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陽
?
試析人際溝通中正向能量身體語言的表達
王向陽
正向能量身體語言的表達與應用,對改變習慣,提升個人形象、展現個人修養,關注交往對象的思想情緒,最終達到預期的目標結果十分重要。
正向能量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觸摸;手勢語;服飾語
身體語言指的是非語言的肢體動作,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身體觸摸、身體間的空間距離,服飾等。身體語言會泄露一個人內心情緒、秘密,談話對方也會通過身體語言感受到他人的真實想法,有時身體語言甚至比話語更能發揮傳遞情感信息的作用。
正向能量身體語言指的是在面對面溝通中,能調動對方積極情緒、有利于情感互動、達成意向結果的積極開放的身體語言。
面部表情可謂是身體中表達最豐富的部位,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專門研究臉部表情與內心關系。人類有幾種基本情緒的表情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基本上難以抑制或隱瞞。但經過訓練在某種程度上可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即人際溝通中,人能克服不利于自己的表情動作,盡可能展現具有正能量的身體語言。
眾多面部表情中,情感互動最為直接有效和重要的是微笑和眼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過一個實驗,要求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對屏幕上的照片進行選擇,判斷那些并不認識的面孔哪個更有能力。實驗表明,學生對面露真誠微笑的面孔更具好感,當年州長和參議員的候選人被學生選中的超過70%。說明積極的面部表情,真誠的微笑和眼神,是這些州長、參議員取勝的一個因素。是獲得好感、人心、政治資本的微妙條件。微笑是面部最積極的表情,是情緒互動最有效的手段。
眼睛被稱作心靈的窗口,表達的內容最豐富最復雜也最隱秘,也最難掩飾。眼睛所表達的內容是其他身體語言不能相比的。英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喜歡對方時,眼睛會熠熠有神,瞳孔放大,甚至出現閃光燈眼。反之,不喜歡一個人或事物時,瞳孔收縮,眼睛瞇起,眼眉下垂!人際交流中有“代表喜歡”的規律,即喜歡誰就會對誰多看幾眼。工作中,假如老板睜大眼睛看你,可能對你的工作較滿意。同理,如果你睜大眼睛看著合作伙伴,他也會接收到你表達出的誠意。面對面溝通中,眼睛注視的區域會對談話結果造成影響。社交場合注視對方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眼睛和嘴巴組成的三角區域內,交談中大約90%的時間目光會停留在這個三角區域。這種目光讓人安心,沒有侵略性;如果注視對方的目光從眼睛往上延伸到前額,會讓他人感覺你的威嚴和可信。正式會議或重大商務談判時,用這種目光不失為正確。若你的眼睛顯得溫和柔弱或怯懦無力,不妨練習這種威嚴的凝視;假如你的目光投向對方的脖子甚至更向下,會讓對方感覺不自在,有被侵犯之感。因此,目光注視的區域和方位會對交談結果產生影響。避免令人尷尬的目光,用恰當的目光為你的言辭增加威信,表現出肢體動作和言辭的一致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觸摸是個人身體各部位之間或人與人之間通過觸摸性動作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的一種行為語言。①比如,人們思考問題時會托腮或輕拍額頭;長者輕拍孩子的頭:朋友間握手、拍肩、撫背等都屬于觸摸范圍。人們通過這類動作,傳遞和表達不同的信息。自我觸摸有些動作是在不自覺中發生的,當事者未必覺察,卻無聲無息地表達了當事者的態度。自我觸摸:也叫“安慰行為”。人在緊張或傷心時,會產生尋求安慰的心理定勢,最方便的莫過于自我觸摸,下意識出現安慰行為。比如,咬手指是兒童時期遺留的動作,潛意識中有不安、害怕、缺乏安全感、不確定等意思。摸鼻子是人在心口不一、說謊時肢體的下意識行為。克林頓在萊溫斯基案件作證時,頻頻摸鼻子的動作出賣了他。諸如此類流露內心情緒的觸摸動作還有捂嘴,撓頭等,在特定情境里,這些觸摸動作會傳達內心的不安,矛盾等情緒,應盡力避免。
互相觸摸常見的是握手,我們會重視握手的基本禮儀,但是作為一種身體語言,握手能表達非常豐富的信息和情緒,有時能表達優勢地位和支配權。比如,雙方手掌上下位置表達的信息完全不同。握手時將對方手掌翻轉,使你的手心朝上,手掌始終位于你的掌之上,傳遞給對方強烈的信號:“這個人有強烈的控制欲,并想將我納入他的控制范圍。最好提防他。”這種握手屬于支配式握手,會使人戒備和不信任,對人際溝通,有消極作用;如果握手時對方將手掌翻轉過來,手心向上,他的大腦會捕捉到令人舒適的信號,這是一種表示謙恭順從的動作,稱作“謙恭式握手”。這種握手讓對方有優越感,覺得你愿意屈從于他;當有求于人或準備向對方道歉時,這樣的握手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多數情況應采取平等式握手,即雙方手掌均保持垂直于地面的姿勢,以使雙方產生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感覺。握手是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重要的一環,可根據時間地點場合人物,使用恰當方式,給對方真誠良好的印象。
手勢語是十分豐富復雜的身體語言。如果表達誠意,建立信任,“展開雙手”表示坦誠的開放式手勢是首選動作。人們在袒露心扉或想說真話時,會無意間露出手掌,表示自己的清白,展示自身的誠意,完全是下意識動作。遠古時代,部落之間表示友好時,雙手張開高舉,讓對方看到手掌。經過漫長的演變,變成今天的這種手勢。這樣的動作會告訴你,他沒有撒謊。演講或面對面交流時,別人看不到你的手,或將雙手置于口袋中,會給人留下拘謹封閉的印象。尤其是將手插在口袋中,是一個消極動作,會引起別人消極反應。在社交場合,重大隆重場合不要將手放進口袋里。雙手離開別人的視線,就失去表現力,會讓他人的信任感降低。
“尖塔式手勢”:即雙手十指相對或相交,近似塔尖的形狀,大概是最具自信力動作。一般是大腦產生拔尖思想時,手做出的下意識動作,與自信高傲、“我比人強”的思維活動有關,多數自信的男人喜歡這一手勢。尖塔形手勢常出現在上下級交談中,代表的是信心或自信。假如想說服對方,避免使用尖塔形手勢,如想使自己顯得胸有成竹,自信十足,不妨使用尖塔形手勢。
“雙臂交叉”經常使用,隨處可見,表示的意義具有全球普遍性。但具體環境里,具有防衛、拒絕、抗議的意義,是消極非開放象征。交叉的體勢,無論雙手交叉,雙腿交叉,還是雙臂交叉,都構成一種“十”字狀或“X”狀,顯示出一種矛盾,多種情況交互影響、緊張等心理因素,有消極、抵制、防御意思,一些特定場合應避免雙臂交叉的動作。當談話對象使用了這種身體語言,應考慮是否轉換話題或想辦法讓他放開手臂。放開了手臂,彼此的交流可能會少些障礙,多些共同點。嘗試用以下幾種方法轉化談話對象負能量的身體語言:讓他看你手邊的某一樣東西,比如,手機上的圖片,衣服品牌等:遞給他某種東西,例如現場容易拿到的任何東西、飲品等:接近他并誠懇告訴他:非常希望聽到他的意見,給他一個說話機會。他一旦說話表達自己的見解,自然會放開雙臂。
腿部的動作也會流露出很多信息。英國的心理學家莫里斯:“人體中越是遠離大腦的部位,所流露的信息往往可信度越高”②,腳語”的表達更接近于人們的下意識,最誠實的部位。腿部的交叉,尤其是“美國式架腿”亦俗稱的二郎腿,像一個“4”字型,由雙腿封閉起來,構成一個三角形,身體上的這種三角形同樣有警告的含義。這種姿勢,可以擴大身體空間范圍,加強對自身的保護。如上所述,交叉的體勢,都有防御意味,是封閉非開放動作,我們和談話對象有情感互動意愿時,應避免使用這類動作對交流有消極影響的。因此,要想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避免使用身體交叉動作,對方通過這類動作傳達出的信息應及時接受,想辦法轉化或化解。
服飾語指的是人們的穿著打扮,包括服裝,鞋帽,飾品甚至交通工具,服飾因附著于人體而顯示其意義。衣著時時刻刻都在傳遞信息。一般來說,“不同的穿著打扮體現人們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周圍世界的不同態度。”③在香港立法會一次例行會議上,前特首董建華先生拒絕回答新當選的一位立法委員的問題,也不與他討論問題,因為他看到這位委員一身T恤、牛仔褲之類的休閑打扮有悖于討論嚴肅和重大問題的氣氛和行為準則。著裝不完全是個人審美喜好,它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尤其在重大,嚴肅、正式場合,著裝不當,會讓人懷疑你的態度、能力等。
在工作及公務范疇里,衣著得體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首先要做到“整潔、美觀、得體”;其次要“合己、合時、合俗”。合己即要合乎自己的年齡,身材,身份,即要與自身形象相和諧,與社會角色相協調;合時,即與時間,地點,出入場合協調,也不能過于超前或落伍;合俗:遵守著裝上約定俗成的規矩以及各地各國的風俗習慣,同時色彩相和諧,搭配相和諧。男士公務場合著裝注意“三個三”,首先是三色原則:全身服飾顏色不超過三個色系;其次是三一定律,鞋、皮帶、公文包三色一致;再次是三大禁忌:忌穿西裝不拆商標;忌穿西裝配絲襪(一般選擇色調與西裝相近的棉襪,不穿白襪);忌領帶打法出錯。女士公務場合著裝注意問題,“五不”:不穿皮裙,尤其是黑皮裙;正式場合不光腿;不穿戳破的襪子;鞋襪不配套;不能三截腿。“六忌”:忌過于雜亂;忌過于鮮艷;忌過于暴露;忌過于透視;忌過于短小;忌過于緊身。職業女性要學會遵守“流行中的保守、保守中的流行”的原則。穿著細事切莫等閑看,服飾不是一塊沒有生命的遮羞布,而是一種社會工具,它向社會中其他成員傳達出這樣的信息:我是什么個性的人?我是不是有能力?我是不是重視工作?我是否合群?
以上所涉及的身體語言,幾乎是日常人際交往時使用的非語言表達。正向能量身體語言的應用,對于改變習慣,提升個人形象、展現個人修養,關注交往對象的思想情緒、最終達到預期的目標結果是十分重要的。
引文注釋
①李杰群主,編.非語言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51.
②亞倫·皮斯,芭芭拉·皮斯.王甜甜,黃佼,譯.身體語言密碼[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7:166.
③(法)巴特,著.敖軍,譯.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作者單位:遼寧省直屬機關黨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