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玲
【摘 要】古詩言簡義豐、語意跳躍、意境深遠。只有合理挖掘教材,有效拓展語言空間,豐富古詩內涵,充實文本形象,開辟出便捷的閱讀通道,才能引領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促進情感感悟。
【關鍵詞】拓展;興趣;情感;想象;積累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類文本占一定的比例。常見很多教師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領會、翻譯詩意的方法,比較單一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往往造成教師教得枯燥、沉悶,學生學得索然無味。從這類體裁的課文中,我總結了一些經(jīng)驗,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它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下面我以在這篇課文中進行拓展語言空間的教學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一、拓展問題 走進故事
從階段教學目標考慮,各個學段都要求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情感。古詩的詞語凝練,跳躍度大,寫法夸張,具有豐富的意蘊,如果僅停留在字面的講讀上,跳不出翻譯詩意的框框,就不可能領略古詩的韻味,也無法體會詩人的情感。因此要在古詩的關鍵處進行恰當?shù)耐卣梗茉O起理解文本的橋梁,情感上才能與詩人引起共鳴。
題目是一首詩的靈魂,隱藏著許多內涵。一開始我就牢牢抓住本詩的題目,拋出了一個引爆點:“圍繞這個‘送字你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個由“題”而生的問題相繼產生了:“誰送誰?”“在哪送?”“何時送?”“怎么送?”“送到哪?”“為什么送?”通過窮根究底地追問,學生自主設置一系列問題,引發(fā)了一場強烈的“頭腦風暴”,課題中的疑點迅速點燃學生的參與熱情和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課文的內涵。接著我順勢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從詩文中逐步找到答案。此外還借助課前收集到的相關資料:李白的生平、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交往的逸聞,獲得了更為具體的認知,大大充實了古詩的內容,這樣學生很快就讀懂詩題背后的故事。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拓展課題入手,引領學生饒有興趣地走進文中的故事,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核心教學目標服務。
二、拓展想象 走進古詩
古詩的主題,是語言和情感的聚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是李白在名樓“黃鶴樓”送別名人“孟浩然”前往名地“廣陵”,表達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兩位不同尋常的風流瀟灑的浪漫派詩人的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送行地點與友人欲前往的繁華的目的地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與眾不同的詩意。表現(xiàn)了一種得意之人充滿詩意的離別,充滿喜悅的離別,充滿向往的離別。
本課的閱讀指導向著體驗情感的終極目標,以語言訓練為憑借,借助課件、表演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古詩內涵,充實文本形象,促進情感感悟。這樣依托學生生活體驗和語言積累,形成富有情感色彩的畫面。可以這樣教學:
師:詩中寫的是什么樣的三月?
生:是煙花三月。
師: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圖景?我給大家?guī)砹艘恍㏄PT, 看看還可以用什么樣的好詞來描繪?
生:是陽光明媚、百花盛開的三月。
生:是細雨如煙、繁花似錦的三月。
生:是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的三月。
師:此地黃鶴名樓,天下絕景,令人浮想聯(lián)翩,此時春光爛漫,令人陶醉,此刻兩個浪漫的詩人依依惜別,請反復朗讀詩句,頭腦里浮現(xiàn)出這一番別樣的情景,再到學習小組里交流讀后感受,然后試著演一演他們話別的細節(jié)?
生:李白拱手道:“孟兄,江南的美景如畫!您這一去,我好生羨慕,又萬分不舍啊。”
生:“賢弟不用不舍,揚州離這兒并不遠,要是想念我,就快快來揚州與我聚聚吧。”孟浩然緊緊地握著李白的手。
生:“孟兄,咱們后會有期!”李白滿眼期待。
生:“賢弟,請留步,來日再聚!”孟浩然昂首闊步。
師:從你們的匯報中,我看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分別時是那么不舍,那么瀟灑,那么豪邁。
這樣引導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畫面表演出來,想象中的表達就促進了文本語言形象的拓展,加深了對語言情感的感悟,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的融合。
三、拓展積累 走進名篇
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學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不應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封閉式教學,而應營造開放式的學習氛圍,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讓學生以更廣博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zhàn)。
有了學習本課的鋪墊,學生對送別詩漸生興趣。于是,我趁機鼓勵學生閱讀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些都是盛唐時期唐人送別詩的代表作,堪稱感人肺腑的名篇佳作。試圖以興趣開啟通往名篇閱讀的大門,進一步感受友情的溫馨,再運用所學的方法學習,體會到送別詩表達的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
這樣通過拓展課外閱讀以豐富積累,不僅擴大了學生閱讀量,還能遷移學法,鞏固學習效果,真正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古詩的語言濃縮、意味深刻,常讓學生止步不前。因此,我們必須合理挖掘教材,有效拓展語言空間,展示語言內容的情趣,把凝練的語言變成有趣的故事,把平實的語言化成生動的畫面,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卓有成效、興致勃勃地參與語言實踐,而且能使課堂教學更加靈動飄逸。
【參考文獻】
[1]施茂枝.《課例中的兒童本位理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黃桂林.在教材處理中彰顯亮度.《福建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