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春
【摘 要】目前,學生習作存在缺真事,少真情現象。原因是教師用理性分析取代學生感性認知,無視其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進行過多理性指導,導致學生畏懼作文,編造作文。創設情境體驗,進行習作教改探索是條有效途徑。通過用文本創情境,豐富語言積累;活動引導觀察,充實習作材料;關注社會實踐,體驗積累素材;聲響創設情境,引發習作遐想;用表演創情境,促進習作創新來豐富習作內容。采用音樂渲染,PPT再現,檢查閱讀,引導參與活動等方式激發寫作動機。創設情境體驗,使習作與生活無縫對接,促使學生能寫真事,又能抒真情。
【關鍵詞】創設;情境;體驗
目前,學生中存在會說不會寫習作,或千人一面,或無病呻吟,缺真事,少真情現象。教師在習作教學存在用理性分析取代學生感性認知,無視其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進行過多理性指導,導致學生畏懼作文,編造作文。為此,我們開展了創設情境體驗,進行習作教改探索。所謂情境體驗,即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他們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體驗,可增加感性認知,解決寫什么,讓學生有真內容可敘,有真情感可抒。通過實踐,我們總結出一些操作方法。
一、創設情境體驗,豐富習作內容
1.用文本創情境,豐富語言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揭示了讀與寫關系?;谶@樣的認識,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十分重視利用文本資源,關注學生語言積累。
抓住文中精彩片段,引導學生聯想、寫作。“教材無非是例子”,這例子就包括教材所具有的體現語言運用規律的基礎性、規范性特點。學教材,要注重活用教材?!洞饶盖樯睢肺闹袑懙健澳赣H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親一連串動作那么傳神,讀來讓人如見其人。教時讓學生反復品讀,并趁熱打鐵,你能回憶你曾見到過母親或他人連串動作,體現人物情感的情景嗎?回憶寫下來。因為有了文本依托,學生很快寫了,寫的也很精彩。學了《少年閏土》,熟讀描寫閏土外貌語句,引導學生觀察班中同學外貌,即時訓練,學生描繪得栩栩如生。
2.活動引導觀察,充實習作材料
只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才能解決習作缺材料問題。指導時,一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事物未發現的特點;二是讓學生學會記錄這些新發現,并加以合理想象,通過整理、分析,轉化為作文材料。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事物習慣,做生活有心人。這樣觀察積累,學生才會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秋季運動會之前就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最感興趣的場景,如跳高、投擲、跑步等。細看運動員動作、神情,細聽觀眾助威聲,細心體會感受。第二天,一篇篇生動的文章便誕生了。春游,我就提出活動觀察任務。觀察同學活動、自然風景、小動物等。如:水中蝌蚪如何游動;花叢蜜蜂怎樣采蜜;草叢螞蚱如何蹦跳的。為此,學生有的觀察了蜜蜂,拍攝了它采蜜時的照片,發現蜜蜂是將花粉裹在后腿上的秘密,寫了《我的發現》一文;有的觀察了同學放風箏的情景,寫了《放飛》。一次活動,積累了大量習作素材。通過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寫作對象之中,把學生帶入一個嶄新的習作境界。
3.關注社會實踐,體驗積累素材
走出課堂,關注社會實踐,感受生活情趣,不僅是學生充實和豐富作文“材料庫”的源泉,也是誘導和激發學生有感而發,解決作文“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等問題并開拓學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徑。節假日,引導家長領孩子去外面參觀、游樂,并與孩子一起記錄所見,利用手機,拍下所見。孩子們有的游歷了家鄉的石窟;有的游覽教材中提到的名勝古跡;有的去了動植物園;有的參加體驗鄉村生活。回來后,他們爭著展示自己拍攝的照片,訴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由于有了實踐體驗,又有了真實記錄,他們個個講得繪聲繪色,其他同學聽得津津有味。后來,我索性布置學生把觀察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見聞、感受都整理記錄下來。學生在這樣的練筆中回憶生活,想像情景,再現情景。
4.聲響創設情境,引發習作遐想
根據教學需要,習作課前老師錄下各種聲響:如風聲、雨聲、敲門聲、火車的奔馳聲、鼓聲、笑聲、電話鈴聲、鳥鳴聲……然后讓學生分辨各種聲音來自哪里,有什么特點,用恰當的擬聲詞記錄下來。最后,因勢利導:聽了這些聲音,想象出哪些情節?根據你挑選的幾組音樂準備編成什么樣的小故事?如一位同學所寫的《暴風雨的夜晚》片段:風呼呼的鳴叫,嗚嗚——呼呼——嗚——,夾雜著啪嗒啪嗒的雨聲,哐當哐當——不知是誰家的門窗未關緊!轟轟轟——悶雷似乎在遠處滾動。忽然,“叮叮叮——”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這一部分的描寫為我們刻畫出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的特殊情境,為后面故事發展點明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引發了學生無窮的遐想。
5.用表演創情境,促進習作創新
小學生有樂于展現自己扮演角色的天性。讓學生扮演、體驗習作中的人物,其他學生也能直觀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和事情的經過。這種情境,既能促使學生入境入情,又由于它的立體化,從不同的角度、方位觀察思考,會有不同的發現,便于打破定勢,培養創新思維。比如,學習了動物也有情感的單元后,我讓學生觀察動物,了解動物的習性,與動物生活在一起。課堂上,我讓學生表演某一種動物怎么吃食,怎么行走,怎么吼叫等。學生興致高漲,由于事先觀察,事先了解模仿,課堂上學生演得惟妙惟肖!趁著學生高漲的情緒,我引導學生寫一寫動物的活動,學生由于積極性調動起來,思路打開,有了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思考角度也常有創新。
二、創設情境體驗,激發寫作動機
1.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不同風格的音樂,會喚起學生不同的情感。根據習作題材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音樂渲染氣氛,把學生帶進美妙景象中,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如在“三八”節之際,寫篇《我的媽媽》作文時,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唱《燭光里的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等曲,他們心中便會涌起對媽媽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勞的媽媽如何關愛自己的生動場景就會浮現在腦海中,閃現于眼前,流諸于筆端,筆下媽媽的形象就會更加豐滿、感人,作文就會感人至深。
2.PPT再現體驗,強化寫作感受
PPT在作文教學中有不可忽視作用。充分利用媒體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等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記憶或再造想象。這不僅營造了情境氛圍,激發了學生興趣,還彌補了學生認識與實際的距離,縮短了時空差距,把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融匯于五彩斑瀾的畫面之中。如寫《美好的節日》一文前,搜集了家鄉歡度節日的內容有選擇地剪截下來,課堂上播放圖片錄像,再現家鄉親人歡樂無比的慶?;顒訄鼍?,如過春節貼對聯、做麻糍、包圓粿、裹粽子、炊發糕、燃放鞭炮等。引導學生細心、有序地觀察,喚起學生的記憶和想象,寫出來的文章內容生動且充實。
3.檢查閱讀效果,激發主動閱讀
“好表現”是學生的天性,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則更能激發學生主動閱讀動力?;谶@我采用:首先在班級中展開讀書比賽,定期在《家校聯系冊》、《課外閱讀手冊》上反饋課外閱讀情況,并在班級“榮譽角”上公布每個學生的閱讀篇目、筆記篇數、摘抄的條目數。第二,抽取一些讀書筆記,定期舉辦讀書筆記展覽。第三,經常組織讀書經驗介紹。第四,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第五,注意發現優秀習作,積極組織向校內外刊物投稿。通過多種形式的檢查,學生們互相學習,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不甘落后,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從而使愛讀書的氛圍更濃,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4.參與社會活動,增強習作動力
習作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社會活動也是一種課堂資源,家鄉每年會開展文化藝術節,廣交會,旅游節等活動。教師就可利用家鄉系列活動,開展習作訓練。課堂上,我說作為家鄉的小學生,你怎么為家鄉出力?為此,我就設計了游客來龍游旅游,想購買特產,讓學生帶來實物,創設模擬推銷家鄉特產活動的交流會情境。通過創設富有新鮮感、符合學生喜歡追求新知識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極大提高了學生習作的動力。課堂上設計了如下導語:家鄉有哪些特產,你們了解嗎?如果你介紹龍游發糕,想一想從哪幾方面來介紹龍游發糕?如何介紹?怎樣寫解說詞?同學們,我們是代表家鄉龍游啊,可千萬不能馬虎啊!這幾個問題的創設模擬了一種新奇、生動而又富有愛家鄉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克服即將獲得巨大的心理愿望與用來實踐操作的知識、能力的不足的矛盾,極大地喚醒了學生追求成功的心理愿望,喚醒了學生的探索與創造意識。
創設情境體驗,改變了以往習作模式,拉近了體驗與習作的距離。使習作與生活能夠無縫對接,將學生的生活體驗與自由表達連貫起來,促使學生能寫真事,又能抒寫真情。
【參考文獻】
[1]談永康,姜麗萍.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寫“這一篇”[J].小學語文教師,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