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娥

摘 要: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對學生收集整合信息、提高閱讀速度、提升語文綜合素質有著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作用。對群文閱讀教學的研究和探索,能夠為新型的閱讀課型注入活力,為學生高效閱讀開辟新的途徑。
關鍵詞:群文閱讀;最佳選文;1+N
閱讀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然途徑。縱觀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單篇精讀課文”教學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是絕大部分一線語文教師的常規教學手段。教師在此類教學中,以發展學生的記憶為主,片面地重視知識的線性積累。學生死記硬背,缺少理解、質疑和發現,導致學生閱讀興趣不濃,閱讀能力不強。“閱讀教學課應該怎么上?”成了眾多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新問題。群文閱讀教學無疑是新型閱讀課型的一項有價值的探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如何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閱讀效率,既能閱讀文本,又能閱讀生活,語文老師作為閱讀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值得思索。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價值
群文閱讀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語文教學的傳統策略是多閱讀、多積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第一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小學第二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小學第三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把閱讀放在了關鍵位置,而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閱讀大致也就15萬字。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一篇課文帶動四五篇文章的閱讀,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
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多文章的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泛讀能力,培養學生快速獲得、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通過群文閱讀,通過不斷地閱讀不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比較、分析、綜合、深入思考,我們便能從較深層次去閱讀文章的含義,體會文字背后的思想,與作者進行無聲的交流。這樣也就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深度。
群文閱讀課堂,教師不再為學生設計好每一個腳步,而是由學生帶著濃厚的閱讀興趣融入閱讀,通過自讀、默讀、速讀、瀏覽、跳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去自讀自悟,以獲得更多的閱讀自主權。這樣,課堂上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讀得快樂,真正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最佳選文
群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把什么樣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把文章組成“群”。
教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群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它不可能脫離教材,游離于教材之外,或者凌駕于教材之上。如何把課內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如何使學生既掌握課文基礎知識,又提升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筆者認為:“1+N”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較為適合在一線教師的語文課堂中開展。
“1+N”中的“1”,即選自教材中的課文。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課文《鳥的天堂》、五年級下冊中的課文《白楊》,這一類文章需要學生細細地品讀,了解其語言文字的優美和表達的含義,個人認為不太適合群文閱讀教學中的粗讀、速讀。“1”的選擇必須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意義的。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以“父愛”為主題的單元,我們可以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安排兩個課時單獨進行常規性的課堂教學,從字詞、中心思想、人物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剖析。在充分理解和掌握這篇課文中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后,再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學會看病》這幾篇課內文章,學生就能準確地抓住關鍵詞句和事例,感受父母對于自己的愛,或者也可以是課外關于其他以父愛、母愛為主題的文章,例如《父親的愛》《父子情》《背影》《麻雀》等,這便是由“1”所延伸拓展的“N”。
“N”的選擇具有多樣性。一方面,“N”可以是有數量變化的同一類文章。如果以語文課本的單元組合教學進行群文閱讀,那么一般來講,“N”的數量會是3~4篇。通過解讀單元中的其中一篇經典文章,學生自主閱讀其余同一主題的文章,然后進行人物性格、寫作手法等的比較,掌握文章的要領和內涵。如以“小說經典片段”為主題的《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可以是學習《將相和》之后,以“人物性格特征的異同”為支撐點,分別解讀諸葛亮、武松、孫悟空這幾個古代名著中的英雄人物。
“N”也可以延伸為整一本書乃至一系列叢書。例如,在閱讀《刷子李》這篇課文后,在學生了解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藝以及馮驥才對于文章“一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編排,激起學生對這類文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可以在課堂上安排閱讀《泥人張》《張大力》等同類型文章,進而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俗世奇人》這本書,從而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成功、有效地進行群文閱讀。
另一方面,“N”的內容是可變的。我們在群文閱讀教學時,除了要遵循課本的單元主題教學外,還可以打破單元教學模式,創立新體系模式。例如,在閱讀林海音的《竊讀記》后,我們便可以進行有關于林海音文章的群文閱讀教學,如《冬陽·童年·駱駝隊》《爸爸的花兒落了》《遲到》等文。
“N”的體裁也是可變的。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文后,我們可以圍繞“離別、友誼”進行詩歌群文閱讀,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南浦別》等詩都能進行閱讀比較。
三、群文閱讀教學的最優策略
群文閱讀教學與我們現階段進行的常規教學手段方法有著很大的差異。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不拘泥于字詞的學習、語句的解讀,其關注的是對多篇文章的整體把握,講究的是整體效應,這就要求教師把多篇文章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最優組合,根據文章的主題和特點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經過初步的實踐與探索,我把群文閱讀教學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是“把握主題”。把握主題就是提煉出組成群文的幾篇文章的中心內容,找出它們所要表達的共同含義或思想情感。通過畫“知識樹”這一方法,不但能夠快速準確地對主題下定義,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能夠讓學生通過簡明扼要的語言對本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讓學生閱讀這幾篇課文后,概括出“童趣”這一主題。
第二步是“瀏覽閱讀”。瀏覽閱讀就是學生在閱讀課內文章的基礎上,拓展到課外文章的閱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從整體上對幾篇文章進行把握和學習,讓學生的閱讀更加快速有效,可設計“閱讀記錄表”讓學生填寫。如一組寫動物的文章可以這樣設計:
第三步是“美文分享”。這是整堂群文閱讀教學課的重點部分。在這一環節中,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語文功底、豐富的課堂經驗、準確的身份定位,要做到“少說多做”。
群文閱讀教學課有別于傳統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是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部分。教師不能一味地分析語言特征和寫作手法,而是要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閱讀,充分感受。學生的閱讀體驗,無論是膚淺還是深刻,無論是單一還是豐富,都是屬于他們的獨特感悟,教師應當給予鼓勵和尊重。教師應當擺正自己的課堂地位,成為群文閱讀課堂的組織者,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者,學生閱讀體驗的聆聽者。教師應當多從閱讀的內容、閱讀的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引導,創設民主、互動、多元的談話交流情境,營造濃厚的班級讀書氛圍,提升個體與群體的閱讀素養。
第四步是“精彩深化”。在學生充分閱讀和交流的基礎上,教師也應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結合閱讀材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話題,以此來拓寬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對精彩內容或觀點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話題的設置,可以是對作品整體上的把握和理解,也可以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構思技巧,還可以是鏈接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第五步是“拓展延伸”。群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作用,猶如一把鑰匙,它能幫助學生打開通往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課外閱讀世界。有了課堂教學激發的閱讀興趣與方法,課外閱讀必將事半功倍。
群文閱讀教學的興起、發展、改革、創新,必將成為這一時代的新生事物,也肯定會扭轉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我們并不可能把每一篇課文都上成群文教學,但是,群文教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向學生推薦經典閱讀的平臺,一個教師自我學習和完善的平臺。如果所有教師都能把握群文閱讀教學這一契機,我們的學生必能因群文閱讀而受到滋養,給心靈補充更加豐沛的文化底蘊,塑造更加完善、更具人文氣息的性格,更能獲得一種致力于生活、具有生命力的閱讀方法與技能,撐起一片明朗的閱讀天空!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愿所有師生在群文閱讀教學這片天空中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姚婷.“群文閱讀”:有效的閱讀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3(36).
[2]于澤元,王燕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