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君
摘 要: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采取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是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趨勢。針對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盛行,就其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旨在為提高其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問題情境創設;教學質量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科學技術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隨著網絡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生生活關系愈加密切,對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有積極意義。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采取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本文對問題情境創設方法作了進一步介紹,并提出了相關策略。
一、問題情境創設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多方面的現實意義。第一,采取問題情境創設的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僅僅是知識的“收納器”,老師對學生關于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了解不夠,而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能夠很好地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提高教學質量。第二,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性。信息技術課程本就是一門多元化、先進化,與信息技術發展結合最緊密的課程。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只是冰山一角,教師采用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同時,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性格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增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第三,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將信息技術中的一些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主思考,查閱相關資料,針對問題深入分析,進而做到獨立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夠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又能讓學生靈活運用課堂所學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1.問題情境創設難易度應適宜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取問題情境創設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意義,但是難易度應適宜。如果問題情境創設的難度太大,無論是優等生和學困生都無法獨立地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有可能會打消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信心也將受挫。當然,對于問題情境的創設也不能太過簡單,否則容易讓學生產生優越心理,以為自己對這門課程掌握得很好乃至沾沾自喜,甚至莫名驕傲,學生對自身的定位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有可能存在誤區,其實,很多教師會根據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完成程度去評估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那么,學生反饋的信息誤差就必將誤導教師對于下一步教學計劃的制訂。
2.問題情境創設應嚴格參照教學大綱
就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大綱包括教學這門課程的目的、方法與要求,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所要掌握的信息技術內容,教師對學生關于這門課程學習的作業、實驗和學時安排等。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緊跟教學大綱。問題情境創設雖說是新型的教學模式,但也是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服務的,自然也應嚴格參照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前提和基礎,只有將問題情境創設建立在教學大綱基礎之上,有效教學才能得到保證。如果創設的問題情境偏離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就會有失偏頗,無中生有的問題情境創設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必將是一大障礙。
3.問題情境創設應切合課程重難點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像Word,Excel,PowerPoint等辦公工具的應用是重難點。關于Word操作,可以提出類似輸入法的切換,字體設置,頁碼、頁眉、頁腳等的引用,藝術字、圖片、表格、腳注等的插入,行間距、段落的設置等問題情境;關于Excel操作,可以創設類似數據的輸入、排序與計算,單元格的復制、移動與格式設置,Excel的靈活運用(如學生成績表格、公司年度報表、國家財政收入與支出表格等的制作)等問題情境;關于PowerPoint的操作,可以設立類似藝術字、圖片、表格等插入,幻燈片板式及動畫效果的設定,新建幻燈片與幻燈片移動等問題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嚴格切合課程的重難點,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既能得到保證,也有助于他們求知如渴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此外,問題情境創設應緊密聯系實際,既要聯系現當代社會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實際,又要聯系學生自身對于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實際情況。
現如今,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問題情境創設的模式,有利于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對學生掌握這門課程有著積極意義。總之,只有采取有效性、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創設策略,才能發揮問題情境創設的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雪曼.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3(98):129.
[2]王靜華.淺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2):16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