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鴛
摘 要: 拉康的鏡像理論指出:嬰兒把鏡中的影像內化為“自我”之后,逐漸與鏡中影像、周圍人的面容、表情等這些“小他者”相認同,最終嬰兒的主體不斷地認同于周圍的整個語言符號系統“大他者”。這一認知理論對職高服裝專業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 認知“鏡像” 服裝專業教學 教學啟示
雅克·拉康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精神分析學家,也是結構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1936年,拉康在第14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上發表了的著名的鏡像理論,即運用“主體”、“自我”、“他者”等概念對人類的認知“鏡像”進行了系統梳理,并提出了諸多值得人們關注的現象與問題。基于此,筆者在對拉康的鏡像理論進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發現了其對職高服裝專業的教育教學方面有著重要啟示。
一、拉康鏡像理論的基本內容
拉康的鏡像理論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實上的:一個6~18個月的嬰兒,雖然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還需要旁人的關照與扶持,然而他卻能夠認出自己在鏡中的影像,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完整性。具體過程是:剛開始,嬰兒認為鏡子里的是他人,后來才認識到鏡子里的就是自己。嬰兒能從鏡子中認出自己,他雖然還不會說話,卻會以不同尋常的面部表情和興奮狀態表現對這一發現的喜悅。在這個階段,嬰兒首次充分認識到自我。
從鏡像階段開始,嬰兒就確立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對立。換句話說,嬰兒只有通過鏡子認識到了“他人是誰”,才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誰”。“他人”的目光也是嬰兒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他人”不斷地向“自我”發出約束信號。在他人的目光中,嬰兒將鏡像內化成為“自我”。鏡像是嬰兒在接觸社會和進入語言之前的一個“理想的我”,或者說虛構的自我。此后這個特殊的自我將面對他人、社會和語言,純粹主體將很快進入知識和經驗的能指世界,但鏡中的自我意象依然將一直影響著主體的全部心理發展過程。
二、認知“鏡像”對服裝專業教學的啟示
1.內化“他者”:為學生塑造學習模仿的“目標”。
根據拉康的鏡像理論,嬰兒自我意識的出現總是伴隨著一個“他者”,總是在一個“他者”的參照下形成的。它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意識核心并不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感受,而是通過“他者”的認同構建起來。職高服裝專業教師對于學生培養的認知“鏡像”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的設置上。在學校,學生根據學校塑造的“他者”定位自己,“他者”的現實表征主要體現在課程目標上。服裝專業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初中級服裝設計、服裝生產操作、服裝管理與營銷人員。這就要求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從傳統的簡單操作型向復合型、綜合型人才轉變,因此需要學生在校期間除懂得基本的制圖及縫制工藝以外,還需掌握面料學、美術學、設計學、計算機、營銷管理、紡織等多方面的知識,掌握工業化生產流程管理知識及在工業化生產中相關關鍵崗位制版、質檢等工種技術要領。通過上述“他者”目標的確定,學生不斷向其靠近,服從“他者”,在不斷地認同與內化中,學校、教師、課程為學生塑造的“他者”變成了學生的“自我”。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最重要的“他者”是教師,其次就是同學。教師的一言一行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個性性格。具有親和力的教師是平和、寬容的,是尊重、理解學生的。學生只有擁有放松的情緒、愉悅的心情,才有勇氣迎接學習的挑戰。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培養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仿效的“他者”榜樣。在課堂上多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發表看法,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大視野,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向其他同學學習的機會,不斷向優秀學生靠近,通過不斷的認同與內化,最終使優秀的“他者”變成學生的“自我”。
在內化過程中,學校的標語、條幅、校訓、校規等都可以成為影響學生塑造的“他者”。職業學校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學習服裝專業將來沒有前途,反正就是到服裝廠打工。筆者在上課時總是這樣告訴學生:以前的學習我們沒有掌握好,沒有關系。專業課是重新開始學習的,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現在,新的機會來了,我們要抓住它,因為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課堂上,筆者會舉學校的優秀畢業生的例子,讓學生看到前面的希望,重新振作,好好從頭做起。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學樓墻壁上也張貼著這些優秀畢業生的照片和簡介,讓學生知道: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只有好好學習科學知識,才能成為對社會有作為的人。
2.認識“自我”:通過分析,幫助學生了解自己。
“鏡像”理論中,拉康探討了自我的形成問題。“鏡像階段”不僅是主體成長中的一個重要時刻,而且含有一種范例功能,即它標志著自我原型的誕生。拉康稱“人的軀體之像是每一種他在對象中感知到的統一性的根源”。鏡像是自我的開端,是一切想象關系的開始。在隨后的生活中,通過一系列與自戀對象或愛之對象的認同,自我逐漸獲得了一種身份或同一。對于自我的這種構成狀況,拉康把它比喻為一只“洋蔥”:“自我,是一種像洋蔥一樣被做成的對象,剝開它,你就會發現構成它的連續認同。”
曾經有個女生看上去文靜、聰慧,但漸漸地筆者發現她安靜過了頭,成績不好,不但不參與上課的課堂活動,連下課也不與同學交流。無論是服裝知識的學習還是對班級集體、同學,她都極其冷漠。筆者找她談話,試圖剝開拉康比喻中的“洋蔥”。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筆者先是表揚她遵守紀律,人也長得漂亮聰明,漸漸地她不再是滿懷戒心的樣子。筆者提出她目前的學習狀態似乎不應該是她的真實狀態,問她這是什么緣故?猶豫了一陣之后,她告訴筆者實情。原來她家是從外地過來的,還有個弟弟也要讀書,父母打工都非常辛苦。加上自己成績不好,讀的是職高,覺得沒什么前途,只是浪費父母的錢而已,不想讀,但是父母卻不讓她輟學。知道原因就好辦了,筆者先指出既然來到學校了,就該好好讀書,消極只會真的浪費時間和金錢。如果好好學習服裝知識,包括設計、制圖、打樣等,到時憑著自己的手藝就完全可以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筆者進一步舉例以前畢業的學生,不說那些最優秀的,就講大部分學生,出去后憑借自己的服裝知識和技能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還從車工到組長,一步步進入管理層。此后,筆者常常在課堂上提問她,只要有一點點成績,就表揚她。加上她本身人就很聰明,畢業時成績很好,進了當地一家大的服裝廠,后來的發展也不錯。
3.發展“自我”: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挖掘潛力。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德國文化哲學家卡西爾曾說:“人并沒有什么與生俱來的抽象本質,也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質是永遠處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斷創造文化的辛勤勞作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內化,學校利用標語、條幅、校訓、校規,教師利用課程培養目標、優秀學生例子等塑造學生,但學生與學校、教師對培養目標的認知“鏡像”是存在偏差的,學生并沒有通過學校、教師塑造的“他者”鏡像,完全、徹底地內化為“自我”。面對培養目標,學生會思考:我為什么要勤奮學習?除了基本的制圖及縫制工藝以外,我還要學習面料學、美術學、設計學、計算機、營銷管理、紡織等多方面的知識,我掌握了嗎?我如此勤奮學習了能有回報嗎?等等。這些問題都會不斷沖擊學生,使他們在“自我”和學校、教師塑造的“他者”之間內心矛盾、平衡或者掙扎。教師運用鏡像理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構成與本質,幫助學生更好地自我認同,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有一位女學生,穿著打扮非常社會化,與學校要求相違背,一般這種學生不太聽話,自尊心強而又極其愛面子。筆者只能采取迂回戰術幫助該生發現自我、發展自我。一次她穿的衣服的面料剛好和我們上課講的一致,筆者請她講講該面料的特點,如何進行面料設計,等等,她知道得挺多。筆者進一步講如果職高畢業后想有很好的發展,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名技工、高級技工,就需要學習面料設計,只有通過理論知識設計、創造出新的東西出來,才會有良好的發展前途。為了讓她和全班同學更好地提高在服裝專業方面的知識技能和學習興趣,筆者讓同學和她一起探討服裝穿著的歷史和現在流行的電視劇里的人物和名人、明星的服飾,并討論:為什么不同職業要穿著不同的服裝?為什么同一樣的服裝穿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所體現出不同的氣質、美感各異?通過激烈的討論,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使她逐漸認識了到自己的問題。此外,課后筆者單獨找她,從服裝專業知識的搭配原則方法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她穿著,指導幫助她用已學習的服裝知識打扮自己。漸漸地,她再也不穿奇裝異服出現在學校了。后來她進了一家外企,幾次回母校探望曾經教過她的老師。
三、建構“他者”和“自我”之間的橋梁
無論是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還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或者課程目標的設定,不應僅僅著眼于單純的形式主義,要讓標語、條幅、校訓、校規、培養目標等“他者”完全內化成學生的“自我”。
在具體工作中,教師首先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結合實際,貼近學生本身。“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差異和距離會促使學生的“他者”在向“自我”內化的過程中產生異化。有時目標太大太高,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反而產生反作用,造成學生自暴自棄。
其次,教師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強調“他者”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多與學生交流,深入了解學生對于目標的認知“鏡像”,幫助學生建構“他者”和“自我”之間的橋梁,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對未來設想與學校、教師所塑造的“他者”并不遠,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另外,通過細化和調整,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出現的變化和問題,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讓學生學會有效反思,調整“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讓內化與認同的過程更易于被認同和接受,幫助學生的“自我”逐漸認同“他者”,減少異化,促進學生發展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文.拉康的鏡像理論與自我自我的建構[J].學術交流,2006(7):24-27.
[2]黃作.從他人到“他者”——拉康與他人問題[J].哲學研究,2004(9):64-70.
[3]沈學甫.拉康的主體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研究,2011(10):130-132.
[4]顏巖.拉康“他者”理論及其現代啟示[J].重慶社會科學,2007(02):22-24+36.
[5]認知“鏡像”與教育管理——拉康鏡像理論解讀及啟示[J].教育理論和實踐,2015(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