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摘 要: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獲得一堆知識,而在于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教法”本身就包含著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我們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學習數學“認識活動的一般方法”。而“主動探究”正是學生逐步理解和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主動探究”一方面是指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始終參與認識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就是學生的認識活動應當是一種探索性的。通過自主探究得到的知識往往印象比較深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比較靈活。
關鍵詞:主動;探索;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05-01
有識之士早就說過,在新形式下文盲不再指不識字的人,而是指不會學習的人。這也告訴我們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獲得一堆知識,而在于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傳統教學中總處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做的模式,教師很少考慮學生的情感,更不管學生的技能發展,這就注定我們培養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缺少創新精神的人才。素質教育迫切呼吁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教法”本身就包含著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我們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學習數學“認識活動的一般方法”,掌握認識數學的一般方法。而“主動探究”正是學生逐步理解和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小學數學課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每節課前都要精研教材,找準重難點和本節課教學的突破口,根據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特點,創設有利于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產生深入觀察、思考的急切心理的問題情境,提供新知識的現實背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學活動氛圍,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究問題結果。
1、游戲激趣。游戲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活動,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剛剛從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中邁入小學課堂,更愿意接受這一形式。用游戲的方式把一些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和鞏固新知。例如,一年級學習數的組成時可以采用拍手游戲,像8是由幾和幾組成的,教師先拍2下,接著請學生拍剩下的(6下),然后說出8能分成幾和幾。這樣教學事半功倍,學生心情愉悅,印象深刻。再如,學生對“比一個數少(多)幾的應用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把它置于“猜一猜”的游戲中理解起來則比較容易。先請學生拿出幾根小棒,然后教師說:“老師的小棒比你的多(少)x根,大家猜測一下老師有多少根小棒?”這樣在猜一猜的游戲中學生了解了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結構特征,再出示例題進行教學,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2、設疑激思。小學生都有好勝的心理,喜歡表現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教師充分利用這一點司以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以后,可以提出發散學生思維的問題:日常生活中的茶杯口、鍋、車輪等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其他形狀的呢?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引起他們學習探究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認真觀察、善于動腦、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另外,教學中在揭示課題以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加上教師的熱情鼓勵和適宜的引導表揚,課堂氣氛一定會很熱烈,教學效果相當不錯。
3、操作引趣。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手腦并用,就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這種方法適合各年級教學,深受學生的喜歡。例如一年級教學中的擺小棒:計算9+5,怎樣算才比較簡單?學生通過擺小棒理解湊十法;在中高年級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教學和立體圖形的體積教學時,操作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我們學習過的長方形面積,想一想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我們學習過的圓面積推導過程和長方體體積推導過程,能不能想個好辦法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引導學生動手剪、拼、組合。
二、做說結合,參與知識形成過程
“主動探究”一方面是指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始終參與認識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就是學生的認識活動應當是一種探索性的。探究的知識或經驗可以是間接經驗,也可以是直接經驗,探究的方法是注重過程性而不是單單指向結論。所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后,教師必須合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通常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一般分為三部分:
1、問題的提出。這在創設情境中一般都圍繞一節課的重難點及時提出。
2、組內討論。由于創設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那么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必定引起學生各抒己見。例如教學“圓錐體積”一課,提供材料:一個圓錐、一個圓柱(等底等高不必告訴學生)、一把尺子、沙子若干和水若干。提出的問題:①想辦法找出這個圓柱與圓錐有什么相同點;②選取材料驗證它倆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3、班上交流。在教師的鼓勵參與下,問題在小組內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后,就需要在班內交流、比較,看哪一種方法會得到大家的認可。最后共同下一個正確的結論。
這樣做使得全班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來,自主探究得到的知識往往印象比較深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比較靈活。
三、信息反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中信息反饋一般來說是通過觀察、問答、練習和測試等途徑來完成的。實踐證明,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反饋信息,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加富有吸引力。并且現在的教學媒體特別先進,許多幾何形體盡可以利用微機來展現問題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圖形結合,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