更融洽。
2.3 明確地說出內心需要
在師生溝通過程中,當自身權威受到沖擊時,教師往往會借助批評直接表達對學生的不滿,學生也會以不服從來間接抵抗教師。不少教師會從學生口中聽說到關于自己的評價“你總是偏向于那些學習成績好的、表現好的學生”。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能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指責學生,于是沖突就可能產生;一種是用心傾聽學生的感受、體會其需要。實際上,學生這樣評價教師是渴望關注的表現。利用批評和指責來提出需要,往往會遭到對方的反擊。如果師生有一方能清晰地說出內心需要,那么另外一方就可能會做出積極的回應。如有一次上課時,兩名女生在玩弄一個發飾,筆者當時很生氣,認為她們不尊重教師,于是利用提問的方式以示警告,不出所料,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筆者趁機訓了她倆,從學生當時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們的不滿。事后筆者作了反思,找來她倆談話,跟她們說:“上課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能認真聽講,我每次來上課之前都花很多時間備課,我希望你們能夠尊重我的勞動成果。”這次的談話學生沒有不滿,而是誠懇地向我表達了歉意。因此面對問題時,我們不要指責和批評,而是換一種表達方式,向對方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這樣才能找到辦法去滿足雙方的需要。
2.4 清晰地提出請求
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回應呢?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教師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應明確告訴學生,希望他們達到什么目標、完成什么任務;不清晰的請求會使學生感到困惑,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在跟學生溝通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否則,學生很容易會將教師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認為是在強迫他們,那么學生就不太愿意滿足我們的意愿了。如一名教師在催促學生交實驗報告時,跟學生說“你們如果想平時成績及格的話,趕緊把實驗報告交上來”,學生聽到這話心里可能會不舒服,有種被命令、被威脅的感覺;其實,我們可以嘗試跟學生說“平時成績是跟實驗報告掛鉤的,希望你們能及時上交,不要影響了成績”。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表達是尊重他們感受和需要的,學生也會更愿意給予教師積極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對于改善師生關系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非暴力溝通,師生可以敞開心扉平等交流,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共同受益,讓愛融入師生關系,用愛去解決師生關系中的沖突,讓非暴力溝通成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
[1]陳雯婷,鐘偉芬.研究非暴力溝通在師生關系中的運用[J].職教天地,2014(10):42-43.
[2]董陽.非暴力溝通——一種師生溝通的新視角[J].新課程研究,2010(205):31-33.
[3]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阮胤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G456
A
1671-1246(2016)11-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