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生根
【摘要】 網絡的運用使我們的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育信息化、教育網絡化、教育開放化、教育創新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校園網的建設與運用是教育創新化的基礎工程,以計算機為主的多媒體網絡科技在教育中的運用是當今教育中的熱點,它為提高教育質量、實施創新教育創設了條件。
【關鍵詞】 創新教育 網絡教學 教育開放化
一、教育觀念的創新
網絡教育技術不僅是教育手段,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在網絡教學環境中,教師是網絡教學是操作者,教師對未來教育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會學習的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傳統手段相比,網絡技術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專家說過:“學生創新意識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如果不與現代技術相聯系,是十分淺陋的,是沒有生命力的。”網絡教學促使教師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范圍狹小的課本走向廣闊的網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思路,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目的,比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有所創新,實現了三轉變:
1.1師從“傳授者”轉變為“指導者”
以計算機為主的網絡教育教學,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網絡中豐富的信息、龐大的數據量把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從傳統知識的“統治者”、“講解者”轉變為教學知識中的學習“指導者”、“引路人”。
1.2學生從“接受者”轉變為“探索者”
以計算機為主的現代化技術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學生的知識面、學習觀念、學習頭腦也在逐漸的改變,校園網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最優越的條件,他們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探索者”。
1.3目的從“學會”轉變為“會學”
傳統教學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本節課的內容,網絡教學的運用必然使教學目的有所轉變。從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向著主動探索型的開放教學轉變。學生從以前的“學會”轉變為掌握學習方法的“會學”,讓網絡現代化技術影響學生的一生的學習觀念,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教育手段。
二、教育方式的創新
網絡技術的運用,為我們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實踐證明,網絡教學需要我們教育方式有所創新。
1、自主學習。利用網絡教學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學習方法、自己控制學習進度和速度,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活動”,在這樣一個開放式、自主式、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有所創新!例如美術教學中,我校的一位教師利用網絡進行“圖形的漸變”一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瀏覽了圖形漸變的的圖片和影片,讓學生自己概括出圖形漸變的特點和美感。再利用素材庫中的素材自己去創造一幅有圖形漸變的圖案,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創作,最后達到能夠創新作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網絡進行交互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法,獎勵與眾不同的作品和創作思路,欣賞講評有所創新的作品,一步步帶領學生向創新靠近。
2、合作學習。多媒體網絡具有多項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學生的合作學習。
1)“分組討論”協作學習。 給學生自由選擇伙伴的機會,分小組進行學習。例如:數學“分數的認識”一課,學生自由分組,小組從網絡中查閱資料,小組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師生間、生生間可互相提問交流,進行深入的討論。教師再引導學生尋找發現討論結果的不同之處,鼓勵學生有所創新。這種方式使師生獲取信息量更快、形式更加友好,有得于學生進行創新式學習。2)“分工合作”協作學習。此項學習在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小組中負責某一項學習任務,為個性創新提供了條件。例如:美術教學中“三原色”的認識一課中,學生分開小組后,進行分工瀏覽學習。有的學生負責尋找生活中三原色應用,有的學生負責尋找三原色的概念,有的學生負責尋找利用三原色畫的圖畫,在有分工的小組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在所負責的局域中有興趣進行創新。
三、教育目的的創新
利用網絡開放式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有創新意識和進行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從而促使教育目的有所創新:
3.1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環境
傳統教學的環境就是一本書,知識的傳授完全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想象,學生獲得資源的途徑很小,學生的學習完全在教師的控制之下,根本沒有機會去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也就更談不上創新了。網絡豐富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打破教材的局限,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網址,讓學生瞬間查閱或下載更多更新資料,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存儲。網絡教學為學生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進行創新提供了全新的學習環境,。
3.2建立合作交流的群體環境
網絡有利于形成、建立合作交流的群體環境。
在合作學習的同時,在QQ群、微信群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已見,品嘗到了在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樂趣,為學生進行創新具備了合作交往的開放性群體環境。
四、結語
網絡的運用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教學是進行創新教育,適應時代要求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