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玉娥
【摘要】對于學生而言,高職語文是學好其他許多學科的基礎,然而雖經改革,我國高職語文教學現狀仍不樂觀,筆者認為這會對發揮語文教學的功能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本文分析了高職語文教育功能的傳統誤區,從就業、多元施教等層面研究其具體教學功能。旨在通過研究,為高職語文教學更加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教育 語文 學科功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64-02
教師要分析高職語文的教學功能現狀,力求破除“邊緣化”的不良傾向,通過研究充分實現其現代教學功能。現代高職語文教學,必須進一步打破觀念束縛,研究并掌握學科功能,汲取充分的語文教學經驗,還語文學科應有地位,助推職教工作向新層次推進。
一、適應市場需求,以就業為導向。
教師要明確時代對高職學生的未來需求。現代市場需要的不是單一型技術人員,還要求具備綜合能力。順應時代趨勢,發揮語文教學功能,方能幫助學生適應市場變革。教師從教中不但要考慮到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高效整合,還必須從學生的培養和發展角度,走“就業→從業→創業”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職教語文優勢。語文教學歷來因豐富的生命體驗而關聯生活方方面面,現代市場經濟也要求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鑒于此,應當針對市場需求,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的應變能力。例如商貿管理、旅游企劃等專業,要注重將高職語文的學科性與專業性、市場性體現為不同的教學重點,使學生知識和能力兼顧,學科與職業方向對應。
二、培育人文素養,發揮高職語文教學的人文屬性。
為發揮高職語文的優勢,教師應該服務于學生的發展,通過教學彰顯語文的學科特點,發揮其在培養學生人文性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職學生既應學好相關學科知識,又能參與能動的體驗活動,感受蘊蓄的人文情懷。比如教材知識體系與實際運用相融合,引導學生閱讀思考。進行口語表達訓練,鍛煉書面寫作能力。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很高,但各專業共通之處是能夠應對市場競爭,體現市場適應能力。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教學中講究課程內容與人文性質的完美契合,能幫助學生成長為專業性和思想性兼備的人才。所謂人文素質,不僅包括知識素質,而且體現為素質向實踐能力的轉化,教學中貫徹人文原則能夠幫助學生擴展知識結構、培養健康個性和人格。
三、密切聯系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增強語文教學的應用性。
高職語文教學不同于高中和本科大學,教學中要兼顧學生專業特色,做到相輔相成。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以校企結合方式將語文知識與個人專業、企業實踐合理融合。譬如:通過實習和調查,為學生提供“專業+語文”的鍛煉機會。學生盡早感受市場,發揮學科應用能力,使語文課和專業課相互映襯,互為補充。教師要堅持實踐,著眼學生發展和課程目標,致力于打破“唯技術論”的觀點,夯實學生的基礎文化素養和職業素質。
四、應用多種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目前,高職語文強調工具性而忽視教學功能的層次性。雖然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對社會培養和提供實用型人才,但不可淡忘學科教學的多元功能。教師應改革教學方式,比如:對于爭議性文化知識,或者歷史人物評價,都應以求新求異的辦法引領教學活動。又如古詩詞教學和小說賞析,要滿足學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特邀一些當地知名作家開展交流,吸引學生感知博大精深的語文世界。興趣才是良師,高職語文教育同樣如此。要完成實踐性和人文性的教學功能,教師必須運用教育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是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和“學”的精彩互動,提供展示語文能力平臺;二是可以將學科內容與學校文化活動融合,學生會活動、辯論大賽、校園征文等等,都能活躍校園生活,引發學生參與熱情;三是將語文教學與社會活動對接,如聯系學生會、學生社團、當地企業、新聞媒體,為學生提供編演戲劇、營銷宣傳等機會,化課堂知識為應用能力,鞏固所學知識并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
五、進行合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合作教育使語文教學真正融入職教工作,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材,設置恰當的教學任務,形成相互協作的品質,正是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現代高職理論認為:語文學科是最適合培養學生合作素質和應用能力的課程。教師應結合優秀篇章,引導學生體會協作意識和包容精神的重要性。比如《史記》當中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呈現出我國傳統文中的優良人文情懷,教師要善于利用這樣的教學內容來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教師、院系也可積極組織開展團隊活動,比如辯論會、演講賽等,在體驗活動中讓學生提高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瑩.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語文課程教學體系[J].現代語文,2014,07
[2]張丹.基于提升就業能力的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研究[J].新課程學習,2014,12
[3]張君鳳.高職語文在職業教育中的導向作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