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性樸論視野下荀子美學思想新探

2016-03-16 21:02:01吳愛邦
文化學刊 2016年7期
關鍵詞:人性美學音樂

吳愛邦

(廣州美術學院思政部,廣東 廣州 510006)

?

【文學評論】

性樸論視野下荀子美學思想新探

吳愛邦

(廣州美術學院思政部,廣東廣州510006)

性樸論(非“性惡論”)是荀子美學思想的根據。以此為基礎,立足于性偽之分、強調化性起偽的“性偽合”則是荀子美學思想的重要命題。荀子的美學思想主要集中于其關于禮樂的論述中,禮制之美、音樂之美等是荀子對先秦儒家美學的重大理論貢獻。

荀子;性樸論;美學思想

很多學者對荀子的性惡論提出質疑,認為荀子倡導性樸論,而性惡論是荀子學生或荀子后學的觀點,代表者是南方學者周熾成。周熾成從文本、思想體系、荀學的發展脈絡等方面對性惡論提出質疑,觀點新穎,論證有力。筆者認同周熾成的觀點,認為《性惡篇》不代表荀子的立場,現以性樸論作為荀子的人性論,以之分析荀子的美學思想。

一、性樸論:荀子美學思想的根據

荀子從情、欲、性、美等方面探討人性與美的緣起關系,突顯其美學思想的性樸論基礎。

(一)以“情”追溯美的本源

性情不可分離,情是性的表現形式,性是情的源泉。荀子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正名》,以下凡引用《荀子》只注明篇章)據此,荀子從“人之情”的角度,以衣食住行、目耳口鼻心等滿足為維度,闡釋日常生活之美、欲望之美是人的天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荀子說:“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榮辱》)他進一步強調人之情與審美的關系:“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王霸》)因此,美的形成“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

美不是外于本性而存在的,而是基于人的樸性。目耳口鼻體這些官能,只要是人,不分圣賢或賤愚,均是審美的基礎。荀子說:“目辨白黑美惡,耳辨聲音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榮辱》)可見,美的形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

(二)以“欲”強調美的作用

荀子以人的天然欲望為核心,通過對“己為物役”“重己役物”進行分析,不僅表明審美基于人性,同時主張應發揮審美對人性的引導作用,以此彰顯人性與美的緊密關系。

荀子說:“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正名》)“己為物役”是人消極順從人性的結果。在荀子看來,“己為物役”實質上是人的物欲無限膨脹、不加約束,以至于縱情、危形、攻心、亂行,享受飲食美、音樂美、視覺美等,卻也不能感到滿足。與“己為物役”不同,荀子提出“重己役物”,強調人的主體性、人對欲望情性的引導。他說:“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聲不及傭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粗布之衣,粗?之履,而可以養體。局室、蘆簾、稿蓐、敝機筵,而可以養形。故雖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夫是之謂重己役物。”(《正名》)“心憂恐”是“己為物役”的消極心態,物欲的無所節制使人憂慮、恐懼,有萬物之美卻不致樂。相反,“心平愉”則是“重己役物”的積極心態。適當地把控人性和欲望,保持平衡之道,不僅養目、養耳、養口、養體、養形等美可以享受,還可達到“雖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的審美境界。徐復觀在《中國人性論史》中提到,荀子性論的特色,正在于以欲為性。[1]徐復觀看到荀子從欲的角度對性的界定,但卻忽視了荀子對欲的超越,尤其是審美對欲望的超越性。

(三)以“性偽合”著重闡述美的地位

荀子雖然重視人之情、欲,但在人性論中對性的著墨最多,他嚴格區分性、情、欲、慮等人性論范疇。首先,荀子強調“天之就”的性屬于先天范疇,性是人情、人欲之本。他說:“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正名》)情、欲基于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自然的、樸素的,“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正名》)。其次,荀子對性、情、慮等反映人主體性的范疇進行分辨。“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在這里,荀子基于性、情、慮、偽等嚴格的遞進關系,提出了他美學觀的重要范疇,即“偽”。偽屬于后天的范疇,與性相對。荀子把先天的性與后天的偽緊密結合起來,基于人性的角度考察人的社會性,這就為他的美學觀做好了鋪墊。

“無偽,則性不能自美”(《禮論》),更能說明荀子美學觀的人性論基礎。在荀子看來,樸之性不夠完美,對人性不能采取純自然主義的態度[2],故“偽”對人性之美具有極大的意義。荀子以生動的比喻強調外在環境對人性的影響,說明“偽”對人性的改造作用。“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誜,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勸學》)蘭槐之根本來不臭,但如果浸于臭水中,它就會發臭,這表明環境會改變本性。如果,以蘭槐之根比喻人性,人性本不惡,惡的產生是環境作用的結果。荀子以蘭槐之根作為比喻,生動地顯示了后天環境對質美的影響,提出君子要警惕“邪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二、“性偽合”:荀子美學思想的重要命題

荀子嚴格區分性與偽,突出人性在于樸,并由性偽合、化性起偽強調人性的可塑性。在性偽二者的分與合的動態關系中,荀子彰顯了美的地位和意義。

(一)性偽之分

性即人的本性,偽即人的后天作為,荀子明確“性”與“偽”的區分。他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禮論》)荀子直接指出人的真性在于“材樸”,與后天的“偽”相對應,“偽”這一范疇點出人的社會性,即隆“文理”。人的所作所為,促使人性向善、向惡發展,而非人性本身即是“惡”。荀子對“性”“偽”的區分蘊含這一層意思,即人性本樸,無所謂善惡。這是荀子人性論的重要觀點,很多學者在闡述荀子性惡論時無疑忽視了這一論點。為進一步突顯“偽”的意義,荀子旗幟鮮明地界定人與動物、植物的區別。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非相篇》)一般來說,人性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荀子看來,人與動物、植物的區別并不在于“二足而無毛”等生理特征、自然特征,即不在于自然屬性,而在于群、分、義等標志人社會屬性的范疇。人類社會推行并遵守群、分、義等規范,就是“偽”的重要內容。

(二)性偽之合

在性偽相分的基礎上,荀子把“性”與“偽”辯證地結合起來。他說:“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禮論》)在荀子看來,“性”是“偽”的根基,是人要努力打造的質料;“偽”是對“性”的加工改造,使性趨向完美;“性偽合”可以成圣,成就功業,治理天下。

從“性”與“偽”的關系看,“不能自美”之性,并不意味著是丑惡之性,從《禮論》上下文的邏輯推理可知,很有可能是材樸之性,故而荀子大力倡導以“偽”來結合“性”。性樸論可能暗示人性中包含著向善或惡發展的潛質,需要“偽”來完善。[3]“偽”與“為”相通,偽的內容,在于“為”“文理”,文理即人后天的禮儀、音樂、制度等。“性偽合”突出了荀子人性論中外部力量在人性塑造中的影響力,學習、修身、禮儀、音樂和制度等成為荀子人性論的核心范疇,以此建構一套以外在力量塑造人性、完善品格的美學理論框架。因此,在荀子的禮論、樂論、道德論等方面,“美”顯示出獨特的價值。

(三)化性起偽

學者多認為荀子“化性起偽”注重人后天的道德教化、道德修養和道德踐履,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這是荀子對人性的改造,目的在于棄惡入善。[4]這種觀點是基于性惡論的人性改造論,他們普遍認為荀子是性惡論者,“化性起偽”在很多學者看來是荀子性惡論的必然主張和思想邏輯延伸。從性樸論的角度看,荀子并不主張人性本惡,“化性起偽”不是對惡之人性的改造,“化”之“性”也有可能是樸素之性,“化性”的目的是使人性向善、從善,因而“化性起偽”重點應是“性偽合”,即人為與人性的合一,是后天努力與先天本性之間的契合。對“化性起偽”作出“棄惡入善”的解釋,其前提是承認荀子是性惡論者,這有待進一步商榷。

“化性起偽”是荀子防止人性由樸向惡發展的重要路徑。他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儒效》)樸之性,偏向于自然主義的人性,屬于人的自然屬性范疇,而“偽”的內容主要是“文理隆盛”,強調人的社會性。“化性起偽”蘊含了人的先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使樸之性向合于禮義、合于道德的方向發展,避免縱欲、禁欲等不符合人性的做法,使人性歸于美、善的理想境界。

在荀子后學中,“化性起偽”被視為對性惡的改造。“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性惡》)《性惡》被周熾成教授考證為荀子后學的作品,并非出自荀子之手。[5]荀子的后學,在現實社會中察覺到人性的復雜,尤其是看到人性之中惡、丑陋的一面,對人性抒發不滿的情緒,把人性定位于惡上。顯然,在荀子后學所處的時代,荀子性樸論被掩蓋和歪曲,性惡論符合一般人的常識而快速發展。故而,荀子后學強調人性之樸,但容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突顯人的后天作為造就人性之惡,在《性惡篇》中荀子多次提及“性傷”,其理由即在于此。

三、禮樂之美:荀子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

荀子的美學思想主要集中于其關于禮樂的論述中。“禮”不僅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引導人性、實現人身心和諧的重要方法。“樂”的美學內涵主要是“中和”,既可以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又可以塑造人的性情。禮樂之美是荀子探尋人性向美、向善的重要途徑,體現了荀子人性論的現實主義精神。

(一)禮的審美旨趣

荀子繼承孔子禮的思想,強調禮的別異功能、涵養功能和調節功能,彰顯禮對秩序、人性的維護、統合作用。

1.禮之“別”

馮友蘭說:“荀子較注重于人之行為之外部規范,較注重禮。”[6]

禮作為一種外部規范,通過由外而內的途徑,塑造人的本性,從而具有道德的、社會的、文化的意義。假如說孟子通過性善論,走的是一條道德內化美之路,那么荀子通過禮論,走的是美的外化之路。荀子的禮,承載著社會等級秩序,以制度、程序、規約等突顯治世之美。

禮之“別”,即實現“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禮論》)的治世目標。荀子說:“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存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大略》)“稱情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禮論》)禮是維護人倫秩序、創造美好社會的重要規范。

基于其他禮義,荀子把禮看作治理天下的關鍵。他說:“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王制》)“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王制》)維護貧富、貴賤的等級差異就是治理天下之本。此外,荀子把“禮別異”的范圍擴展到賢和不能、智和愚之中:“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榮辱》)可見,荀子通過禮來確立政治等級、社會身份、血緣關系的差異,從政治美學的角度來強調禮的重要性。

2.禮之“養”

禮對人性具有文飾、涵養的作用,即“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禮論》),保證人的欲望和需求得到正常滿足,而非任由性的自我張揚。“故禮者,養也。芻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絆,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鉯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禮論》)無論是牛羊豬狗肉、稻米谷子、椒樹蘭草這些自然物,還是美麗的圖案雕刻、動聽的音樂、舒適的居住環境等人文造化,均是人性所需求的,符合人的口、鼻、目、耳、體的生理需求,但荀子不停留于人性本身的審美欲求,主張發揮禮對人性情的涵養作用,故反復強調“禮者養也”的論調。出于對人性的引導,荀子主張“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禮論》),以“恭敬辭讓”等禮儀涵養自我的身體和性情。

荀子從喪事之維審視人性、推崇禮儀。“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羞瘠。”(《禮論》)荀子認為,葬送死者不忠誠篤厚、不恭敬有禮,稱之為薄待。君子鄙視粗野而把薄待看作羞恥之事。“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禮論》)禮的規范性不僅存在于生者身上,更應延續到死者身上,對人性的考驗不僅立足于一般性的社會活動中,且應體現于喪禮中。“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圣人之道備矣。”(《禮論》)荀子把喪禮提升到圣人王道的高度,看作治國理政的大事。《禮論》反復強調喪禮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禮作為社會規范對人的強制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禮作為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審美情趣等綜合體對人性的涵養作用,通過踐行喪禮把外在的社會規范、道德要義轉化為主體自覺,實現身心的和諧。

3.禮之“中流”

禮之中流,意味著禮作為一種合理的規范,對人性起到調節、統合的作用,符合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禮論》)禮的施行具有針對性,針對人性中的短和長、余和不足,“斷長續短”,防止人在后天的行為中向惡發展,引導人們“愛敬”“行義”。“愛敬”“行義”是人向善的表現,是禮對人性調節的結果,能煥發出一種倫理美,故荀子以“文”“美”來表達道德善的境界。荀子之意,在于倡導人們遵循禮義,把外在的社會規范內化成自主、自覺的行為,從而把樸之性引向善地。

荀子不僅肯定禮的別異功能,且揭示禮的融合功能,以禮和通人的性情,使之合符中道。荀子說:“故文飾、粗惡,聲樂、哭泣,恬愉、憂戚,是反也;然而禮兼而用之,時舉而代御。故文飾、聲樂、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惡、哭泣、憂戚,所以持險奉兇也。故其立文飾也,不至于窕冶;其立粗惡也,不至于瘠棄;其立聲樂、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蚼;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懾傷生。是禮之中流也。”(《禮論》)儀文修飾和粗略簡陋、音樂和哭泣、安適愉快和憂愁悲傷等,是人審美和情感的表達形式,處于相反相成的關系中。對此,荀子主張以“禮”“兼而用之”,兼顧人性情中的矛盾對立雙方,從而讓人們的平吉、兇險等情感表露出來。同時,以“禮”制約、平衡人性情的表達,使外在的儀文修飾不走向妖艷,使粗略簡陋不會毀傷形體,使音樂不會放蕩懈怠,也使哭泣哀痛不至于傷害身體。禮既讓情感得到釋放,又不至于走向極端。這是禮對人性的均衡作用,是荀子對中庸精神的進一步闡釋。

(二)音樂美

荀子的樂論(音樂美學)與人性論相互關聯,他以性樸論為基本出發點,強調音樂藝術對人們審美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人性教化的不可或缺性。

1.音樂的正邪與人性的善惡存在著正對應關系

一方面,音樂來自于人的審美情感需要。“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論》)音樂是人情之所需,滿足了人的天性。“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樂論》)人的所作所為,包括聲音、舉止、性情及其表現方式的變化,都能體現在音樂中。“窮本極變,樂之情也。”(《樂論》)音樂可以深入地觸動、極大地改變人性。荀子從人性角度出發,反對壓制人性,與墨子“非樂”的態度和傾向針鋒相對。

另一方面,音樂使人性走向不同的方向——悲傷、淫蕩、嚴肅等。“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樂論》)因而,音樂有雅與淫的區分。對此,荀子力主先王的“立樂之方”和“立樂之術”,以雅樂調適人性,不致使人性流于邪惡。“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樂論》)古之圣王設置音樂的原則,在于以快樂而不淫蕩的音樂感動人的善心,使歪風邪氣無法染指廣大民眾。“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樂論》)荀子一再強調古代圣王設置音樂的方法在于人性的和諧。荀子認為,“先王之樂”表達人的喜怒哀樂,滿足人的情感需要,使人感受到真正的快樂,故十分推崇古代的樂教。

2.重視音樂對人性的教化作用

在荀子看來,音樂對人性具有引導作用。《王制》中提到:“修憲命,審詩商,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大師之事也。”“淫聲”,指以“鄭聲”為代表的音樂,是春秋時期出現在諸侯國的民間音樂。在先秦儒家看來,“淫聲”是“亡國之音”,是導致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重要因素。孔子從維護周禮的角度提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淫”之意為過度,非淫亂,也就是說,諸如“鄭聲、衛音”之類的音樂被定性為無節制、引人入邪的音樂。

荀子繼承孔子的音樂思想,倡導正統音樂,“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故樂行而志清”。(《樂論》)《雅》《頌》之類的音樂與淫聲相對立,是一種和平中正的音樂,對人性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使人的志向、心胸寬廣和高潔。[7]荀子還談到推行音樂對人的塑造作用——“耳目聰明,血氣和平”,即音樂可以改變人的身體和氣質——身體上耳聰目明、性情上溫和平靜。荀子對音樂的重視,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人的心性層面。他說:“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樂合同……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樂論》)音樂是調適人情和人性不可變更的手段,音樂和禮制一樣,使人們同心同德、統合人們的心性。可見,荀子重視音樂對人心性的疏導作用,體現出人本主義的理性自覺。

“聲樂險”是亂世的重要表征,要治世,需要音樂對人性的疏通,進而穩定社會秩序。“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樂論》)中平、肅莊等雅樂可以抵御邪氣的入侵,化人心、易風俗、治天下;相反,姚冶之樂、邪音、淫聲等奸邪的音樂蠱惑人心,最終使國家處于危險削弱、遭受侮辱的境地。荀子多次強調音樂“化人”“感人”的功效。“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樂論》)音樂可以直接打動人心、移風易俗、勸人從善如流,有利于建立和諧社會。正是因為音樂對人性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荀子把音樂看成一統天下的利器,認為是世間秩序中正和平的要領,“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樂論》)。可見,荀子繼承孔孟對社會秩序重建的道統,強化音樂對人性、治世的作用和地位,視之為安邦治國的重要支柱。

[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42.

[2]周熾成.儒家性樸論:以孔子、荀子、董仲舒為中心[J].社會科學,2014,(10):122-132.

[3]周熾成.性樸論與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和董仲舒為中心[J].廣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5-20.

[4]周娜,王維國.荀子與韓非子人性論辨析[N].光明日報,2013-09-30.

[5]周熾成.《性惡》出自荀子后學考——從劉向的編輯與《性惡》的文本結構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87-95.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23.

[7]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5.

【責任編輯:王 崇】

B222

A

1673-7725(2016)07-0066-06

2016-05-05

本文系2014年廣州美術學院課題“性樸論視野下荀子美學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4XJA026)的階段性成果

吳愛邦(1979-),男,廣東羅定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人性美學音樂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音樂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www亚洲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内毛片视频| 日韩黄色精品|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澳门av无码|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网站|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亚洲浓毛av|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有专无码视频| 91娇喘视频|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国产在线欧美|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成人夜夜嗨|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播放| 婷婷激情亚洲| 一级毛片基地|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五月综合色婷婷|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久久a级片|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国产剧情伊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日韩免费成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广东一级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99在线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