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林
摘 要:新時代下,社會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不斷提升,社會更加看重學生自主探究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結合社會和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引入了“對話”教學策略。本文從基于建構主義、解讀學生心理、重視提問實效這幾個方面,探討了初中數學提升師生對話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師生對話;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309-01
初中數學對話教學踐行了以生為本的理念,以促進學生質疑、創新、思考、實踐為目標,以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為導向,展開有效對話教學過程。對話教學時應該重視“以人為本”、合作交流、平等溝通、創造生成等要求,創建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在和諧的對話環境中發散思維,積極吸收知識、提升能力。
一、基于建構主義,關注學生發展
初中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它需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再鼓勵學生和引導學生拓展學習。基于建構主義思路,關注數學發展,為了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引入對話教學的時候,應該關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設計可拓展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效引導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可以創設如下對話內容:
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知識學習時,借助實驗,開展探究性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在將小球從空中放下,慢慢的落入水中,與水平面的關系變化,分別說出水平面這一直線與圓球的位置關系是如何變化的?學生:……再如,教師:學習了三角形、四邊形的內角和,有誰知道多邊形內角和怎么計算?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引導:由一點出發連接多邊形對角線有幾條,能分成多少個三角形呢?學生:n-2個。教師:那么多邊形的內角和就是多少?學生進行動手分割和實踐,獲得答案,得知有多少個三角形就有多少個180度角,所以內角和就很容易知道了。借助對話式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分析問題,從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中去探索新知識,獲得新知識。
二、解讀學生心理,激活有效對話
對話教學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找出他們思維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并適時引導和點撥,促成有效對話的實現。在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中,解讀學生心理,激活有效對話,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應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思考問題并分析問題,在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的過程中,針對性的進行有效對話,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概率”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同學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隨機事件?學生1:扔骰子、投籃球投中與不投中,扔硬幣。學生2:中獎。教師:對的,有些事情會發生,比如扔骰子,可能扔到最大點6點,也可能扔不出來,這就是隨機事件。隨機事件也就是概率不為‘1的事件,那么必然事件呢?(教師順著學生思路,往下進行引導)學生3:必然事件概率為‘1,比如,加熱水到100攝氏度,水沸騰。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在同學們玩游戲抓閹,如果抓到有標記的人為勝,先抓的人獲勝可能性大,還是后抓的呢?(學生陷入思考,在學生的印象中,應該是先抓的人贏的機會大。)教師此時需要分析學生的問題所在,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不足之處,可以進行游戲實例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其可能性大小。教師:其實機會一樣大。比如5個紙團,一個寫著‘勝利,同學們依次可以算出5個同學拿到‘勝利的概率。此次對話,教師解讀學生心理,激活有效對話,引導學生積極探討未知領域,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解開心中的謎團。
三、重視提問實效,提高對話質量
提高初中數學對話教學質量,就應該重視教師創設情境時,提問的實效性,關注問題內容的質量,是提高初中數學對話教學效果的關鍵。注重對話的實效性,結合生活實例,探索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找尋規律。結合生活的實際例子,提升學生對話的興趣,使得學生更專注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有理數”的學習,教師設計如下對話。教師:有些零件上會標注直徑30±0.5mm,油瓶上也會寫上10±0.3kg,這里的‘±具體代表什么?學生1:可以多,可以少。學生2:它的直徑和重量有個范圍。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都正確,那‘±這個符號我們學過是加減號合起來,它是什么呢?(學生陷入深思)教師:本章內容,我們將數擴大到新的范圍,以前學過0和正數,現在我們引入‘負數。教師:你們見過生活中哪些用負數表示的?學生3:溫度-3攝氏度,海拔-200m等等。結合生活實際例子,讓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總結歸納,歸納猜想,獲得全新的認知和理解,并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就達到了對話教學的效用。
結束語: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應該積極創設對話情境,基于學生認知特點,踐行以學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促進師生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在進行對話教學過程中,也要重視選擇對話內容的實效性,選擇具有可行性、可拓展性、可探究性的對話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和自主探究,以此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黃勒新.師生.生生、自我對話--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追求[J].課程教育研究,2013(17).
[2] 張春林.關于初中數學對話教學中話題設計的分析[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