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東 顧雪松
工會跟著項目走 作用發揮在一線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總工會打造建筑行業項目工會紀實
□王君東 顧雪松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總工會針對轄區建筑企業多、行業從業人員農民工多的實際,按照“三級建工會、兩個跟著走”的工作理念,將工會組建向項目延伸,服務力量向一線延伸,著力構建建筑行業項目工會工作常態,較好地發揮了履行維權職能、促進企業發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作用。
針對建筑行業點多面廣、高度分散、流動性強的特點,實現了項目部由原來的無工會組織到成立項目工會的跨越式建會路徑。
創建“三級建工會”模式。創造性地組建了集團公司工會、地區分公司分工會、項目工會等三級工會組織,并進行工會干部上下交叉任職,構建了工會組織上下互通、內外兼容的組織網絡。目前,全區建筑業共有行業工會1個,建筑公司工會20個,分工會133個,項目工會785個,建會率達100%。
堅持“兩個跟著走”原則。根據集團公司工會部署,各地區分工會堅持項目建到哪里,項目工會組織就建到哪里;工會組織建到哪里,各項制度就跟進到哪里。通過強化制度,及時調整補充人員,實現了工會工作向基層一線拓展。針對項目部內各工種進場時間、工作地點、人員規模和運作方式不同,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在各班組建工會小組,健全工會內部各類組織,做到與項目同建同撤,并報上一級工會批準。目前,已建785個項目工會均保持運行正常、活動經常,另外有35個待建項目工會正在等項目落地后立即展開工作。
創新“農民工入會”方法。除公司派出的內部管理人員、職工外,最大限度地吸納勞務派遣人員、外來小型工程隊以及工地臨時工入會,做到一個不漏。在發展過程中,對已是工會會員的辦理轉會手續;對尚未加入工會組織的及時登記,吸納為新會員,做到了“工程項目常變,施工地點常變,職工的會員身份不變”。目前,所有項目工會建有工會小組3861個,發展新會員39573人,其中農民工新會員占82.5%,入會率達100%。
構筑“黨建帶工建”格局。結合“黨旗在工地飄揚”黨建活動,適時開展“工會在基層扎根”活動。推行項目部黨組織成員和工會主席相互兼任,主要抓好工作責任、工作隊伍、平臺建設三結合。強化組織設置、制度完善、活動開展三同步,讓“支部建在基層、工會建在項目”的同步效應發揮“1+1>2”的作用。目前,700多名項目工會主席全部是同級黨組織主要成員,并呈現年輕化、知識化、復合型人才結構趨勢。
按照習總書記關于把工會建設成為職工信賴的“職工之家”,把干會干部錘煉成為職工信賴的“娘家人”的重要指示,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努力把項目工會打造成服務一線職工的前沿陣地。
依法維權深入人心。凡涉及到職工勞動報酬、保險福利、安全衛生等議案,必須經項目工會同意才能執行;堅持一線員工利益最大化制度,涉及到勞資糾紛、工傷事故時,必須經職工、職工代表、項目工會三方都同意,處理結果才能效;執行工資保險制度,項目工會為入會農民工第一時間辦理銀行卡,總公司將項目部發放員工工資的資金存入專用賬戶,根據項目工會提供的發放數據,由總公司直接將工資打入農民工銀行卡,防止出現項目部和外包方惡意欠薪的問題。
勞動競賽有聲有色。各項目工會先后組織開展了爭創“合格項目工會”、“工人先鋒號”等活動,有100多個工地、300多項工程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圍繞經營開展了爭當“突出貢獻員工”、“崗位奉獻員工”活動,有500多個施工項目節約了工程建造成本;圍繞各工種崗位開展職工技能比武活動,涌現了上百名全國、省市先進典型,為廣大員工樹立了榜樣。
勞動保護常抓不懈。開展“安全問題隨手拍、消除隱患我建議”等群眾性活動,并組織應急救援演練,先后有300多個項目工會被評為國家和省市“安康杯競賽”優勝單位;完善“監控網”體系,配備稱職的監督檢查員5000多名,做到全方位巡視、不定時檢查,確保職工勞動安全始終處于無死角、無盲區監控。
技術創新碩果累累。項目工會開展了科技創新應用示范工程活動、群眾性技術創新和科技攻關活動、QC小組活動等,加快了施工工藝的創新和推廣,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機器人、虛擬仿真、信息統籌等前沿技術正在有條不紊地研發和推廣應用中,已有200多項施工工藝和500項創新技能成功推廣,并獲國家級工法獎82個、QC成果182項、科技應用示范工程132個,160多篇科技論文獲科技創新獎。
教育培訓有的放矢。抓宣傳報道,先后有小洋山工程創建、周江疆先進事跡等一批好人好事被及時報道,拍攝的《鐵軍風采》專題系列片,在一線職工中反響熱烈;項目工會創辦農民工夜校,邀請有關專家和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前來授課,提高職工的理論水平、操作技能和安全常識。去年以來,各項目工會共舉辦培訓班1500多期,3萬多人接受培訓,其中有200多人送出去深造,通過了高級工、技師和建造師考核。
愛心傳遞弘揚風尚。項目工會群體發起了愛心傳遞活動,主要從職工的一日三餐、就寢、通訊等保障工作做起,無微不至關心職工的生活;做好高溫慰問工作,為一線職工送去夏令用品和補助;每逢員工生日,工會都會舉辦慶賀活動;在農忙和職工子女入學時,工會為工人籌款、匯款,解決職工一時之需,今年上半年已累計發放3000多萬元。職工也積極回應工會的暖心行動,自發向家庭突發災難的困難職工捐款、向發生災害的地區獻愛心,與西部地區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向區紅十字會、慈善基金會捐款,共計捐出各類款物達500多萬元,從而形成項目工會與職工群體獨具特色的人道主義精神。
項目工會憑借“貼近職工群眾,貼近施工一線”得天獨厚的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了“組織心齊、維權見效、發展有力、和諧有功”的良好局面。
經濟疊加效應快速顯現。由于項目工會有效履行職能,使職工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職工群體在建筑業年度產值、新開工項目進度、已建和竣工項目建筑面積等重要經濟指標的貢獻率已超過50%。今年上半年,全區建筑行業已完成工業總產值490億元,本年度新開工和在建、已建面積分別增長21.61%、22.03%和25.87%,海外市場完成營業額2.1億美元,從業人數達30萬人。
行業品牌效應穩步提升。在項目工會的影響下,基層職工凝心聚力、團結拼搏,靠“質量、安全”贏得了客戶信賴,“建筑鐵軍”的牌蜚聲全國,先后獲全國魯班獎工程40多項,“詹天佑”獎30多項,獲國優獎100多個,一批大型建筑企業已榮登中國建筑業百強企業。
工會聚力效應得到擴散。近年來,項目工會持續發力,為建筑行業工會事業發展提供力量源泉和不竭動力。目前,全區建筑行業先后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各1個,獲全國先進基層工會、模范職工之家、模范職工小家、工人先鋒號等100多個榮譽稱號。一線工地勞動爭議發生率、職工維權率從建項目工會前的高發頻發降為建會后的零指標,創造了企業與職工和諧雙贏的奇跡。
職工明星效應強力輻射。項目工會帶領職工廣泛開展“三爭”(創先進、扛紅旗、爭第一)活動,涌現出許多先進個人,如通州四建集團有限公司項目部葛建華,榮獲全國瓦工技能比武第二名;黃建中參加上海地區瓦工技能比武,勇奪第一名;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項目部余勇,榮獲全國瓦工技能及創意比武第四名;黃學建帶領項目部參與了海南省海西鐵路、上海市洋山深水港碼頭等大型項目施工,創造了工程質量、進度、安全等多項施工指標奇跡,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