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軍
摘 要: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編排了概率與統計方面的教學內容,其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描述與分析,以及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幫助學生作出合理的決策。統計與概率知識的呈現,順應了小學生的認知與發展規律,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數據分析觀念,培養了學生用隨機觀點認識世界。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某些困惑。本文從審視教材與找準策略兩個反面闡述如何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 概率與統計 小學數學教材 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學習統計與概率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用隨機觀點理解現實世界,初步掌握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統計的觀念,通過統計與概率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人、自然和社會;在面對大量數據和不確定情境中制定合理的決策,形成數學分析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審視教材,找出“概率與統計”教學中的困惑
1.教學目標難把握,教師備課難度大。統計與概率領域是數學新課程中增加篇幅較大的一個內容,教師幾乎沒有教這個內容的經驗,加上一些教師自身就缺乏統計與概率的專業知識,教材培訓力度不夠,致使在理解、把握教材上花費很多時間,備課有難度也就在所難免。另外,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難。比如在統計教學中,重點在于培養從統計圖表中獲取相關信息,還是要求學生自己能夠制作相關的圖表?在統計教學中,教師難以把握“眾數”、“中位數”等這些新增內容的層次性。
2.知識抽象難呈現,課堂活動難組織。統計教學中課堂活動一般是收集小組學生的相關數據、“正”字統計法、填統計表、繪制各種統計圖等活動。可是這些活動占用時間太多,組織太多的活動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這些活動難以控制,因此教學概率比統計難度更大。我認為在“統計與概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活動非常困難,一旦進行課堂活動,幾乎需要對每個學生進行指導,時間不允許。所以在教材中有活動的環節,就簡單地找學生示范一下就結束。
3.實際生活難喚醒,需要教師重新加工。教材中內容大多與城市生活聯系密切,這樣教師必須花工夫對這些內容進行改造和加工。同時,正由于統計與概率的設計與生活密切聯系,在得到教師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感到一節統計與概率課下來,學生好像沒有學到知識。因此,內容的素材選取上對于農村的實際情況考慮不夠,使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統計與概率的相關內容時需要更多的加工,達到聯系農村實際使學生更容易學習的目的。
二、找準策略,優化“概率與統計”內容的教學
1.認真審視教材,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師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中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師在“統計與概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教材內容的選取及編寫者的理念和意圖關系十分密切。根據筆者的研究,建議修訂教材時注意以下幾點:(1)使教材中“統計與概率”內容的難度降低,這樣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輕松。(2)應該使教材中內容的層次性、梯度更加清晰化,使教師能夠更容易地把握目標和要求。(3)對于“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活動應加強可操作性,使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更易控制。(4)“統計與概率”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在教材中素材的選取上,應更多地考慮到適合農村生活的素材,使廣大農村教師教和學生學都相對容易。(5)教材中應該更多地把統計與概率相關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在低學段可以不再單獨地列出概率知識,而是把概率教學融入到統計教學中。(6)概率方法也可以更多,概率游戲并不僅僅是拋硬幣、摸彩球和轉轉盤這些,可以多樣化,如摸不同顏色的豆子、擲三色球等。(7)教材相應的輔導資料的編排應使廣大一線教師參與其中,使教輔與教材配套。
2.反思教學設計,把握課堂教學的度。課堂教學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將最基礎的數學知識講深、講透上,讓學生形成合理的、扎實的、基礎的、系統的數學知識。教學實踐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讓學生分析兩組數據,討論分別選擇什么樣的統計圖比較合適。通過交流,學生得出條形統計圖的選擇是針對不同事物,表示數量多少;而折線統計圖的選擇是針對同一事物,表示增減變化,把如何選擇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講得既深、透,又恰到好處。反思我們的教學設計,沒有把握好這節課的度。雖然對《1格代表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結構進行了深入挖掘,教學設計時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縱向的1格代表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還滲透了橫向的1格代表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他格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本以為這是自己的亮點,現在想來,這樣設計使內容過于繁瑣,不利于學生對1格代表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把握。教學時應把最基本數學知識向學生講清楚,過多補充不僅使教學內容繁瑣,而且增加了學生記憶的負擔,脫離實際的拔高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
3.喚醒生活經驗,讓學生親歷活動過程。“統計與概率”的教學要激活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為學習數學提供經驗基礎。如:在教學“游戲的公平性”時,就這樣喚醒學生已有的常識和經驗的:你們玩過飛行棋嗎?一般用什么方法決定誰先走的呢?學生有回答用“剪刀、石頭、布”的,有用擲硬幣的,有猜手心手背的等。這種可以決定誰先誰后的經驗在兒童中是經常用到的游戲規則,就是這節課“公平性”生活原型。這樣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經歷了自發加工經驗的過程。
總之,蘇教版教材把統計與概率作為小學數學課程中一個領域獨立列出,既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過程中,我們不能過于積極樂觀而忽視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而應該深刻反思這些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參考文獻:
[1]王大麗.淺談概率與統計教學情境的創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4(30).
[2]林黎珍.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數學探究需求[J].才智,2013(24).
[3]劉平.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概率與統計教學設想[J].小學教學參考,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