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教育系,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福雷與肖邦夜曲的旋律特征及其比較分析
吳丹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教育系,安徽馬鞍山243000)
[摘要]福雷與肖邦是來自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兩位著名的世界級作曲家,由于他們都創作夜曲,因而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聯系。文章通過對福雷與肖邦夜曲的調試、曲式、和聲以及旋律的分析,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夜曲在不同時間段的發展與創作特點,以期能對提高我們的音樂涵養以及今后更好地學習音樂,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福雷;肖邦;夜曲;旋律
夜曲是浪漫派音樂的一種獨特體裁,多為鋼琴曲,其首創者為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菲爾德(J.Field,1782-1837)。夜曲雖然形式簡單樸素,但是其內容多情善感,演奏起來不僅抒情、旋律優美,而且充滿了詩意。福雷與肖邦是來自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兩位著名的世界級作曲家,由于他們創作了同樣體裁的音樂作品——夜曲,而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聯系。肖邦與福雷一生創作了眾多的夜曲作品(肖邦共創作了21首,福雷共創作了13首),比較、研究福雷與肖邦的夜曲作品,不僅可以從側面了解他們一生的創作狀態,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音樂的發展歷程,拓寬了我們對音樂文化的認識,這對音樂愛好者如何學習鋼琴,以及提高鋼琴演奏水平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肖邦與福雷夜曲的創作背景
(一)夜曲的源流
夜曲,原指流行于18世紀西洋貴族社會中的一種器樂套曲。近代的夜曲發端于英國天主教會的夜禱,多指鋼琴小曲,具有寧靜、優雅、輕柔的風格[1]。起初,夜曲多被用于抒寫黃昏或月夜情調,這就導致了最初的夜曲的音樂形象較為單一,音樂詞匯也較為簡單。直到19世紀,夜曲夢幻、優雅、浪漫的風格才被最終確定。在音樂界,學者們一般認為愛爾蘭的作家約翰·菲爾德是夜曲體裁的首創者,其風格屬于“沙龍”音樂,而后來有較大影響力的俄國作曲家亞歷山大·鮑羅丁,其《D大調弦樂四重奏》充滿了俄羅斯民族風格,以旋律柔美而取勝,《D大調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曾被改編成管弦樂,且以《夜曲》命名。
(二)肖邦與他的夜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19世紀,當時的歐洲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由于工業革命的成功,社會矛盾的加劇,使得人們寄希望于用藝術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現實的逃避,這就使得鋼琴的演奏一下子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各種藝術風格如雨后春筍般出現。1831年之后,肖邦離開自己的祖國,過著顛沛流離、遠離他鄉的生活,這也使他的創作思想逐漸趨于成熟,其創作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非常震撼人心。肖邦在作品中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自己過著顛沛流離生活的悲傷,使得夜曲的內容更加豐富感人,這種音樂風格滿足了當時人們的意愿,符合了人們的需求,這也給肖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創作機會。肖邦1856年出版的夜曲是第一部作品,夜曲OP.15與OP.9是他前期的作品,而OP.62與OP.55屬于其后期的作品。然而肖邦的OP.9、OP.15以及OP.55夜曲創作的具體時間卻無從考究,人們只知道其大概的時間范圍,特別是OP.9與OP.15這兩個編號的夜曲,共包含6首作品,其創作年代集中在1830-1832年,雖然不清楚其中每一首曲子的具體創作時間,但學術界可以肯定這兩個編號的夜曲均屬于肖邦早期創作的作品。
(三)福雷與他的夜曲
加布里埃爾·福雷(Faure Gabriel,1845-1924年)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風琴演奏家,是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法國音樂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法國的舒曼”。鋼琴作品的創作是福雷主要的創作領域之一。
1849年,肖邦離世,福雷剛滿4歲,當時法國音樂開始逐漸地由浪漫主義創作手法轉向印象主義的創作手法。然而,青年時期的福雷卻恪守音樂傳統,多采用中古時期的教會調試。福雷的夜曲主要分為兩部分,前期作品主要是受了肖邦的影響,體現了典型的浪漫主義音樂特征;而后期,雖然其聽覺漸漸失去,但是其作品卻表現出一種深刻而又孤寂的情調,使得其夜曲作品的創作被推上了又一個高峰。與肖邦相比,福雷的夜曲創作年代和出版時間比較清晰。一般來說,OP.33的3首作品以及OP.36與OP.37都屬于早期作品,OP.63、OP.74、以及OP.84這3首屬于福雷中期的作品,而OP.97、OP.99、OP.104、OP.107以及OP.119則屬于其晚期的作品。從整體上看,福雷早期的作品受肖邦的影響較大,風格迷人、華麗,但從OP.63可以看出,福雷中期作品較多采用一種四段體結構的創作風格特征,而脫離了古典的框架,充滿了熱情、奔放的風格。福雷中期作品創作時段不僅間隔較遠,而且形式不同;后期的作品不僅音樂素材較為簡潔,而且樂區多為中音區,作品中的自由變奏更顯示出他在旋律與對位革新上的聰睿,這也使得其音樂的內涵達到了最為深刻的境界。
二、肖邦夜曲與福雷夜曲的風格分析
(一)夜曲曲式分析
肖邦的21首夜曲中基本是三段,一般可以分為單三部、復二部和復三部曲式,而福雷的夜曲一般只有單二部和復三部曲式。肖邦夜曲的每一部都十分的精致,其作品內容也非常豐富,有的夜曲屬于“沙龍”音樂風格,而有的則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肖邦內心的情感。肖邦的夜曲大多具有優美、柔和的特點,然而肖邦的C小調夜曲OP.48Nr.1則是一首比較特殊的夜曲,全曲不僅充滿了悲劇性與戲劇性,而且該夜曲的音樂形象十分鮮明,對比尤為強烈,并且其和聲的運用也非常豐富,變化非常巧妙,使得該夜曲流露出了極佳的音樂效果[2],這也是該夜曲與其他夜曲的不同之處。肖邦的夜曲單三部曲式與后面的復二部曲式有著明顯的聯系:樂段反復,使結尾有了擴充。而在福雷的單二部曲式夜曲中,其第一部分是兩個樂句構成的樂段,第二部分則主要也是對前部分的擴充,但是之后由于之前完成了轉折,在第四句再出現第一句樂句,就使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在跌宕起伏中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些作品大都是使用了再現部的三部性結構,基本都是直接再現單三部曲式。復三部的三大部分已經不是樂段結構了,而是由單二部或單三部曲式組成的,它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都是第一部分內容的重復,而不再像單三部曲式中的那樣可能出現三個部分各不相同的情況。可見,復三部曲式的規模和復雜程度都比單三部曲式擴大、提高了許多,通常會出現全新的對比主題(這是一種從“外部”擴大曲式結構的做法)。肖邦的個別作品中也使用過單三部曲式以及復二部曲式的結構,不過,在肖邦的夜曲中,單三部曲式是對之前的單二部曲式的進一步發展,由三個等同級別的部分組成。單二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比較正規的結構,雖然三個部分的作用大不相同,但是它們合在一起卻能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隨后的復二部分則是一種沒有再現的較大型的兩部分結構。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作家內心情感從孤獨悲傷到憤怒,再到最后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
寧靜而細膩,優美而嚴謹是法國傳統的貴族氣息,也是福雷夜曲作品的風格所在,這種風格與肖邦的夜曲風格截然不同。不過,福雷的部分夜曲作品也受到肖邦浪漫主義風格的影響,不僅旋律抒情、優美,充滿了詩意,且富于歌唱性,風格細膩、典雅而寧靜[3]。OP.63、OP.74以及OP.84是福雷中期的主要作品,這些作品音樂風格非常成熟,色彩變化十分明顯,表現十分熱情,作品規模龐大,聽起來扣人心弦,這也是福雷中期作品的特點所在。福雷晚期的夜曲作品,則不僅旋律簡潔精煉,而且和聲的運用更加復雜多變,大小調的經常使用以及復調運用的逐漸增加,如作品OP.97、OP.99、OP.107以及OP.119等。由于受晚期自身疾病的影響,福雷悲傷、孤獨、絕望的心情在其夜曲作品中也有充分的表現,只不過使用了柔和的旋律與多變的和聲相結合的、相對含蓄的方式,表達其內心的傷感與憂郁[4],這也是法國音樂內涵的特點。
(二)夜曲調試、調性與和聲的比較
經過福雷與肖邦樂曲的比較可以發現,肖邦的夜曲中有11個大調式作品,10個小調式作品,并且排列較為均勻;而福雷的13個夜曲中有6個大調式作品,7個小調式作品,福雷大調式作品多集中在其早中期創作的作品部分,而其中晚期創作的作品多以小調式作品為主。不過,從大小調式安排的數量上看,二人十分相似。對于和聲方面,肖邦的天賦就比福雷高了,他具有敏銳地挖掘和聲色彩的能力,他在音樂中也經常變換和聲或者轉調,運用多種多樣的變音,使得其作品的調性處于飄搖狀態,不停地沖擊著聽眾的耳朵。而福雷則通過運用相同的主音,不同的混合方式,利用調試的樂段為音樂帶來新鮮色彩和彈性[5]。
三、肖邦與福雷夜曲音樂表現的比較分析
(一)肖邦夜曲音樂表現分析
肖邦的夜曲大多為慢速,主要是以抒情和旋律性為風格特征。為了保持音樂統一的形象,肖邦夜曲的全曲使用了同一的速度,這與早期的古典音樂家對單曲速度的處理方式類似。而在處理抒情與戲劇性對比中,肖邦則主要采用大幅度地改變音樂速度的手段,這種強烈的對比速度在肖邦之前的作品中是罕見的,這也是肖邦成為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運用于夜曲上的開拓者的有力印證。而在控制自由散板式的節奏上,肖邦則充分體現了他的天賦,在六連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聲奏出暗淡的旋律,這段旋律通過不斷地轉調以及速度上的不斷變化,使得第二主題得以快速表現出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肖邦的夜曲基本沒有中級力度,大多數都是由漸強轉為漸弱。而在各段落之間,充分運用力度的強弱反差而產生對比的方法是肖邦常用的音樂表現方式,這也使肖邦可以很輕松地展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同時,為了更好地對作品的戲劇性加以刻畫,肖邦用八度音重復和更豐富的八度和弦音量的層層推進,來獲得音樂戲劇性的發展。在他的夜曲中,重音部分經常出現在弱拍和弱位,這種錯位改變了原節拍的強弱規律,這種力度上的切分效果正是肖邦用來表現更加豐富音樂形象的獨特之處。
(二)福雷的夜曲音樂表現分析
以慢板和行板為主是福雷夜曲的主要特點。一部分夜曲為慢板,如第一首,速度比較單一,主旋律中蘊含一定的憂郁感,和弦伴奏縱貫前后,每當新旋律低音伴奏出現時,則迅速轉調形為插句,這種高低音的對比最終經過音階樂句的終止式,又回歸到主旋律。而福雷的另一部分夜曲,開始時為慢板,而后轉為中庸的稍快板,再轉為中庸快板,這種由速度上的自由變換而形成的對比,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音樂的表現手法。在夜曲作品中,福雷常用P中級力度記號,而在段落之間運用力度反差的對比并不強烈。如在OP.33、OP.63以及OP.84作品中,福雷都主要使用P中級力度記號,將柔和而優美的旋律很好地表現出來。
(三)夜曲音樂表現的比較分析
1.演奏速度
在演奏速度上,肖邦與福雷夜曲的相同之處表現為:二者都是以慢板和行板為主,并且二者都善于運用演奏速度的變化而產生對比的手法,傳達出不同的音樂性格,展現不同的音樂形象。不同之處表現為:肖邦夜曲演奏速度變化幅度較大,且一般不受節拍的嚴格束縛,時而加快、時而減慢、時而平靜,而福雷夜曲的速度一般對比不是十分明顯。
2.在演奏力度上
在演奏力度上,肖邦的樂曲繼承了巴洛克時代階梯式的特點,也將莫扎特強弱分明的特點以及貝多芬忽強忽弱的對比特征融入其作品當中;與肖邦相比,福雷的夜曲在演奏力度上不如肖邦夜曲作品那么強烈,這種相對柔和的演奏力度,充分地說明了福雷作品中蘊含了優雅的、柔美的、極具法國傳統貴族氣息的典型風格。
(四)二者夜曲中踏板的運用比較
在肖邦的C小調夜曲作品OP.48Nr.1中,踏板都是依據和聲的使用而標記的,這種隨著和聲轉換而轉換的標記踏板的方式,充分地表現出聲音干凈、無混和聲效果的和聲色彩。該曲中,在音色變換的樂段中加入了左踏板,從而對音色加以控制,使PP的力度更好地得以表現,同時也與之前的音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分地體現了樂曲中情感的變化。夜曲中不僅僅蘊含“夜”的情緒,也蘊含著作者內心那憂郁、悲傷和孤獨的情感。福雷對踏板的運用非常嚴謹,在其夜曲OP.119中,幾乎沒有踏板的標記,可以看出,作者不希望演奏者使用過多的踏板。但絕對不用踏板,在某些程度上又演奏不出流暢的效果,所以福雷又適當地使用少量的踏板對作品加以潤色[6]。
四、結語
本文在對肖邦與福雷兩位音樂大師夜曲的創作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夜曲的曲式、調試、調性以及和聲等方面,分析了肖邦夜曲與福雷夜曲風格存在的異同之處,進而又在肖邦與福雷夜曲的音樂表現特點的基礎上,從夜曲的演奏速度與演奏力度方面比較了兩位作曲家創作的不同之處,同時還對二人夜曲中踏板的運用進行了比較。通過這些比較,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展示夜曲在不同時期的創作特點與發展趨勢。肖邦與福雷的夜曲作品之間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了解到這一點,不僅對提高我們的音樂涵養,而且對我們今后更好地學習音樂,將有一定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波)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2]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M].周薇,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3]鄭興三.鋼琴音樂文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4](匈)艾迪特.鋼琴音樂300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5]楊萬民.世界名曲欣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6]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孔文靜)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sk541);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特色專業項目《音樂教育》;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質量工程項目(2013xjsjjd04)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35(2016)01-0062-04
[作者簡介]吳丹(1982-),女,安徽宿松人,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教育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學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