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靜雅
回首我的英語家教學歷程,恍惚間已有數年,依稀能記得當年剛剛走上三尺講臺時的忐忑,而今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英語教學的改革依舊在進行著,很多原先的“吃老本”的思想漸漸遠離。每次當我遇到教學的困惑時,當我感覺到教學過程中如履薄冰的時候,我都會看一些教育理論著作,在這些汗牛充棟的理論著作中,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深入淺出,給了我的教育教學實踐很大的啟發和領悟,在他的這些理論中“六大解放”最契合我的英語教學實際。
一、一葉障目——兢兢業業,緣何成效不高
結合當前的英語教學現狀來說,很多教師可能都有過類似的困惑,在教學中不少學生都無法投入知識點的學習,在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調查,發現不少學生之所以學習成效不高。結合調查可以發現,學習興趣在學生的英語學習占據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自覺性還比較差,如果單純要求學生在自我控制的角度下自主參與學習,一般的學生普遍都難以做到。
二、一路追問——尋尋覓覓,解開高分尷尬
在教學中,我也遇到過很多“高分尷尬”,有的學生看似學習成績很不錯,但是這種成績僅僅局限于書面成績,學生的學習成效不高,特別是到了語言運用的環節時,出現各種障礙。對于教學來說,也有著很大的因素,多數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刻板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概括:蜻蜓點水。教師教學時只是進行單純的知識點的講解,沒有進行細致的深入挖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很差;流于形式。教學形式方面偏向形式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單一,形式上比較受限制;操作簡單。不少教師的課堂都是單一的形式化操作,實踐比較少,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缺乏提升。教學過程中就事論事,沒有對英語知識點進行歸納和實質上的提升。
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陶行知“六大解放”這個教育理論的啟發之下,我創新了小學英語“課前五分鐘”的教學模式,通過這個創造性的教學模式,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三、一氣呵成——曲曲彎彎,條條大路通羅馬
針對小學英語教學來說,教學成功的模式和道路有很多,可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些曲曲折折的道路,有很多都可以最終達到高效的目的和終點。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我運用陶行知“六大解放”,創造性的開展了“課前五分鐘”的教學模式,以下是“課前五分鐘”的具體實踐體會和總結:
(一)此境可待成追憶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英語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情境教學法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融入教學的情境,在教學情境中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運用情境教學法全面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課前五分鐘”這個創造性的教學模式,一般來說,小學生對于課堂初始五分鐘的關注度比較高,在課堂初始五分鐘的過程中,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五分鐘對于整個英語課堂來說,非常關鍵。對于英語課堂教學來說,我主要采用借助歌曲、借助實物、借助圖像這三個方面加以情境的開展和構建。
當前來說,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從多媒體到電子白板,從視頻課程到微課,都是圍繞著情境開展起來的,現在一般來說,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個大班化的課堂,面對大班化的課堂,教師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比較有限的,有的教師一堂課下來都是自己一個人的“主導”,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教師一個人的“一言堂”。所以只有在借助圖像的情形下,利用課堂初始五分鐘奠定教學的情境,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課堂初始五分鐘,我用電子白板播放了《What are you doing ?》這首歌,學生可以結合我給出的情境開展學習,通過信息技術構建的情境,引導學生再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開展學習。
(二)一個展現的舞臺
小學生內心都渴望著被認可,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話,甚至是一個欣賞和肯定的眼神,都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動力和鼓舞。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展現的舞臺,引導學生充分自主。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開創性的開展了運用課堂初始五分鐘,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不少小學生對于課外閱讀可能興趣度不高,但是對于戲劇表演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形成學習興趣小組,比如班級中幾個對英語話劇感興趣的學生,就可以組建成一個英語話劇表演小組,通過課余組織學習英語話劇,在課堂上的初始五分鐘大展拳腳。
英語演講比賽來說,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射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之中,將實際生活中看到的新聞,聽到的事件,或者是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評論,通過寫成演講稿件,在課堂初始五分鐘進行演講。課堂初始五分鐘成為學生的舞臺,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形成“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理念,英語學習同樣如此,要有更多的拓展、更好的成績只有通過課后的不斷努力。
有的學生喜歡朗誦,享受朗誦過程的語言美,所以我組建了英語朗誦組,并且專門為學生找了一些適合學生進行英語朗誦的詩歌、精美的短文。
比如針對低年級小朋友,朗誦的文章會選擇比較短小而精悍的,讀起來朗朗上口:
My father is in the kitchen cooking.
My mother is doing some washing.
My brother is in the garden playing.
My sister is doing some cleaning.
Im in the studying reading.
We are all busy in the evening.
(三)一個混搭的空間
我所創造的“課前五分鐘”是一個創造性的教學模式,我認為課堂初始五分鐘的教學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用時尚的話來說,是一個混搭的空間,五分鐘的時間比較短暫,在這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通過混搭來引導小學英語課堂的高效呈現。
調查中發現,之所以有不少學生對于英語學習不感興趣,或者說始終沒有入門,是因為沒有具備跨文化的意識,英語是一門有著文化背景的語言類學科,所以我認為可以通過中西合璧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引導教學的有效呈現。結合課堂中提到的萬圣節,在課前五分鐘,我用PPT(點著南瓜燈的黑洞洞的房子等各種萬圣節的圖片)及典型的萬圣節背景音樂塑造了神秘詭異的萬圣節夜晚,學生則分組成為一個個家庭,家庭成員中的孩子邊成群的去別人家敲門邊大叫“Trick or treat”。在這種真實情景的設置下,學生體驗了地道的萬圣節文化。通過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在課前五分鐘滲透跨文化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文化感知能力。
比如英語故事是小學生所熱衷和喜愛的,針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興趣總是受到客觀因素的牽制,而如果教師選擇學生所喜歡的授課模式,很可能調動學生的胃口和積極性。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我在課堂初始五分鐘采用英語故事進行串聯所教授的知識點和內容,有助于英語教學在趣味盎然中呈現和彰顯出來。
比如聽力材料要求結合所聽到的內容,判斷下面的圖片是否與錄音內容相符合:
1.A: How old are you? B: Im eight.
2.A: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B: Im sorry.
3.A: Is this your ruler? B: Yes, it is.
4.A: Where is the robot? B: Its in the box.
5.Wake up, Wang Bing. Its time to have lunch.
在做完題目對聽力材料進行鞏固的時候,我就運用小組競賽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比賽,看哪個小組能夠全部聽清并寫出來,通過這種競賽的方式,學生小組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學生對于聽力材料的再利用也有了濃厚的興趣。
半個多世紀過去,然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論研究讓人常讀常新,在行知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我從原先的迷茫到現在的堅定,行知教育理論給了我的教學極大的啟發,與此同時,筆者也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一線英語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合理的評價手段,才能引導學生完成從不學到學,實現英語教學從教到不教的過程。小學英語“課前五分鐘”開拓了新的教學模式,全面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2011版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
[2]曹仙子,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英語入門教育中的應用[J].學園,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