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君
【摘要】英語學科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綜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高職院校自身辦學性質的特殊性,因此,在它的英語教學中,關注的是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可以更好的在社會職場中應用,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行了簡單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議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 英語 實際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28-01
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英語作為現代社會中重要的交際語言,是學生進入職場適應社會的重要技能。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大英語實踐課程的安排,以學生的實際掌握和應用為目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可以為其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
1.1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單一化
從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存在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對于英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大部分還停留在注重詞匯質量、忽視詞匯數量階段,重視精讀教學,而且以應試考試為主,忽視了實際應用,這就導致了實際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在教學手段方面,英語考試的形式還是傳統式的試卷形式,使得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仍是以重復、做習題為手段,根本沒有進行日常的實際交流應用。
1.2重理論輕實踐
高職院校的英語統考仍然是衡量院校學生英語水平的主要工具,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為了獲得英語等級證書,從而把這類考試作為英語學習的唯一目的,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后期的重要作用,從長遠來看,這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它所反映出的學生英語能力并不完整、不全面,反映不出學生掌握高職英語的實際能力水平,在進入社會職場后,運用到的英語是以實際交流為主的,而學生缺少了這方面內容就導致發展受到挫折[1]。
1.3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英語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難懂性,很多學生由于缺少英語基礎,在學習會有很大的困難,這就導致了學校英語學習的氣氛不濃重,除了在課堂上的英語學習分為外,在課下幾乎沒有被提及到,而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又是從學生全面發展來考慮的,因此,這也是和自身辦學目標不相吻合的,此外,學生之間的英語水平也有很多的差異性,交流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造成英語實際應用的氛圍缺失。
2.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2.1創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思維
既然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綜合型人才,那么在英語教學方面就要注重英語的實用性和職業性,在對教材進行選擇時也要根據專業而定,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要盡可能的從實際生活中取材。對于英語教師來說,要不斷的完善自身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要多讓學生發言討論,盡可能的以英語來交流,教學手段方面也不必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通過實際的英語活動來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2.2強化英語的實踐和練習
英語的學習,一方面要有充足的詞匯量掌握,另一方面就是大量的練習,練習包括讀、寫、聽等等方面,這幾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關系。對于學生來說,一方面,就需要在日常的訓練中掌握每一個詞的準確含義,并采用正確的記憶方法擴大詞匯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日常英語交流練習的力度,多于同學交流;高職院校的英語專業實踐性較強,對于院校管理者來說,就要加強和社會企業的合作,在合作企業中為學生構建一個社會實踐鍛煉的平臺,讓學生掌握英語的實際應用要點,感受到英語實際應用的魅力;而對于教師而言,就要在課堂上側重于英語的實際講說,讓學生來發言解決問題,并對存在的誤區之處進行及時的糾正,對學生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也可以定期的舉辦英語交流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涉外實踐,此外,也要及時掌握本專業的市場就業動向,這樣可以使英語實際應用更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性。
2.3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環境
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除了特定形式的學習外,還有一種隱性的方式,就是收到周圍環境的感染,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在高職英語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英語學習的差異性,因材施教,以師生互動、群組討論的形式,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化和立體化,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另外,定期舉辦英語演講大賽、英語角活動等等,也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并且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打造一個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自覺的掌握英語實際應用的要點,并逐漸豐富自身的知識構成[2]。
3.結語
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使學生在未來社會就業中可以更好的利用,本文通過對當前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應對對策,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來說是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王昕.如何提高高職生的英語應用能力[J].才智,2013,(13):30.
[2]王鑫玉.淺議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應用英語能力[J].才智,2014,(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