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潁
2015年12月8日7時至12月10日12時,北京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這也是北京市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
就在同一天,環保部確認北京PM2.5的首要來源是機動車,這是官方首次正式披露北京霧霾“元兇”。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家團隊公布的數據:1998-2013年間,北京人口增長70%,GDP增長近8倍;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增長了303%,截至2015年8月,其機動車保有量達557.5萬輛。
龐大的機動車數量,對北京的交通、空氣質量造成了無可忽視的影響,也逼迫著汽車新政的加速推出。
2015年12月初,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緩堵處副處長周天接受采訪時表示,“擁堵收費”是北京正在研究的解決交通擁堵眾多措施中的一項。12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稱北京將在2016年研究試點征收擁堵費。將通過立法方式確定如何收費,并將收取擁堵費納入《北京市緩解交通擁堵總體方案(2016-2020年)》,通過“一攬子方案”來實現擁堵治理。
北京擬收取交通擁堵費的相關消息自12月1日晚間開始傳出,因此相關輿情出現于12月4日前,并呈現持續升溫狀態。在經歷了12月3日新聞發布會的正式確認后,相關輿情于4日達到傳播頂峰,隨后迅速回落,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傳播持續性。截止到12月7日24時,該消息在傳統媒體中的傳播量達到2440篇。
對于北京征收交通擁堵費這一舉措,輿論態度表現比較復雜。部分網友持激烈反對意見,認為“永遠只是簡單粗暴的收費”,另一些網友則對具體實施方法表示迷惑。但也有很多網友對此表示歡迎,表示“西方很多城市已經實行了擁堵收費制度,現在北京擬實行,只要在有利于民和環境,覺得都是對的”。
相對于普通網民而言,媒體及相關領域的專家態度則比較正面。很多專家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收取擁堵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如果費用收取合理,效果可能比限行大。
但擁堵費的具體實施方法仍然是研究者們關注的重點。有專家指出,征收擁堵費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
也有部分評論對擁堵費的長期效果表示擔憂。相關文章提到,制定擁堵收費政策還需要考慮“時間的延續性”。部分私家車主起初對于擁堵費用比較敏感,一時或選擇放棄開車出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遲和收入水平的提升,相應人群對繳納擁堵費的敏感性將會下降,擁堵費對民眾自駕與否的影響力也將降低。政策對于緩解擁堵的邊際效果將隨之下降。
總而言之,經濟杠桿能起到一部分作用,但發展公共交通才是根本。這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城市路網規劃和建設,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