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貓營中學貴州安順550800)
?
淺談培養中小學生體育興趣的途徑
□王歡(貓營中學貴州安順550800)
摘要:體育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聯系的意向活動。一個人如果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就會積極參加,全力投入,活動的結果將是需要的滿足并由此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所以體育興趣是體育參與的基本動力之一,它影響著人們體育參與的具體活動方向和強度。大量的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體育興趣與體育學習活動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體素質與原有技能水平大體一致的情況下,有體育興趣的人較無興趣的人活動效果更優。這是由于體育興趣對體育學習或鍛煉具有指向和強化的作用。
關鍵詞:中小學生體育興趣培養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通過對某項體育活動感興趣,來了解促使人們對此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產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維,牢固的記憶,豐富的想象因素。體育活動要求人們付出較多的體力,比較容易產生疲勞和厭倦。但是,如果對活動本身感興趣,就會精神飽滿、積極熱情地投入,刻苦學習,努力進取。實驗表明:中學女生多數不喜歡長跑,但改成音樂伴奏下的跑跳步練習,在生理負荷相同的情況下仍然情緒振奮不感疲勞,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1.1、學校體育是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是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內容
體育和教育都是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它以越來越復雜的形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體育和教育從來就有緊密聯系。體育作為培養人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歷來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社會時期,處于萌芽狀態的教育和體育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原始人類傳授生產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是通過身體活動的方式去實現的。教育和體育的原始形式處在一個統一體內。進入奴隸社會以后,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維護奴隸主的統治,為了吞并弱小民族或防備鄰國侵襲,統治階段崇尚武力,因而重視對貴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體訓練。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體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其內容在整個教育中的比重相對減少,這主要是重文輕武思想和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和影響。隨著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近代實驗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的倡行,體育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并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而得到迅速的發展。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特別是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和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對增強社會成員的體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學校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2、抓住體育的實際效果,激發學生體育興趣
注重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傳統的體育教學論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認為學生只是一個需要教育的客體,只能被動地接受體育教師的教育培養,這樣就導致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自覺性、積極性的泯滅。失去興趣的學習,不能激發與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不能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學生也不會進行有效的學習。快樂體育十分重視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因作用,即主體作用。快樂體育理論認為,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從人的發展看,興趣和動機是構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學生從事體育學習的基礎、追求目標、個性心理、學習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師只有最大限度適應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積極地鼓勵、引導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聞背景:前不久通過專家鑒定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向社會公布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大型調查結果: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比例都在80%左右,而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只占5%以下。這一調查結果與以前媒體公布的調查結果有較大的差異,引起人們的關注。為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這個問題,以及學校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誘導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學方法,是師生通過豐富多彩、精心設計的活動來創設情境、引發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教師運用心理學原理適時、恰當地誘導,加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活動訓練,強化學生健康的行為方式。
3.1、明確學習目標是產生內在動力的根源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對成才、成功的強烈需求和深刻的感悟,也就是自覺、自定的一種目標,一種目的性的驅使。就如一個運動員,他的目標是全國冠軍或者是奧運冠軍,他就會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差距,刻苦地加倍努力,自覺地艱苦訓練,一步一步向目標靠攏,這就會激發出一種發自內心的、帶有強烈主觀能動性的內動力,這種內在動力就會轉化為不畏艱苦、不怕困難、立志成功的勇氣、恒心和力量,這種動力就具有自覺性、恒定性和持久性,使他產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信心。同樣,如果我們的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明確的成才目標,就會自覺地產生一種強烈的內在動力,就會從根本上形成好的學風,就為提高質量奠定了基礎。
3.2、創新精神是激發內在動力的關鍵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動力,也是人自身發展的動力。如果不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就不能發展,不能強大,就沒有希望。而創新必須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兩大支柱做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創新精神是指一個人敢于、善于發現、認識、創造新知識、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并創造性地應用于實踐的意識和思維。要具備創新精神必須具有推崇創新的意識和觀念,具有敢于超越的勇氣和科學思維方式,具有良好的個性特征,具有較高修養和情操。為什么創新精神能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因為有了創新精神,就增強了創新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會驅使人去實踐、去創造,從而變成一種自覺的動力。
總結我們的學生包括體育專業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能力不強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內在動力,特別是缺乏創新精神。沒有創新精神就不會去磨練提高創新能力,從而導致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不足。
3.3、教學內容和方法是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的必要條件
從當前的情況看,人才供求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反映出“兩個并存”的現象:一是全社會專業人才總量供給不足與部分專門人才相對過剩并存;二是行業急需專門人才短缺與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并存。出現這種狀況,既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還有就業、擇業觀念的原因。但是高校人才培養結構、方法、內容的不適應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以體育專業為例,一方面全民健身、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日趨強烈,國家要求體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從客觀上就需要有足夠數量的體育工作者來承擔這個任務。另一方面卻因為各種原因,中小學的體育教育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體育教師的需求不旺。再一方面,我們的畢業生雖不乏優秀者,但為數不少的學生知識不全面,功底不扎實,方法不科學的問題,還客觀存在,這也影響了社會的認同度和信任度,影響了體育教育人才的就業。就大多數學生而言,又根本無條件成為專業運動員,這種人才無用武之地的現狀令人憂慮。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他使人對事物產生感情,有了感情辦事才容易成功,它是一切有成就人才成長的起點。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使學生明確體育的意義和作用,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改革體育教學方法才能最終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加入到自覺地體育鍛煉中來,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吳志超等著.現代教育論與體育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6.
[2]毛振明著.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4.
[3]杜文嶺.關于徐州市高校大學生體育興趣的調查研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4.
[4]劉超.關于高校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8,2.
[5]駱偉.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