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超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8)
?
【大學文化】
延安創業精神在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時代價值
賈 超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8)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最核心的內容,也是延安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本文簡要論述延安創業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延安創業精神的具體體現,并說明延安創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價值和指導意義。探索延安創業精神的時代價值,對激發大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大學生創業品質、樹立校園創業典型、營造校園創業氛圍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業精神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就業教育,還是理想信念教育。延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不僅是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更是在今天物質狀況極大改善的情況下人們精神食糧的重要來源,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
延安創業精神是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軍隊通過大生產運動、開發南泥灣等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切靠自己,不求人,敢于在艱苦的環境下全力拼搏,沒有條件就千方百計地去創造條件的奮斗精神。在貧瘠的黃土地上,黨中央創造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奇跡,所體現出來的理想信念、精神風貌、思想品德、工作與生活作風是延安創業精神的精華和結晶。它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奮斗,經受各種考驗,戰勝艱難險阻,不斷爭取勝利的精神力量。
(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面對日偽的“掃蕩”、國民黨的封鎖,加上自然災害,邊區經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面對嚴峻的現實,毛澤東向全黨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邊區大生產運動蓬勃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39-1944年間,邊區群眾總計開荒436.22萬畝,人均開荒三畝,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由1937年的126萬石提高到1944年的160萬石(根據1928年《中華民國度量衡法》,1石等于100升,下同)。布匹自給率在1944年也已達到2/3。[1]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絕境下產生的這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煥發出巨大的能量,大大改變了根據地的經濟面貌。
(二)刻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
聞名遐邇的359旅最能體現刻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南泥灣古木叢生,被帶刺的荊棘和盤根錯節的山桃樹環繞,常有野獸出沒。359旅在王震的率領下,挺進南泥灣,用驚人的毅力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結出了艱苦奮斗的累累碩果。1940-1944年開荒種地分別為5000多畝、1.12萬畝、2.68萬畝、10萬畝、35萬多畝,逐年翻番,收糧1.5萬石,蔬菜590萬斤,不僅實現全部經費、物資自給自足,還向邊區政府上繳了1萬石公糧。[2]全旅工業、商業和手工業的收益也大幅度增加。全旅指戰員還打了一千多孔整潔明亮的新窯洞,建成六百多間平房,置了一萬多件家具和農具。原來荒蕪的南泥灣完全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三)愚公移山、勤儉辦一切事業
1938年,工業專家沈鴻滿懷愛國之情,從上海帶來10部機器、7名工人和兩箱科技書籍,建立了機器廠。后來又有紡織廠、造紙廠、被服廠、農具廠、制革廠、制鞋廠、石油廠及制藥廠,邊區的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日用品乃至火藥、子彈、迫擊炮等軍用品都可以生產。在創辦工廠企業的過程中,沒有書、圖紙、實驗室,生產沒有原料,在一無設備、二無技術的情況下,工人們邊干邊試驗,非常艱苦也非常緊張,但他們毫無畏懼。
誕生在抗日烽火歲月中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等20多所學校,也是白手起家、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光輝典范。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以石洞為教室,以石壁為黑板,以石頭為桌凳和講臺。學習環境雖苦,但學生更加刻苦,用鍋灰摻水作墨汁,用樹枝作筆,在地上練習寫字,用舊書背面或用樺樹皮記筆記。[3]這種艱苦的學習生活環境既磨煉了學生的革命意志,也培養了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四)中央領導人率先垂范、身體力行
延安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率先垂范、身體力行,用他們的自身形象和實際行動踐行著艱苦奮斗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了廣大軍民,成為凝聚根據地軍民的核心。毛澤東工作起來往往是廢寢忘食,生活上更是十分簡樸。在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率先垂范,主動參加勞動,以身作則影響著身邊的干部和群眾。周恩來在大生產運動中,帶頭紡線,與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朱德曾親自上南泥灣考察、選點,親自擬定開發計劃,身先士卒帶頭參加生產勞動,堅持和同志們一起吃大灶。劉少奇嚴于律己,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困難的時候帶頭到地里去挖野菜充饑。[4]
(五)深入調研、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
這時,陳前臺雙手抱著一個方形魚缸氣喘吁吁地進來,范堅強迅速將匕首縮進袖子,在辦公桌上坐了,說:“我說過了,我不喜歡方的,你聽不到嗎?”陳前臺求助似地看著一杭,一杭聳聳肩。
延安時期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這是踐行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直接體現。肖勁光在1938年春節前去基層部隊檢查工作時,發現八路軍糧餉的供給標準非常低,伙食費每個指戰員每天五分錢和一斤半的毛糧;津貼費,戰士每人每月一元。按當時的物價,官兵的伙食費每天要買蔬菜就買不了油、鹽、柴火。戰士的津貼,連必需的日用品如牙刷、手巾、襪子等都難以購買。部隊缺少御寒的柴炭,被子破爛。隨后,留守兵團機關對全部隊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摸底,進一步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對此,毛澤東大加贊賞并要求總結經驗,向全部隊各單位推廣。[5]這種深入調研、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為黨的各級組織制定和實行科學的決策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參考。
(一)有利于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是由需要、動機、興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觀等組成的期望和執著于創業活動的心理傾向。延安創業精神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執著于奮斗創業的心理特質。
現今大學生普遍存在創業意識不足的問題,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比較膚淺,重要性認識不夠。探索延安創業精神的時代價值,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激發大學生的創業心理需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創新創業對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激發創業動機。大學生創業者需要具備從事創業實踐活動,竭力追求優異成績的內在渴望。三是激發創業興趣。創業興趣能激發大學生創業者的深厚情感和堅強意志,使創業意識進一步深化。四是激發創業理想。大學生創業者需要具備對從事創業實踐活動的未來奮斗目標較為穩定、持續的向往和追求。
(二)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創業者從事創業活動的知識和本領,主要包括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強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實踐經驗等。延安時期最培養人的就是創業能力,這也成為后來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現如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普遍比較缺乏,一些大學生滿足于學校安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只滿足于課堂知識,不愿嘗試創新實踐。
探索延安創業精神的時代價值,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大學生創業者必須要了解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潛質,對自己有一個科學準確的定位,才能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發揮優勢。二是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團隊作業,大學生創業者要善于與人合作,能凝聚和號召他人為了共同目標一同奮斗。三是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大學生創業者要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創業實踐把理論知識加以綜合、應用,形成自己比較成熟的思想和理念。四是提高市場運作能力。大學生創業者要有發現和識別市場需求的能力、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迅速決策的能力以及業務拓展的能力。五是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大學生創業者要有意識重視在創業過程中加強職業技能的訓練,對于實踐經驗,要善于詳細記錄、認真分析、總結歸納、凝練升華。
(三)有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是個人或團隊以創新和獨特的方式追求機會、創造價值和謀求增長的過程,而不考慮手中是否擁有資源,可以形象地概況為:沒有資源創造資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用有限的資源去創造更多的資源。
探索延安創業精神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業精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培養職業精神。大學生創業者要像優秀企業家那樣,擁有強大的事業心、理性的思考、穩定的心態、負責的態度、敢于在商海沉浮的膽識和魄力。二是培養思想道德。大學生創業者要有堅定的思想信念和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思想基礎;還要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誠信經營意識。三是培養實事求是精神。創業不是紙上談兵,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扎扎實實地付出艱苦的努力,否則創業只能是空想。四是培養敢于冒險的精神。創業的過程就像摸著石頭過河,要有勇于克服未知的艱難險阻的勇氣和魄力,這在延安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離不開敢于冒險的勇氣和精神。
(四)有利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創業品質
創業品質是在創業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特質,它包括獨立思考、勇于創造、處事果斷、敢作敢為、善于適應、敢于拼搏、堅持不懈、不畏失敗、以身作則、敢為人先等重要的組成要素。延安創業精神最本質的內容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這是創業過程中最可貴的心理品質。
探索延安創業精神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創業品質,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創造性。延安創業精神最值得弘揚的就是從0到1的創造性,從一無所有到碩果累累,創業過程也是一樣,創業者要善于自力更生,獨立思考,勇于創造。二是果斷性。大學生創業者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必須善于分析問題,辨明真偽,當機立斷,敢作敢為,具備較強的責任心。三是適應性。大學生創業者要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善于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四是堅韌性。創業活動最容易失敗,大學生創業者要敢于迎接失敗,增強面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總結失敗經驗,堅持不懈,百折不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五是表率性。大學生創業者要能以身作則,敢為人先,以自身魅力感染他人一同合作,形成合力。
(五)有利于樹立校園創業典型、營造校園創業氛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人的創業行為和成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要借鑒延安時期的奮斗典型,樹立創業榜樣,編選延安奮斗創業成功的故事和案例,引導大學生明確創業目標,激發創業熱情,樹立創業志向。教師應將創業教育引入教育教學中,主動宣講國家創業政策,傳授創業基本知識,解決學生實際疑惑。學校應設置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機構,完善創新創業管理體制,大力開展以“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大賽等為主要形式的校園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學校要廣泛利用廣播、報刊、新媒體等宣傳平臺,大力宣傳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經驗和典型,弘揚創業精神,引導形成鼓勵創新、開拓進取、團結合作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在教育過程中,學校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個人創業夢同中國夢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傳承弘揚延安創業精神,通過實現個人理想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信心和決心。
[1][2][3][4]有林.論延安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4-145.163-164.165-167.168-173.
[5]李世明.延安精神[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125-126.
【責任編輯:王 崇】
2016-07-10
本文系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2015年大學生延安精神教育研究課題(一般項目)“延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的時代價值——延安創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價值研究”(基金項目:YAJS15013)的研究成果。
賈超(1987-),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助教,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
G641
A
1673-7725(2016)09-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