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嵐
為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更好地把握鄉村旅游發展的機遇,本文以古勞水鄉為例來探尋鄉村旅游開發的新路徑——文化整合,實現鄉村旅游更好更快發展。
古勞水鄉是目前珠江三角洲生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水鄉,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良好的生態環境、獨具特色的鄉村村落。其水鄉圍墩在歷史上因地制宜形成獨特的生產模式,即塘基種桑,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為“優秀的人工種養循環系統”。當前,鶴山市政府把古勞水鄉的旅游開發列為重點旅游建設項目,并邀請了眾多單位對古勞水鄉的開發進行規劃論證,為古勞水鄉的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一、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概述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旅游業態,是以“三農”資源為主要載體,以鄉村文化、自然景觀、清新空氣、綠色菜肴、農業生產為主要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通過滿足旅游者回歸自然、休閑健康和體驗農村發展成果等需求的旅游方式,具有資源潛力大、市場覆蓋面廣、關聯產業鏈長、受益群體多、消費需求旺、綜合帶動性強等特點。
鄉村旅游所涉及的文化是以中國農耕文化為主旋律、存在著明顯地域差異、帶有樸實鄉土氣息的村野文化,包含有豐富的歷史、經濟、科學、民俗、文學等文化內涵。鄉村旅游文化特性包含著深厚淳樸的傳統文化和寧靜自然的田園生態文化。
二、古勞水鄉鄉村旅游發展條件與分析
(一)社會歷史環境
古勞鎮位于鶴山市北部的西江河畔,毗鄰鶴山城區,與佛山市南海區隔江相望,水陸交通便利。轄下有13個村(居)委會,戶籍人口2.9萬人,外來人口2萬多人。旅外華僑、港澳臺同胞3.5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而古勞水鄉所指圍墩一帶的雙橋、上升、新星、坡山等地。
據文物史料記載,古勞西江邊一帶,早在1500多年前的晉代(公元435年)已有古勞人類活動的足跡。古勞原稱叫“曹村”,其面臨西江,背倚茶山,水上交通方便,是一塊較好的風水寶地。在宋嘉定年間,曾任諫議大夫的勞威(公元1272年)從南雄珠璣巷攜家南遷于此而聚居繁衍。自然地理的優越,使得居此地的“古”“勞”兩姓人丁興旺,后改稱此地為“古勞”。 明洪武二十七到二十九年(公元1394-1396年),為治水泛,古勞木便坊人馮觀興(字八秀),坡山人梁民盛等赴京呈告,獲得朝庭批準,工部派劉永旋(新會人)主持古勞圍的興建。歷經三年,分別筑成古勞大水圍和小水圍(又稱坡山鐵圍),大、小圍聯成古勞圍。
(二)古勞水鄉村文化景觀
古勞水鄉因為西江沖積而成,所以土地比較肥沃,在歷史上是著名的桑蠶基地,鶴山乾隆道光縣志皆載圍墩“無地不桑,無人不蠶”,圍墩婦女以蠶為業,道光縣志說“計一婦女之力,歲可得絲四十余斤,桑葉一月一摘,摘已復生,計地一畝,月可得葉五百斤,蠶食之得絲四斤,家有十畝之地,以桑以蠶,亦可充八口之食矣”。桑蠶業的發達帶動如絲綢、運輸、印染等行業的發展。圍墩在歷史上因地制宜形成獨特的生產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為“優秀的人工種養循環系統”,即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屎落塘喂魚肥塘,塘泥又上地肥桑,周而復始,在不斷的循環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但隨著歷史變遷,進入21世紀,蠶桑和糖蔗生產退出了圍墩,境內不再見到桑林和蠶房了,只剩下小量果蔗。
目前,古勞遍布的是以養殖業為主體的魚塘,也成為古勞水鄉主要的鄉村景觀。除了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古勞還有眾多的名人、民俗風情,其文化底蘊深厚,人文風情濃郁。如有中國第一代影后胡蝶,詠春拳一代宗師梁贊、香港“李氏家族”以及民族英雄陳開、粵劇名伶呂玉郎等歷史名人,有氣勢磅礴的三夾龍舟競渡,有技藝精湛、享譽五邑的新村和羅江醒獅,有享譽海內外的古勞詠春拳等。
(三)古勞水鄉旅游發展現狀及思考
2014年,鶴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發展,成立了鶴山市古勞水鄉旅游項目領導小組,全面推進古勞水鄉文化旅游項目建設。2015年1月,評審通過了“鶴山市詠春文化暨古勞水鄉旅游項目規劃”。 根據旅游規劃,古勞水鄉旅游區將分為六大功能區:入口服務區、水鄉生態農業區、水鄉人文區、水鄉度假區、水鄉游樂區、梁贊文化區。到2015年9月,鶴山市政府投入4000多萬元,大力開發旅游項目,提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了古勞東便村梁贊文化公園、水鄉風情民俗館、游船碼頭、游客中心等項目。9月25日,舉辦了首屆梁贊詠春文化節暨古勞水鄉旅游嘉年華活動,盛況空前,取得了巨大成功。
從古勞水鄉目前旅游項目開發情況來看,主要建成了梁贊文化公園、水鄉風情民俗館、游船碼頭等。
雖然這幾大項目的開發建設是基于當地的文化背景,但存在幾方面的問題:
1、無論是梁贊文化公園或是水鄉風情民俗館,均是靜態性的游覽觀光項目,如何把詠春拳藝或水鄉的生活場景以活化的形式展現給廣大的游客,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2、鄉村旅游發展離不開當地村民的支持,如何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讓廣大村民積極投入到鄉村旅游開放建設中,并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建設者和受益者,才能使得當地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還需要加以引導和規范;
3、是目前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續發展是古勞水鄉鄉村旅游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三、古勞水鄉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重點在旅游產品的文化性、農游合一性、旅游資源的鄉土性、旅游活動的參與性等幾大方面。因此,古勞水鄉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建議如下:
(一)突出嶺南水鄉意象,保持獨特的鄉土氣息
水鄉意象是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其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古勞水鄉魚塘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花木、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于石橋、古榕之間,“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色是古勞水鄉的真實寫照。因此,古勞水鄉的鄉村旅游開發,要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現形式,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鄉村旅游產品,使自然、樸實、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天趣、閑趣、野趣融和一體的鄉村旅游產品更具有獨特的魅力,使之成為古勞水鄉的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同時,一方面必須有意識營造一種“可印象性的嶺南水鄉”整體氛圍,另一方面又必須通過宣傳把它推向市場,形成鮮明的鄉村意象。
(二)挖掘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
古勞水鄉文化內涵豐富,有著反映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有著反映數百年的傳統文化、宗教理念、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典雅的鄉村建筑;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將這種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才能增強鄉村旅游產品吸引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三)政府主導、健全相應管理體制、實施規范化管理
當地政府要把鄉村旅游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明確責任,要在古勞水鄉還沒有大規模開發旅游之時,先制定出鄉村旅游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鄉村旅游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對鄉村旅游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要保護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鄉村旅游資源,要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避免對生態環境和景觀開發性的破壞。同時,要積極引導各村制定鄉規民約,保障廣大游客的利益、當地經營戶的利益。
(四)堅持利益兼顧,共同發展
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經營中。存在著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應根據不同情況做好價值引導工作。但必須看到農民始終是最講實際的社會階層,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要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發展鄉村旅游的最終目的為了提升原住村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村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就業機會、經濟收入、文化素養等,都應該成為鄉村旅游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
(五)改善旅游大環境,樹立良好旅游形象
要繼續改善基礎設施,如鄉村旅游地的公共設施建設(如道路、停車位、旅游廁所、電話亭等),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如交通標志和景點指示標志等),保持沿線景觀和村落的整潔(如主干道沿線的秩序和衛生等);還要注重服務質量,加大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禮儀和技能等方面強化培訓,培養一批鄉村旅游講解員;確保食品安全,要在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和從業人員的健康等方面強化培訓和監管;加大旅游產品宣傳,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作者單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旅游縱覽·行業版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