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喜
語文教材應有自己的特殊使命
劉運喜
今秋即將投入使用的語文出版社新課本,其變化突出表現為增、減、換、留四個字,即增加國學內容比重,減少課文數量,更換時代標簽,保留傳承經典。(新聞晨報)
語文,被稱為“百科之母”,是各門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門課,是基礎的基礎,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語文教材的編寫、修訂當然也就不可等閑視之,選編什么,不選編什么,以及選編課文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語文教育的目標和功能的實現。
筆者認為,語文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應有自己的特殊使命。語文教材除了教授、傳承祖國語言文字的任務外,還有傳承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任務。語文教材必須反映中華民族的語文水平,必須反映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必須反映時代主題、時代要求,必須傳遞社會正能量。
語文的首要功能是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任何一篇文章入選,都必須堅持文質兼美的標準,既注重選編課文的文學水平、文化成就,又兼顧它的教育性、思想性。使之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有利于語文教學改革,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因此,語文教材的選編、修訂、審閱應有嚴格的標準、苛刻的條件。編寫者不能想當然,隨心所欲地取舍增刪。
總之,語文教材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職責使命,始終堅持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服務,為語文教學改革與研究服務,為社會文明發展進步服務,為實現中國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