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 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難以緩解,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問題依舊是當下的熱點話題。大學生就業一方面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但更主要來自于自身的就業期望。在以往文獻研究中,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普遍偏高,有“寧在第一勞動力市場失業,不在第二勞動力市場就業”,大學生主觀上不恰當的擇業意向,不明確的職業生涯目標都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高校應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以及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調整,引導大學生更好的就業;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也應該適時調整,應客觀評價自己,樹立正確積極的就業價值觀;掌握就業技巧,提高就業能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就業目標。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期望;現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 F620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自90年代后期,擴大招生規模成為改革的重點,這一時期,我國人力資本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這一改革的最終結果可以說有利有弊:一方面擴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另一方面也帶來許多實質性的后果,諸如,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高校的亂收費,專業設置不合理,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等問題。高校擴招利弊共存,大量的應屆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現,“就業難”也成為目前的真實寫照。
隨著高校的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的增加,2013年畢業生人數達到638.7萬人。據此,筆者收集了2015年畢業生人數,將近達到986萬人。
二、問卷設計及樣本來源
艾爾·巴比曾說“問卷是社會調查的支柱”,在社會調查活動中,問卷調查是相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借鑒其他文章中提到的可行的指標,設計了該問卷。
(一)問卷設計
廣義來講,大學生的涵蓋面很廣,由于時間有限,無法面面俱到。為使結果具有可靠性,故本文將大學生的群體定義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四本科生和全體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就業期望情況,包括就業城市類型,就業單位性質,薪資期望。
(二)樣本數據的來源
此次調查的是大連地區的五所高校,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等學校的本科畢業生及部分研究生發放問卷。抽取596名高校大學生,回收問卷579份,剔除無效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499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到84%。這種方式可以直觀的反映出大學生即將就業的心理活動及擇業意向。
(三)高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衡量指標的設定
就業期望是個體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的就業大背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對自己未來即將要從事的行業以及擇業意向有一個初步的規劃,做出最低的期望目標。是個人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對未來職業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一種自我期待與發展,是個體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
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是指大學生對畢業后的就業求職目標實現狀況的一種期盼,反映出就業對實現個人物質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的滿足程度。本文針對調查對象的就業期望情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試圖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
三、高校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大學畢業生求職成功與否受限于自身的就業期望,以下為大連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現狀,用頻數的分析方法,更加直觀。
(一)就業城市類型
就業城市是大學生擇業意向中最為看重的因素之一,具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可以提供給畢業生展現自身的良好平臺。本文對就業城市類型的劃分的依據是麥可思《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按行政級別把中國內地城市分為三種類型,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城市及以下。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的預期就業城市類型
結果表明:從大學生預期的就業城市類型來看,副省級城市是樣本大學生的理想的就業區域,人數多達265人,占比51.0%;選擇直轄市的次之。大學畢業生多傾向于選擇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盡管工作生存壓力較大,但還是有大量的畢業生趨之若鶩,這是受到“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影響。選擇地級城市及以下的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1.4%,有57人。這樣會導致我國人力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現象加劇。這就需要畢業生擺正心態,以服務社會,為國家創利益,在擇業時應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不要一味的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
(二)就業單位性質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所編寫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將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用人單位分為以下5項:①民營企業/個體;②中外合資/外資/獨資;③國有企業;④政府機構/科研事業;⑤非政府或非營利。樣本選擇如下表2所示:
表2 樣本的預期就業單位性質
按理想的就業單位來劃分:中外合資/外資/獨資成為首選,有199名,占到總比例的38.3%。他們選擇中外合資企業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價值的實現,豐厚的薪酬,良好的工作條件。對國有企業選擇的人數略少于中外合資,但也占據了很大比例有137人,占26.3%。國企大多受到政府政策與財政支持,因而就職于國企的福利待遇高于私企。民營企業仍然不能成為大學生的首選,當然這與其自身發展的策略有關,以及人才聘用與培養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對于政府機構的選擇比例所占非常小,僅有13.8%,有69名,過去大家口中的“金飯碗”如今看起啦倒顯得有些沒落了。選擇非政府或非營利的大學生,只有11人,占總比的2.1%。這些大學生應該是將自我價值同社會價值的統一,而不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前提。說明當下大學生的就業期望還不是很理性。
(三)就業薪資期望
這里所探討的薪資期望主要是月薪水平,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意向。對于薪資的劃檔,主要是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的劃分標準。以下是通過調查大連市高校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整理所得的預期就業薪資,如表3所示:endprint
表3 樣本的就業預期薪資
結果表明:樣本中的大學生首選的就業薪資是6000元以上,占比38.3%;選擇4500-6000的樣本達到175名,占到33.7%;有113名大學生選擇了3000-4500元,占比21.7%;僅有12名同學選擇了1500-3000,占總比的2.3%。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薪資的期望還是不夠理性,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普遍的薪資支付在3500-4500左右。
其中研究生的預期薪資最高點位在4500-6000元的人數所占比例最多,達到71人,占研究生總人數的43%;選擇6000元以上的人數為55人,占33%;有22%的研究生選擇了畢業薪資在3000-4500元,達37人。而在6000元以上的選擇,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普通本科生,為114人,占到普通本科生人數的45%;在4500-6000元區間的普通本科生為81人,所占比例為32%。相較而言,普通本科生的薪資期望遠高于研究生的工資期望值。十分的不理性,同時也違背了教育投資收益理論。
四、如何調整大學生就業期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業形勢的變化,以及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也應該適時調整。引導大學生更好的就業;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否正確,直接影響著他們擇業,就業,以及對職業的滿意程度。筆者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一)客觀評價自己,樹立正確積極的就業價值觀
目前,大學生有必要對自身做出清楚地判斷與衡量,了解社會的整體經濟情況以及就業情況,再結合自身所學專業及今后的發展現狀,合理地確定就業期望值,以及薪酬待遇。根據當年的就業行情,及對自己所學專業的需求度,可適當的對就業期望進行調整。理想的就業區域方面,不要只著眼于一線發達城市。二線城市以及地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針對就業單位的選擇,不要只看重大型企業,所謂的“鐵飯碗”。一些民營企業及中小型企業也是不錯的選擇,就業薪資方面,期望值要降低,要有一顆平和的心態。
(二)掌握就業技巧,提高就業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總的來說是就業者獲得最初就業,并維持就業和轉化工作并獲得新崗位的最新動態過程。所以大學生想要更好的就業,在應對市場能力方面,大學生要盡可能了解勞動力市場,清楚目前的供需現狀以及崗位需求。同時掌握更多的知識和相關技術,盡量參與學校以及社會舉辦的各項職業技能大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自身更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就業目標
通過此次的問卷調查發現,現在很多大四學生都沒有職業目標,對自身的職業定位含糊不清,超過40%的學生表示對就業目標不明確。當前我國高校的畢業生大多比較盲目,總是一味的追求大城市、高薪待遇、知名企業,卻忽視對自身能力的審視,往往造成失業或者對自己的初次就業不滿意。所以要把眼光放長遠。
大學生在進入校園后,就應該結合自身的性格特點、自身價值觀等因素。再進一步結合外部環境,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實施這個目標。當然,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自身資本的積累,適時的對計劃進行調整。在當前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之下,合理的職業規劃對大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參 考 文 獻]
[1]貝克爾.人力資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7-72.
[2]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99-101
[3]賴得勝,孟大虎,等著.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107-108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