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煉(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550018)
?
中國特色主義下開展群眾“輕體育”探析
□劉煉(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550018)
摘要:群眾體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群眾體育建設不僅能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且能更好的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群眾體育建設面臨一些問題,特別是影響群體育發展的因素較多,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同時對其作用。輕體育是適合大眾健身,以增進健康為目的的,能量消耗低、強度相對較小,具有自由、輕松、愉悅性質的體育活動。本文通過這一現象調查結合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對所遇問題進行整理分析,希望能為推進中國特設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建設,提高我國全民素質的發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特色社會主義輕體育開展
1.1、開展群眾體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是社會主義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發展的必然需求。通過體育事業的發展,可以實現這一重大戰略,在促進群眾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能更好的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氣氛和氛圍。體育是人們的一種特別的社會文化活動。它以公平競爭為道德核心的,以友誼、發展、團結互助為目標,它的的價值體觀得到了大眾的普遍認同和贊揚。在當代中國,體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促進經濟的加速、增強國民的體能、培堅定的意識、豐富業余社會文化生活、振奮全民精神、加強對外交往等多個方面起到意義重大,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并且,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人類進步,體育的社會地位會更加重要,作用會更加
1.2、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體育活動是增強人們體質、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不但給人們進行體育活動提供了時間,也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增強人們身體素質的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了轉變,使之與時代同步。它是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現代化的需要,同時也是運動項目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
1.3、促進文化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文化是人類勞動創造的,包括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體育自然也屬于其列。體育是精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一方面強調心理、精神健康,又追求身體的發展,使健身鍛煉發展的更加合理化。開展體育活動,能給人們灌輸保健、衛生知識,幫助其形成正確的生活方式。
2.1、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進程明顯提高,同時,國家采取的一系列促進社會主義群眾體育發展建設的措施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具體表現為國民綜合素質的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終身體育意識的增強等等。但就目前我國的群眾體育現狀而言,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體育的需求也上升到競技運動的范疇,但競技運動的特點普通群眾達不到,所以出現競技運動的“軟式化”過程。在我國開展"輕體育"具有增進人體健康、加強心理保健、延緩衰老、延年益壽、預防疾病、促進康復、增加體育人口、促進全民健身等作用,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有效形式和手段。
2.2、群眾體育發展存在問題
(1)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斷給人們進行體育活動提供了機會。從縱向上來看,我國群眾體育意識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從橫向上來看,我國公民的體育意識理念以及參與體育的方式與一些西方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上來講,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的價值觀逐漸增強,對精神文化及體育內容的需求呈現出越來越高的態勢,對比以前在解決溫飽之后進行的簡單體育活動,如走、跑、跳等簡單的運動項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由人民的體育需求上升,相應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了。
(2)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與基礎,是群眾體育能更好發展的保障。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決定其生活水平,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所以經濟水平的高低就決定著群眾體育發展水平的高低。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其群眾體育開展的相對較好、開展形式繁多,不論是其體育團體組織建設還是體育器材設施的配備,都基本上能保障人們的鍛煉需要,而且這些地區人對體育需求較高,簡單的體育運動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體育需求了。
(3)群眾體育事業要想更遠更好的發展,管理體制的建全是保障,組織建設是重要推動力。特別是基層組織,因為基層組織是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的紐帶,國家的一些好的政策是由基層組織向人們傳授的并實施的,如果組織不健全勢必會影響政策的發揮。在組織健全的同時還要保證有好的管理體制,無規矩不成方圓,體育建設也一樣,什么樣的體制就會有什么樣的成效,尤其是財政方面。組織平時要做好宣傳工作,體育有自身的獨立性,可能會受到自身或社會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做好宣傳,使人們明白體育的概念,參與體育運動的意義。
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體育意識是不可忽視的,而體育意識的實現要通過人們的參與。要想體育意識能更好的實現,就要有合理的社會結構與經濟基礎,只有經濟發達了,生活水平上去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體育需求。總的來說,還是因為經濟與文化。
3.1、科學發展觀與體育有機結合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是社會主義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發展的必然需求。如何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原理與當代體育事業的相結合,必須要把馬克思主義原理當做體育發展的指向燈,了解體育發展的方向和體育發展的理論體系。發展體育事業要注重理論性,科學發展的體育觀要具有嚴謹性、政策性、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原理下的體育事業發展,必須要實踐與原理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體育工作中亦當如此,應以人民群眾為基本出發點與落腳點,根據地域、經濟差異,結合實際情況,探索群眾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影響因素與規律。對不當因素進行調整,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體育之路。
3.2、制定合理政策,積極開展群眾體育建設
基本思路還是要以人為本,制定有利于體育在群眾中開展的政策,并積極宣傳、推廣,多建立體育團體與組織,指導人們自愿健身。要使群眾體育意識宣傳教育工作能夠到位,并擁有良好的效果,資金投入必然是不可缺少的,若是資金不能到位,那么宣傳工作將很難達到預期的水平。人類在社會中生存并發展,天生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個人的意識形態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群眾體育意識以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必然能對公民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與提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繼而進一步的鞏固了公民接受的終身體育意識教育,有利于促進公民終身體育意識教育水平的提高。
3.3、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實踐指導培訓力度
盡管現代人們的文化知識等水平有較大提高,但在體育鍛煉衛生、習慣等方面還有很大不足,文化水平的低下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態度與選擇。有許多群眾對健身沒有明確的概念,缺乏正確的認識,即使有的想健身但也不知道如何去做,這就顯示出我國健身指導員的急劇匱乏,指導員不但能指導人們正確、科學地進行體育活動,增強人們身體素質,還能影響人們思想,轉變其觀念。
3.4、結合地方風俗習慣開發“輕體育”項目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風俗習慣有很大差異,人們要結合本土風俗習慣,勞動與活動兼行。例如少數民族地區的“搶花炮”,蒙古族的“賽馬”等。但體育運動項目從根源上來說,是帶有一定競技性和較高技術性的。考慮到這一因素,普通群眾在未經過專業訓練或培訓是完成不了專業的技術動作的。所以“輕體育”隨之產生的,不以比賽爭取名次為目的,而是應以娛樂為目的,愉快,簡單而又不缺乏趣味性的體育運動新形式。所以部分競技項目需要經歷“軟式化”的過程,才能更好的為人們所服務。所謂“軟式化”是相對于項目的社會存在形態的適應性而言,只有從本地方風俗習慣來結合“輕體育”的觀念開發體育運動項目資源在當下更顯得緊迫。
參考文獻:
[1]臧秋華.論輕體育[J].體育文化導刊.2008,12.
[2]商偉.競技運動項目“軟式化”的發展趨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
[3]王明立.“輕體育”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體育科技,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