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正安
目前,很多學校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究其原因,在于人們對“校本”一詞的理解欠妥,對“校本”一詞的擴展,如“校本課程”“校本開發”“校本研究”“校本管理”等理解不夠。
一、對校本課程的認識
“本”就是源,就是事物發展的根源、事物存在形式。《現代漢語詞典》把“本”解釋為:(1)草本植物的根或莖;(2)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對);(3)主要的,中心的。
“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根本,是在學校現有的基礎上考慮,從學校實際出發。“課”字是“言”加“果”,就是“講求”“結果”,“結果”是在別人已經擁有的基礎上進行的,有一定的間接性、可變性、簡約性;“程”為“過程”,“課程”就是講解前人已經發現的、研究出來的知識經驗的過程。講授者對原有知識的理解和講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變性。“課程”具有很強的基礎性,講授者具有先知性。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做到繼承和發揚,在揚棄中發展,要做到改革、發展、創新。
“課程”意思是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編排的教育體系,它必須具備一定的階段性、穩定性和可行性。課程都是在指定的范圍內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在教育學中,強調國本課程中表現出來的課程的共性,又要強調學校的特點,也就是校本課程的個性,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正是共性與個性的結合體,也是個性的突出。
詞語“校本課程開發”的中心詞為“課程”,“開發”就是“挖掘已經有的東西”。“校本課程開發”就是“學校課程的開發以學校為基礎,它受學校基本條件的限制,以學校的根本條件為基礎”。所以,課程的開發和研究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個性。
校本課程要在國本課程的基礎上、地本課程的指導下實施。也不是完全講求學生的個性,不完全是為了本地的情況,學生個性的張揚是在共性的基礎上建立的,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學生個性的體現。校本研究要從新課標的實際出發,做到校本課程、地本課程、國本課程的有機結合,能聚能散,三者都不誤。
二、校本課程現狀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人們感受到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越來越重要。課程體系的安排、課程的涉及面在擴大,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思想的轉變勢在必行。
從教材的編排體系看,“一綱多本”是課本的運用和改革的總趨勢。“一個大綱,一種教材”的現象已經不存在,但是,教材的宗旨是一致的,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正在逐步改變,教學強調:(1)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2)教學突出地方特色、從學校的實際出發;(3)課堂教學形式從教師、教材轉向學生、經驗,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4)教學過程注重探究式教學,注重發散思維能力和聚集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繼續教育檢查中,筆者發現很多學校的校本課程、校本開發、校本研究等只重表面現象,不重視校本課程的本質內容。這種研究是輕浮的、泛化的。
1.構建“校本課程”復雜化
有的老師對校本課程的開發無從下手。檔案室里有很多校本課程開發的檔案盒,里面裝的基本是一些簡單的教學進度計劃、工作總結、與校本課程無關的資料。究其原因,是校本課程開發太困難,不知道如何下手,無法找到“校本”根源,就像“霧里看花,水中望月”,這是對“校本課程”的曲解。
2.教學“校本課程”簡單化
學校對“校本課程”理解不透徹,強調原有課程、忽視校本,“口頭上改革,行動上守舊”現象依然嚴重。很多學校還是以傳統教學作為教學法寶,還是滿堂灌。有的老師把滿堂灌變化為“滿堂問”“滿堂讀”“滿堂說”。把這種方法當作對學生個性的發揮,當作素質教育的實施。究其根源,還是重視國家課程的設置,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學生的養成教育。
3.學校不搞校本課程開發
盡管國家提倡校本課程開發,但由于考試的導向作用,指揮棒還是一直指向應試教育。周考、月考、半期考、學期考,考試不斷,題海戰術代替校本課程開發。考試成績好,就代表一切的“一美遮百丑”的現象依然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導致人才培養的畸形化。教師、學生依然圍著課本轉,學校無特色。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現實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目的在于學校資源的利用,意義在于促進學生能力、身心的協調發展,把素質教育推向新的臺階。
針對傳統教法中老師講得過多的矛盾現象,校本課程開發目標轉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員發展。師生之間由原來的主客關系變化為雙主關系,形成主體間的一種交往,師生平等交流,相互探討,形成探究性學習,學生得到各方面知識的充實。
在學生的能力發展與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揮,重視現有的學校資源的應用,做到課程的校本化,把校本課程指向學生個性的開發,做到課程的開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但是,課程的開發并不是無限的,而是根據現實條件把學生的發展與社會需要相結合,既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又要滿足社會的需要,把課程改革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宗旨。校本課程開發以社會需要為前提,課程的開發必須為社會服務,以社會發展為目的。
課程的開發就是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也根據社會的需要開發課程,做到學生需要和社會需要相結合,使學生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
正確認識校本課程的意義,恰當應用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相結合,有利于學校教育改革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蔣亞芝.校本課程開發策略研究[J].教師,2012(1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