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主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受教育者,更是實踐者,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和實踐是教師無法代替的。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導者與組織者。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掘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我覺得教師要大膽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個人都積極地、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一、留給學生讀書的空間
語言文字是我們了解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和渡口,語文課就是要讀書,不讀書就無法感悟語言文字,無法理解課文內容,習得讀書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小學階段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練地默讀課文,背誦指定課文。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充分的讀書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通過讀書,才會發現問題,知道哪些問題已弄懂,哪些問題沒弄懂,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大多數很重視講,重視講中的一些細節,而往往忽略了“讀”的重要性,其實就小學低年級而言,以讀代講是很有效果的,重視讀,讀中有講,講中有讀,以讀代講,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愛讀、會讀、會講,讀的次數多了,其中內容自然就明白了。就是強調要讓學生多讀書。特別是有些課文,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教學效果很好。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就采用了這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教師的范讀等,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猶如親臨其境,文中的“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畫畫躍然出現在眼前,展現出一幅瀑布從高處直瀉而下的壯觀而又美麗的圖畫。
二、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庇纱丝梢姡瑢W生是多么需要老師給他們創設這樣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地質疑,發現問題,大膽發問。
如教學《凡卡》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系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后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學生經過思考后紛紛提出了疑問: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薄爱斃习蹇吹酱罄涮旆部ú淮┬瑫r,為什么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么黑暗。
三、留給學生釋疑的空間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教學中,必須教學生有疑,對學生質疑的問題,教師應當提倡、鼓勵,并引導他們自己釋疑,使學生的參與向深層推進。如同桌的討論,四人小組的學生,大組討論,全班交流,等等,這些形式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討論、爭辯,發表看法,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問題,同時可以增加課堂的信息量,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
四、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毕胂罅W生智力的發展及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一篇文章中可想象之點很多,教學時,教師要因文章而異,緊扣課文讀寫訓練點,憑借課文中某—重點,關鍵處作為想象的生長點,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他們想象的能力,如有些課文在段未或課文結尾處,余意未盡,給學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有些在文中的字里行間中就蘊藏著讓學生想象的空間,抓住關鍵詞句,啟發學生的想象,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讓學生想象被火燒是何等痛苦,非一般常人所能忍受的,但邱少云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始終嚴守紀律,直到光榮犧牲。再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被火燒時的感受,與邱少云的行動進行對比。這樣邱少云那種嚴守紀律、不怕犧牲的英雄形象在腦海中油然而生;并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還有些文中的插圖就是激發學生想象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獲得有關表象和情節的依據,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補充豐富畫面的形象和情節,使畫面活起來。
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一盞引路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決定了其應該作為教學的主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求知,主動地學習,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從而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