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青峰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門德育與智育相統一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培養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品德教育漸漸受到人們重視,在現階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知識成為了廣大初中教師不斷深思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315-01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它對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實際,遵從教學原則,全方位的進行滲透。本文筆者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談談幾點看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在教學內容中進行德育滲透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集德育與智育內在統一的課程,本質上就是一門德育教育課,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深入鉆研大綱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內部聯系,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把教材中那些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內容充分發掘出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德育目標,實施德育教育,在尊重和發揮人的主體性的前提下,讓學生獨立思考形成結論,主動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論的指導下,用自己親身實踐實現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節中講到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費,既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發展,又關系到社會和集體的利益,對于這一教育資源,我們要把它與現實生活中的綠色消費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白自己的消費行為不僅僅是個人的私事,個人的消費行為會對整個社會環境產生影響。這樣,有效的對教學內容進行挖掘,科學施教,在轉變教學內容枯燥性的同時,也有效的對其滲透了德育知識,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師德,教師的人格對學生靈魂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都不能取代的一種教育力量。” 古人云:“言傳不如身教”,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別是對于這些模仿能力較強的初中學生。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這就決定了教師的道德修養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高尚道德的人,缺少不了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指導。因此,教師本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中之重。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有效的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同時,我們應從細節做起,嚴謹治學,充分尊重學生,展現積極的精神狀態和最佳的行為表現,以正面的力量影響和教育學生,以德育人,以德樹威,為學生最好榜樣。只有這樣,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才會啟迪學生的智慧,才能有效的去感染學生,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實踐,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
知識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發展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社會各界的聯系也愈發緊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也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對于初中階段的德育知識來說,很多在生活中都有真實的寫照,教學中,我們教師在搞好教材知識教學的同時,我們還應充分的聯系生活實際,把生活中的事跡引入課堂或是引導學生生活實踐,讓學生親身的去感受,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做誠信的人》時,我們可以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謊、作弊、違紀等不守誠信的現象,開展《誠信在我心中》的主題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學生們對身邊各種不守誠信的現象進行分析,就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踴躍發言。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充分的使學生認識到了誠信是立身之本,在增強了學生道德品德知識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道德境界,教學落在了實處。
四、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奠定基礎的綜合性課程”,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雖是教學的重點所在,但也不是教師胡亂的滲透,而是有目的、有方法、有準則的滲透,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說的就是原則問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遵守好以下幾個原則:首先,貼近學生的原則: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及生理特點,客觀地進行教育。要把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其次,開放民主的原則: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堅持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充分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熱情。最后,情理法并用的原則、針對性原則等等。只有如實的遵循好這些教學原則,有效的組織好教學,我們的教學效率才會不斷提高,德育知識才能實現真正的滲透。
總結: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教學中,我們教師應不斷的研究總結,不斷的探究創新,培養學生成為新時代下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一文.論德育教育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1
[2] 王雙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課外閱讀:中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