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山東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文學評論】
基于《美人魚》和《白鯨》看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
張楠
(山東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與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雖然都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題,但兩者無論是在表現形式,還是在故事情節設定上,都突顯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筆者將從整體性認識與分離性認識、集體主義意識與個體主義意識、等級差異觀念與人人平等觀念、感性型思維與理性型思維等四個方面淺析兩部電影中所體現的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以期能全面、客觀地理解兩種文化,有利于中西方更好地交流。
《美人魚》;《白鯨》;中西方;感性;理性
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擁有不同國籍、生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事物認識的角度、方式不盡相同,這便是所謂的“思維方式的不同”。2016年年初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一路飆紅,這讓筆者想到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兩者均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切入點,但前者以富豪劉軒與美人魚姍姍的感情線為線索,而后者以亞哈船長與白鯨莫比·迪克之間的恩怨為線索,表現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人物、情節設定的差異,突顯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基于此,筆者將從以下五個方面淺析《美人魚》與《白鯨》中體現出的中西方思維差異。
在電影《美人魚》中,美人魚姍姍既有人魚的體態,又有人類的思想。她可以在海底縱情遨游,以水草為生,也可以穿上人類的衣服,吃美味的烤雞,甚至能與富豪劉軒產生愛情。可以說,在《美人魚》中,人魚是魚也是人。但在小說《白鯨》中,白鯨就是白鯨,人就是人。捕殺白鯨的船隊和海底生活的白鯨永遠都是無法融合的兩個群體,船長亞哈更是對白鯨恨之入骨,在他的認識里,他跟白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彼此水火不相容。兩部電影的人物設定分別與中國的“天人合一”以及西方的“人物分離”相對應。
中國自古就以農業經濟為主,幾千年的耕種歷史更是讓中國人認識到風調雨順、自然恩賜的珍貴,因此“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的思想認識。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莊子有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先哲的這些傳統思想的核心都體現的是“天命思想”,雖以人為研究對象,但人與自然主客體不分,即把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而西方人更加喜歡冒險,在他們的觀念里,自然是由許許多多不同的個體組合而成的一個大的整體,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將個體的功能最大化發掘出來以服務于人類。所以他們認為,自然是被發掘的個體,而人是發掘自然的主體。一直致力于科學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的西方人更堅信:“世界是遵照一種可知的科學規律,以特定的方式運行的系統。”[1]正是形成了這樣的認識,西方人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道路上才永不停歇,意圖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以期主宰自然,為我所用。
《美人魚》中的人魚姍姍來到人類的世界與劉軒接觸并不是出于她個人的利益,而是因為人魚族的群體安全和利益受到了威脅。她背負著家族的秘密,為拯救整個家族而孤身前往去刺殺劉軒,這樣的集體意識是中國人顯著的特點。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在漫長的文化發展旅途中積淀了燦爛的文明成果,其中儒家學說對中國的影響最大、最深。[2]在儒學的理論里,向來認為天、地、人三者是和諧的統一體,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特定的關系中,而是處在一個彼此聯結、相互影響的整體里,每個人都是全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上,要以集體的利益為出發點。再者,在儒家“泛愛眾”思想的熏陶下,“關愛他人”已然成為中國人崇尚的高尚品格。再加之社會主流宣揚“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集體主義意識便在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而西方人標榜的“個人主義”則在《白鯨》中亞哈船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發動對白鯨的瘋狂捕殺不是因為其他,而僅僅是因為亞哈船長與白鯨的私人恩怨——多年前亞哈船長的一條腿被白鯨咬掉,他誓死要報仇雪恨。這樣的“個人主義”意識在西方人的觀念里也是根深蒂固。古希臘哲學是西方人追崇并引以為豪的真理。作為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探索現存的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各種原理與原因。也就是說,只有認識了個體,才能去理解整體。[3]所以,在西方人的理念里更注重個體的發展,尤其是作為個體的人的發展。中世紀以后,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崛起,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以浩然之勢展開,追求人性的全面解放、人的才智全面發揮以及自我尊嚴和意識的培養,這一追求對之后西方的思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美人魚》中,富豪劉軒是一個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就的人,但表面有錢,內心則空虛寂寞。生活在以若蘭為代表的富豪群體中,他雖然家產萬貫,但仍然因窘迫寒酸的身世而被生來就闊綽的若蘭隱隱恥笑。在現今的社會中,即使主流倡導的“人人平等”思想日漸成熟,但少部分人因受上輩人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依然難以摒棄心中的等級綱常。
在《白鯨》中,很明顯,我們能看到捕鯨船隊上的各個成員雖有船長、船員等稱號不同,但這僅僅是由于“能者居功”,稱號只是個人能力和職位的代號,不存在等級差異。極為明顯的是人物的命名,很多都來源于《圣經》中的人物,如白鯨莫比·迪克、船長亞哈等。這樣的人物設定與西方世界大多信奉基督教義與西方人追求平等獨立的歷史是分不開的。基督教宣揚的就是“人人平等”的思想,認為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尊卑貴賤,每個人在義務和權利上一律平等。[4]再者,西方人經歷的封建社會時期較短,受封建等級思想的禁錮時間相對較短,歐洲人更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在不斷追求“人人平等”“人權獨立”。
季羨林曾說:“一言以蔽之,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而西方則是分析的。”[5]簡而言之,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偏感性,注重直覺意識;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偏理性,注重邏輯分析。這樣的思維方式差異在《美人魚》和《白鯨》的結局設定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由于具備感性型思維方式,所以中國人向來都追求大圓滿的結局,《美人魚》的結局設定也不例外,雖然前面困難重重,歷經艱難,但最后的結局便是“壞人全部殲滅,好人成雙結對,世界一片和平”:惡女代表若蘭被警察逮捕,“善魚”姍姍與劉軒跨越人、魚界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金水灣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與祥和。
然而,《白鯨》的結局卻并不那么美好。故事情節理性發展,從集結船隊尋找白鯨到最后發現白鯨,并與白鯨發生惡戰,作者順著整個故事的發展情節描述,認為最理想的也最符合邏輯的結果便是:亞哈與白鯨同歸于盡。雖然結局比讀者想象得更為慘烈,但卻因為慘烈而更加突顯了西方理性型的思維方式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中國和西方無論是在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還是在社會制度、傳統思想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無疑促使中西方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迥異的思維方式。筆者認為,《美人魚》和《白鯨》在很多方面突顯了中西方思維的差異。但無論存在多大的差異,都沒有優劣之分,差異的存在是歷史的產物,也是人類的選擇。在如今政治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思想文化交流互融的大背景下,客觀、科學、正確地看待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有利于彼此更好地交流。
[1]張琳琳,丁萌.中西方思維差異與文化根源淺析[J].硅谷,2008,(7):189.
[2]張岱年,成中英.中國思維偏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97.
[3]連淑能.論中西方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0-46.
[4]劉秉亞.多角度探析中西方思維方式之差異[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報,2013,(2):30-33.
[5]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53.
【責任編輯:周 丹】
B80
A
1673-7725(2016)07-0075-03
2016-05-05
張楠(1990-),女,河北保定人,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