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昊 王莉 王璐
?
淺談高校國際課程建設:普通化學的思考
余治昊王莉王璐
進入信息網絡時代之后,知識經濟的競爭日益加劇,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國際高校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高等學校要想獲得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不斷改革高等學校課程體系。。本文以高校國際課程普通化學為例,探討當前在改革課程體系中逐漸呈現出的發展趨勢:即高校國際課程的選修化、綜合化、國際化和現代化。
高等學校;國際課程;普通化學;課程改革
高校培養人才的具體目標和規格是通過高校課程體現出來的,其教育工作也是以此為依據展開的。化學在各種自然學科中是最為基礎的學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開設高校化學課程的主旨就是培養學生的基礎化學理論,使其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能夠將所學的化學理論和方法運用到環境、能源、信息、材料和地球等相關學科中,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發展成為未來的科研和技術人才。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極大地加劇了知識經濟的競爭,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國際高校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高等學校要想獲得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不斷改革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當前在高校國際課程中逐漸呈現出以下的發展趨勢:即課程的選修化、綜合化、國際化和現代化。
從20世紀中葉起,各國開始改革高等學校課程,日益重視基礎理論教育。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在所有知識體系中,基礎科學是其中最為基礎和穩定的部分;其二,基礎學科能夠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其三,基礎學科本身就是一種普適性的知識,它蘊含了事物的一般性的普遍的意義。時至今日,整個社會產生了龐大的信息總量,知識半衰期也變得越來越短,人們也在頻繁地更換著工作崗位,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只在某些領域有用,其知識面比較狹窄,顯然難以有效應對今后的挑戰,在其進行本科學習的4年時間里,也不可能學完某專業或學科的所有知識,因此可以說真正的專業人才并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在校大學生所學習的就是專業課題及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自覺地進行不斷地學習和深造,如此才能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因此基礎教育無論如何都應該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獲得長遠的發展。
以普通化學為例,高校國際課程應該將一門工業基礎實驗設置為必修課,而在選修課中增設幾門關于化工的課程:比如化學工業論、化學工學、反應工學、有機工業化學等。由此可見,各國大學基于這種認識和形勢發展需要,在其課程體系中均采取相應的對策來強化基礎教育,比如英國基爾大學化學國際課程就曾明確規定,大學生入學的第一年是“基礎學年”,學校主要對其開展一般教育,而“化學史”則被定位為必修的綜合課程,應為全校學生所學習。由79位教授圍繞這一課程講授230個專題,課程講授完畢之后,則由3名教師和9名學生在一起針對該課程展開討論。在基礎學年對學生的考核中,其選題范圍被限定在學生學習過的與化學相關的自然、社會和人文這三個領域,并要求針對每個領域撰寫3篇論文,三個領域總共需要撰寫9篇論文。基礎學年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奠定寬闊而堅實的知識基礎。法國在改革課程結構方面也越來越注重基礎化,對于那些能夠對信息時代需要加以體現的學科更為重視,其基礎課程相當廣泛。有人用“衣架式教育”來形容這種課程改革,其意思就是說,大學生不僅需掌握全面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做到術業有專攻,就像衣架那樣兩邊寬、頂端高。
普通化學課程設置呈現出現代化,多層次化的特征,將基礎課內容分為多層次設課,具體分為初級與中級課程,其中,中級課程與我國專業方向課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從課程計劃中體現出它的這種特點,比如很多學校的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結構化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在課程的設置上通常分成I,II兩個層次,在此基礎上設置選修課。所謂課程現代化就是指在現代化的價值觀、理念和思想的指導下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通過結構的聯系促使課程系統各種要素的整體效應得以展示出來。
1.普通化學課程體系應具有多元化的目標要素,這是課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趨勢
人才市場需求可以說是千差萬別、變化多樣,因此相應地出現了多元化的人才規則與培養目標,在目標取向上,高校課程體系也呈現出這種多元化的特征,這些目標取向包括個性化、通才化、素質化等。為了根據學生自身的特質而對其進行相應的培養,美國哈佛大學將大學生劃分成政治動物型、人際關系型以及數理分析型等各種類型。
2.普通化學現代化的課程指導思想
普通化學教學理論在實施課程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在20世紀末期就已經為人們廣泛認識,并在課程體系中以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指導。現代教育技術在不斷向前發展,促使各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也越來越適應人類的學習規律,比如建構主義理論、發現學習理論以及信息加工理論等各種理論紛紛涌現出來。現代化的大學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教學理論,而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則是以當下居于主流地位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主,其本身就是對課程現代化的重要體現。20世紀后半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學習理論就是認知主義。到了21世紀,網絡通訊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應用,在課程的呈現及實施上開始以建構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同時全新的教學理論和設計思想也在此基礎上得以形成。
3.普通化學現代化的課程呈現載體及方式
傳統上紙質載體是主要的課程呈現載體,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多媒體為主的形式。其變化趨勢主要體現為:數字化的課程信息處理方式,比如多媒體實驗室的創辦;存儲光盤化的課程內容,目前美國很多大學紛紛利用光盤實現對“學習軟件包”的存儲;如意化顯示的課程內容,學習者在多媒體教學系統中可依照意愿對系統的信息處理過程進行控制;網絡化傳輸的課程內容,互聯網絡發展為個人化、智能化和寬帶化的教育信息網絡;課程組織非線性化的組織結構,以非線性的方式通過超媒體技術手段連接和管理知識內容;系列化的學習資源,根據檢索詞來排列整理各種學習要素,促使學習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課程實施其實就是系列化學習資源以及核心化權威知識,所有大學生都可據此進行知識的獲取。此外,以往那種擇取課件的呈現方式也已經發展為以習得教材為主的課程呈現方式。傳統上主要以文字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目前來說已經實現了對課件的選擇。此處所說的課件是指教學策略課件、積件和群件等。
在國際課程建設中,課程板塊化與小型化是高校普通化學的顯著特點,課程小型化其實就是對課程學時的縮減,比如我國高年級的同類課程要遠遠多于其學時,這正是課程小型化的優點所在。課程小型化使得教師能夠同時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師可將科研工作的最新成果應用到教學中來,課程內容因此也顯得比較“新”,為此,劍橋大學還編寫出一套極具特色的小型教材;學生通過這種大跨度的選課獲得更寬的知識面;選課的靈活性也得以增強,符合學分制的設計初衷;教學手段也顯得更具國際化的特點。狹義的課程的國際化主要是指促使學科設置更加普遍化,并設置更多的國際區域以及外語等相關課程。而廣義的課程國際化則要在此基礎上增加國際通行性的課程體系以及國際性的課程目標。
1.確立國際化的課程目標
美國為了從法律上強化對教育國際化的推行,頒布了《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致力于讓各高等學校的所有學生達到世界級的知識標準。各高校紛紛提出要讓人才具有更強的全球意識,比如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高校均提出過類似的口號,而培養出領導世界潮流的工程技術人才則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目標所在。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大學生的國際意識要強,要能夠掌握國際金融、貿易以及法律知識,能夠很好地適應對國外的生活及工作環境,總之,要讓日本學生能夠在世界通行無阻。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所提出的大學生培養目標是,成為世界化和國際化時代的具有開明思想和眼光的人。
2.國際化的課程設置
美國大學在二戰以后,通過教學管理制度對國際課程的地位進行了確立。比如,斯坦福大學、密執安大學均明確規定,學生在畢業之前必須對一門非西方的基礎課程進行修學。美國大學還紛紛增加了區域研究課程以及外語課程,不管學生是否主修國際關系專業,都應該把區域研究課程作為其必須課程。在社會學科領域又有許多跨學科或分支的學科,具體而言有世界文明、環境污染、當代國際關系等學科。比如日本大學就開設有國際史、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軌跡關系等國際化課程。
3.課程內容的國際化
學者莫里斯·哈拉雷提到對于國際化課程內容應以“全球化的眼光”來看待,課程內容應選擇不同國家的案例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將國際領域以及跨文化的內容納入到現有課程當中。在教材內容的編寫上,不僅要對學科演進過程了然于胸,而且還應掌握其研究現狀,以達到放眼世界和融會貫通的高度。比如俄羅斯就在其教育法中對教育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它應能夠達到職業文明及總體文明的國際水平。西歐國家的各個大學所設計的教育內容也注重多元理解和文化寬容。
課程國際化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點,共享性。為了促使教師隊伍更加國際化,應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利用人員講學或訪學的機會進行項目研究,而且還應注重采取國際化的課程體系以及教育理念。另外,還可利用互聯網對國際課程加以直接選擇和學習,實現國際名校名師等優質的教學資源國際范圍內的共享。第二點,通用性。設計出在國際上通用的課程制度,比如各國大學相互之間承認課程,并對相互間的學分互換制度進行確定,高等教育所構建的教育質量評估制度應能夠與國際接軌。第三點,開放性。主要是指社會需求、國際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的開放性。比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國際交流辦公司就致力于對多國交流項目的實施,到訪過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教授竟然占到全院的87%。該校目前有3500名在校留學生,平均每年派到國外學習的學生達到700名到800名。
普通化學國際課程建設中,賦予了實驗很大的學時比例,給出了綜合化的內容,與化學專業教授課相比,基礎實驗課學時是前者的2~5倍,并提供現代化大型實驗儀器供高中級學生使用。因此,綜合化的高校課程就是在指導思想上遵循系統整體論哲學思想,基于學科分化來協調整合高校課程組織結構中的全部要素。目前已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橫斷學科、交叉學科以及邊緣學科,因此非常有必要對課程進行綜合設置。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對課程綜合化的作用進行強調,在“第二個中期計劃”中就曾明確提到過這一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無限制對國際課程的地位將新的因素加入到現行內容中,而應考慮課程是否超載,注重教育目的和相關學科之間的補充性,整合各種因素,從而獲得新的整體。
1990年,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將美國八所大學組合成聯合體,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康奈爾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其主旨就是培養學生利用綜合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丹麥奧爾堡大學曾經大力提倡“以問題為中心”,通過課程對其新課程體系進行重新組織,期望以此促使學生對各領域知識的學習并加以融會貫通。荷蘭代爾夫特大學就有兩個跨科學院是以“問題”為基礎的。英國提出的“牛津模式”就是指以學科群為中心來對課程進行安排,將兩種或更多的科目有機結合起來,由此誕生出新的復合課程,在牛津大學開設的課程中有1/3的課程即為復合課程。德國的做法是將高等專科學校和大學課程的部分內容融合起來,對綜合大學進行大力倡導和發展。日本筑波大學所提出的著名的“筑波模式”就是將各專業間以往那種隔絕狀態打破,其課程體系是按照學群學類而設立的,讓學生的學術視野更加廣闊,從而更好地適應復雜化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世界各國的高等學校對綜合課程的開設以及對課程綜合化的要求,無不體現了課程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其中分科課程綜合化具體體現為:在課程體系中按照適當比例來安排各種不同綜合程度的課程模式。當前還推出了一種綜合模式,即“課程連續統一體”,這種課程體系是按照各種課程模式的層次遞進關系及其內在邏輯關系構成的,其構成要素按照綜合化程度從弱到強可排列為:一般性的傳統課程、交叉學科及多學科課程、初步綜合課程以及超綜合課程。
普通化學中,比較注重實驗課的獨立性,課程的選修化也得以實現,分析、無機、有機與物化課之間不再具有較強的聯系,所設立的實驗課有三門:即入門級、中級化學實驗以及高等化學實驗,高等化學實驗課程中還涉及儀器應用的內容。高等學校設置選修課的用意在于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是對其愛好、興趣及特長的鼓勵。從客觀上來看,選修課的設置符合學生個體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教學內容選擇以及課程設置方面,選修課相較于必修課顯得更為靈活,也更能彰顯自主性,對于科學研究當前的新成果以及生產力的最新發展動態能夠做出更加敏銳的反映;而且選修課幾乎不為科系和年級所限,各科系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均可選修。目前來說,社會越來越需要多種規格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對原來的單一課程體系模式進行改變,增加選修課的開設,從而促使課程多樣化的目標得以實現。
課程設置日益靈活化、選修課程所占比例也在不斷提高,這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構建課程體系的主要趨勢。就拿法國來說,在其高校本科四年中,在全部課程中有40%~60%的課程即為選修課,學生可從多達數百的門類中進行自由的選擇。美國高校課程中大概有1/3的課程為選修課,比如哈佛商學院僅有12門必修課,同時有幾十門課程是作為選修課而存在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有5門課程是數學專業的必修課,同時有101門課程供學生選修,物理學專業的必修課有9門,同時有72門課程可供選修,化學專業必修課有15門,同時有34門課程可供該專業學生加以選修。
當前高等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并呈現出持續改革高等課程的趨勢,對于我國高等學校來說,也應跟隨時代發展步伐,對高校課程內容以及課程結構進行不斷調整和改善,從而實現與國際接軌跟上國際改革高校課程的發展潮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姿態面對未來,促使高校課程一改以往的封閉狀態,而是積極的走向世界。
[1]李向龍,徐誠.談化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J].電大理工,2004(04).
[2]趙福岐,朱延好.淺談多媒體課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8(03).
[3]管勤.淺議多媒體課件與化學教學的關系[J].中國醫藥指南,2008(18).
[4]王玉榮,烏日根.多媒體課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5(12).
[5]胡芳,王險峰,孟衛.藥學類《物理化學》雙語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1(06).
[6]馬慧明.多媒體課件與化學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2).
[7]寧堅剛.多媒體課件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實踐[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4(01).
[8]王元杭.淺談化學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J].教育與職業,2007(20).
[9]張秀清,劉崢,孔翔飛,唐群,張淑華.大學化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參賽啟迪[J].教育教學論壇,2015(24).
[10]張勇,王林江,馮智宇,徐順.化學繪圖工具軟件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與應用[J].中州大學學報,2005(03).
[11]錢迎.地方院校無機化學雙語教學策略之探析[J].廣東化工,2016(05).
[12]肖楊,陳勝慧,張愛清,鄧克儉.化工基礎雙語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2(38).
[13]任永麗.發揮雙語教學優勢,提高學生化學實驗能力[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14]魏云霞,馬明廣.編寫分析化學雙語教學教材的思考與實踐[J].甘肅高師學報,2014(02).
[15]王飛.雙語教學在化學教學中應用研究(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
[16]樊冬娌,曹宇鋒.“高分子材料”專業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3(24).
[17]劉芳.地方性本科院校化學實驗雙語教學初探[J].廣州化工,2011(21).
[18]何丹鳳,李衛宏,鄧進軍.化學學科雙語教學的原則與技巧[J].世紀橋,2010(11).
[19]李克華.《有機化學》實驗雙語教學探索[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9 (02).
[20]劉欣梅,閻子峰,錢嶺,喬柯.催化原理雙語教學的實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8(03).
[21]王璐,余治昊,李靜,曾琴.化學實驗中心的安全管理與建設[J].廣州化工,2016(04).
[22]余治昊,黃明賢,孫素芹,周仕林,王璐,李靜,曾琴.國際化教育思考——互聯網+推進化學實驗教學[J].廣州化工,2016(03).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公共實驗中心)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4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項目重點項目《國際化背景下醫療器械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4ZS167);上海理工大學“精品本科”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項目實驗中心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