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光+++高楊
【摘要】本文的平等視域并非指主義或文化中的平等思想,而是從思想融合的平等原則角度,探究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融合的同質基因。平等原則是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必然與中華傳統文化在哲學思想、歷史性、價值觀等方面有著相似性和共性,也存在互補性。從哲學思想層面看,人本質的社會性與仁義禮智信、發揮主觀能動性與知行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同質基因的兩個表現,是二者能夠融合的學理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華傳統文化 融合 平等
【基金項目】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性——以平等為視角”,項目批準號:L14DKS021;2012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編號:L12DKS02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92-02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長期的傳統文化熏陶下,中國人民在思考問題上以及行為上都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到了19世紀隨著我國國門被外國列強打開,人民的思想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在處于內憂外患的被動情況下,我國的知識分子開始不斷的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于是各種思想和主義開始在中國蔓延開來,其中不乏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以及一些被改良后的各種主義,但是唯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真正的生根發芽,為當時茫然的中國大眾帶來了思想的啟蒙,為人民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外來的思想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得到很好地發展,不僅在于其自身的正確性,還在于它更加貼近我國的實際國情,在當時軍閥混戰,民生凋敝的社會狀況下,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社會的精神需要。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事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思想指導是正確的,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1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得到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解放、社會的繁榮和人民的富裕。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研究應注意的原則
仔細研究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主要原因在于,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同質性,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存在一定的相同性和相似之處;同時兩者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互補與融合。馬克思主義不是封閉性的理論體系,而是建立對人類文化傳承基礎上的一種思想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實際包含了三方面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事實上這些內容包括的范圍很廣,有德國的古典哲哲學,有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同時還有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馬克思對其中錯誤的思想給予批判,對于一些好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進行傳承,所以馬克思主義是對人類歷史文化揚棄的結果,更加具有先進性。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過程,實際上也是其理論與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非常豐富文化內涵的國家,其主要的文化精髓是和而不同的理念,正是這樣的一種文化精神使得中華民族能夠實現文化生命的延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文化一共出現過三次大的融合過程:第一次發生在魏晉時期,其中的玄學是由于儒學與道學之間相互融合的產物;第二次發生在漢朝末期,其中的佛學在中國的唐代開始發揚,然后與我國本土文化儒學、道學相互融合,此時便產生了我國的宋明理學以及禪宗思想;第三次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的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這個時期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開始交鋒和碰撞,最終形成現代的文化思想。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次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僅使得文化方面出現了較大的發展,同時社會生活經濟以及其他的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且不管是哪一次文化思想的融合都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完成的。
平等地位的確定是各種思想融合的基礎和原則。各種思想和文化的傳播都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不平等的文化理論比較得不到客觀的符合我國文化發展要求的結果。當前社會存在兩種情緒,一是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把傳統文化看做封建思想,對它采取歧視態度;二是弘揚傳統文化就必須強調馬克思主義曾對傳統文化的迫擠。這些情緒只是政治需要,而非建立在學理的平等基礎上。我們對于兩種文化和思想的融合研究,一定要遵循平等原則,在意識形態上兩者是處于同等的地位,不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放置于馬克思主義審視之下來批判,也不是以復興傳統文化為名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而是在各個學科之間對于基礎性的問題求同存異,在文化比較中以更加開放的視角,盡可能的謀求兩者的共同發展,在相互比較中實現兩者的取長補短。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學理基礎
任何一種哲學,如果沒有對人的關注,注定難以走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都深切的關注人的本質與行為,在這一點上二者是一致的。另外,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強調實踐的意義和價值,而中國傳統文化則強調要做到經世致用,可見兩者在基本要求上是相通的,具有一定的融通性。
(一)人本質的社會性與仁義禮智信
馬克思反對抽象的談論人的本質,他強調一個人處于歷史的活動過程中,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對于人的本質界定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自然需求層面,另一個則是社會需求層面。第一個層面,馬克思最大限度的肯定一個人自然需要的合理性,他認為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都要不斷的依賴于自然界來生活。正如他說的那樣“人在物質上都必須依靠自然物,不管是各種事物、衣著、燃料還是食物等”,但是在對于人本質的界定上馬克思不僅僅將人界定在自然的層面上,還從社會的角度介紹了社會需求層面。馬克思認為社會性和勞動才是人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說只有勞動才是人的本質需求,但是那些出于生存而進行的被迫性勞動是異化。他還認為人的具體本質不是單個的固有抽象物體而是具有現實意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差別。這就是馬克思思想的偉大之處,他將人從自然的角度跳脫出來放在社會關系中對人性進行界定。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肯定人的自然需求的合理性同時還看到了自然欲求的無止境狀態。于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于人的自然需求方面一直強調節制和適度,一直強調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其實這樣的思想至今也依然適用,是一種非常明智的自然選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相似之處在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也重視人的社會性研究。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而荀子卻提出了人性惡的思想,這些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一種人性的抽象論,但實際上中國的人性教育側重點并不在此,而是更加重視后天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人的社會性,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強調的仁義禮智信,主要是針對后天的人的關系所展開的,這些都是屬于后天學習的層面。這里的仁就是指人與人相處要做到有愛;其中的義強調的是在社會中要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禮是在社會系統中的禮儀和規范;智指的是在社會關系中要能夠明辨是非;信指的是要實在,表里如一。由此可見對于人的解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同樣注意人的社會性,當然更多的是強調作為一個人,應該在社會上發揮怎樣的作用,乃至不自覺的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于人的社會關系的論述顯得比較宏觀,而中國傳統思想則顯得更加細致和規范,這些剛好是對馬克思主義對于人在社會中的定義的具體補充。在當下如果能夠將馬克思主義中人的社會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要求的仁義禮智信相互結合起來,相互融合和轉化,可以很好地對今天的人們進行教化,使得中國變得更加有風度和彬彬有禮。
(二)發揮主觀能動性與知行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社會存在是決定社會意識。這些都是建立在自然和人類發展的客觀基礎上的,其中強調了意識的能動性,不斷的發揮意識的作用,可以對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進行改造。不管怎樣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是一以貫之的,它的理論認識不是書齋中的理論,他認為任何事情都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它的理論思想是找到現實然后來通過實踐改變事實。它強調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但是事實上首先是人對環境和教育進行了改變。可見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停留在舊唯物主義層面,或者說并不是以唯物主義馬首是瞻,于是他鼓勵人們特別是社會的底層人民,去積極的反抗和改變那個不好的現實。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與現實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比如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但是對于這一點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出更多的思辨性理論。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對于現象之外的世界思考采取的是一種規避的態度。能夠體現人類思考和行為界限的關系,在莊子的著作可以找到,《莊子·齊物論》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思想里對于可感知的世界永遠都是整個世界的本源所在,但是并沒有對理念世界與可感知的世界進行區分和論證。而對于現實問題的解決,馬克思主要提出的方法是實踐,而中國傳統思想主要強調的是知行觀。在傳統文化中知行觀主要有三種觀點:即知行合一、知先行后、行先知后。不管是怎樣的一種知行觀都是對當時社會思想的一種調試過程,所以兩者都強調了人們要對社會進行一定的改造,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強調自身內在的改變,而馬克思主義更重視對世界外在的改變。
從上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在哲學層面是有很多相似性或契合點的,兩者是具有融通性的。近現代很多西方思想涌入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發芽開花,這里面有歷史契機,也有政治層面的需求,但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走上持續富強之路,表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在哲學思想層面是相互融合的。我們要遵循平等原則,在科技進步、時代發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進一步研究二者融合的路徑與方向,以期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曾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融通[J].理論與改革, 2013, 01期.
[2]梁曉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契合性研究——以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為視角[J]. 烏蒙論壇, 2012, 01期.
[3]房廣順, 鄭宗保.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契合的當代選擇[J]. 社會主義研究, 2015, 02期.
[4]覃巧敏.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題中應有之義[J]. 今日南國旬刊, 2008, 10期.
作者簡介:
謝偉光(1976-),男,吉林德惠人,魯迅美術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