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旺
【摘 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認識和發展。而認識和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認知過程、技能,方法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而其發展則有當前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也就是說,學生有沒有獲得知識或是獲得發展是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課前準備、教學方式方法以及與學生的溝通等,都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息息相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很注意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進行自由交流,但沒有注意對學生進行指導,導致課堂內一片混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著面孔”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并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這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嗎?”這時,老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外兩個也許是銳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學生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學生對這個環節興趣頗濃,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么三角形,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二、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教學中,教師可增加互動式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有效性。第一,教師要學會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讓學生感覺教師可以是他們的一份子,這樣師生間形成了有好的關系。第二,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系統認真的分析,并將學習的內容創設為教學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來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拋棄陳舊的教學模式,過去的填鴨式、滿堂灌已經不能被當今的教學情境所適用,應多鼓勵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學習,讓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加減法的課程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同學們,假如你家里有一棵很大的蘋果樹,樹上結滿了蘋果,一共有100個蘋果,你摘下來36個,請同學們想一想還剩下幾個蘋果呢?”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蘋果樹的幻燈片,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過了不長時間,班級內的學生一部分開始舉手要求進行發言,一部分學生則在思考問題,然后學生和教師之間展開互動式的交流發言,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學習到數學知識。
三、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例題教學“生活化”——例題教學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樂”。
四、重視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
學習方式對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在當前的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學習方式:第一,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促進他們優勢互補,實現優等生帶動差生進行學習,使學習效果更好,全班學生共同進步。在運用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時,教師應發揮指導作用,對小組討論的問題進行設置,并規定討論的時間,最重要的是要對討論效果進行檢驗。第二,探究學習,新課程強調“探究學習”,這具有激發學生自學、體驗、發現等優點。例如在學習物體重量的課程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指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將一個物體放在天平上,稱一稱重量,學習物體重量單位“克、千克”的含義。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