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樹寶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理念強調:歷史課不是為了歷史學科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更需要建構帶有自身特點的、合理的教與學的方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再現”歷史,從而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近年來高考命題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而學生能力的培養在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通過歷史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獨立探索,解決問題。形散而神不散的歷史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啟發誘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設出“動”起來、“活”起來的課堂。筆者將從以下三個角度論述形散而神不散的歷史課堂教學。
【關鍵詞】歷史;教學;形散而神不散
一、教學主題的“形散而神不散”
教學主題也可稱為教學立意、主題立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師構思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和根本意圖,是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設計構思、教學功效檢驗的中心環節。它能讓教師根據主題重新規劃教材結構,進行實效化的教學環節設計,使教學邏輯嚴密而緊湊,使我們的歷史課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必修一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這課教學時。可以以英國從專制走向民主,英國政治制度的創新,或者英國議會的發展等多個角度作為主題來突破。我在幾次上課中感覺這些角度不僅不能有效的進行教學,也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在和備課組教師進一步交流的基礎上,以“追求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三個環節為教學主題。在“追求民主”環節中體會了英國政治的妥協智慧,在“建立民主”環節中學會了傳承中創新,在“完善民主”環節中感悟了和平中的漸進。簡簡單單的十幾個字就很形象的概括和升華了本課的教學主題。這課教學主題確立了,那么圍繞這個主題設計教學過程和探討問題也就相應的迎刃而解。一節課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新課程改革下,歷史課堂需要教學主題。只有確立主題,一節課才有落腳點,才能落實教學目標,才能體現歷史教育的價值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史料運用的“形散而神不散”
在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是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史料的運用可以加強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增強歷史知識的真實感。因此,準確的運用史料,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歷史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我們在史料教學中,選材要貼近學生,選材要有思考性,選材要適量,要選材施教。
例如在講授華盛頓品格的時候我選取了以下幾則史料:
1.教材中華盛頓小時候誠實、助人為樂的故事。
2.在制憲會議上,對于如何設計一個完善的國家,代表們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一辯論,口沫橫飛的歷時3個半月。這也是迄今為止,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會議,共計116天。
華盛頓只在每天開會和散會時就座主席臺,作為會議開始和結束時的禮儀。其他時間,他都坐在弗吉尼亞代表團的桌子旁。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參加討論和投票。他在會上一共發言三次。
——摘自《大國崛起·美國》
3.華盛頓在獨立戰爭勝利后和制憲會議結束后兩次回鄉務農。
4.1789年,華盛頓向國會兩院發表的就職演說部分內容:
我一生飽經憂患,惟過去所經歷的任何焦慮均不如今日之甚。一方面,因祖國的召喚,要我再度出山,對祖國的號令,我不能不肅然景從……另一方面,祖國委我以重托,其艱巨與繁劇,即使國內最有才智和最有閱歷的人士,亦將自感難以勝任,何況我資質魯鈍,又從未擔任過政府行政職務,更感德薄能鮮,難當重任……
知識與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知識掌握有待于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四則材料涉及華盛頓小時候的童趣,重大事件時的言行以及面對榮譽時的態度。感覺似乎比較散亂和微不足道,但是它們卻都反應了一個主題,那就是華盛頓偉大的精神品質。依據這些材料組織學生歸納總結,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華盛頓的偉大,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三、課堂活動的“形散而神不散”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學理念的轉變,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充滿情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和信息,為學生提供表達自我和發揮想象的空間。既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進行人教版必修二第14課《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課教學時。設計一場服裝秀表演。讓學生演示不同時期中國人有代表性的穿著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長袍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漢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裝;民國時的中山裝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國初的列寧裝和連衣裙;文革時的綠色軍裝和軍棉大衣;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流行的喇叭褲、夾克;現在的時裝。學生在展示服裝的時候對要對自己展示的服裝做簡介,然后組織學生討論:(1)我們對各位展示的同學以及他們的服飾搭配有什么意見和建議;(2)從服裝本身的特點、服裝的功能、外來影響、政治環境、經濟狀況等方面談談我國近現代服飾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這一過程雖然有學生走秀不自然,語言表述不完整,部分學生過于活躍,給人以“散”的感覺。但是這樣有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發揮想象、表達自我的舞臺。既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我國近現代服飾的變遷。還使學生的探究、想象、交流、合作等能力在活動中得到逐步發展。當然教學活動設計應當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并富有成效。同時,設計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還應考慮到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形散而神不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應以課改為契機,課堂為載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學藝術,力爭讓我們的課堂“形散而神不散”,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低耗高效”。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
[2]王雪麗.《好的歷史課堂應當形散神不散》
[3]姚美云.《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