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洋 朱方長
?
儒家誠信觀及其現代價值探析
——以《論語》為基礎
熊文洋朱方長
摘要:誠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以《論語》為基礎,簡要闡述了儒家誠信觀的基本內涵,從個人修養與交友、為人處世和治國理政三個方面分析了儒家誠信觀的維度,在此基礎上,從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初步探討了儒家誠信觀的現代價值: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有利于人際關系的調諧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廉潔政治的建立和國家軟實力的增強。
關鍵詞:誠信;儒家;現代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誠信之所以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基于它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還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和優良傳統。“民無信不立”,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誠信是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范疇之一。在儒家看來,誠實守信是個人修養的根本,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是治國理政的前提條件。因此,探討儒家誠信觀及其現代價值,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信觀的培育與踐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信由“誠”和“信”兩個范疇組成。《說文解字》中認為:“誠,信也,信,誠也。”由此可見,“誠”與“信”互訓,誠即信,信即誠。二者后來逐漸融合,形成了雙音詞“誠信”。
“誠”,是指真誠不欺、真心實意。《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實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規律法則。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大學》認為,“誠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決條件之一,即“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②。《論語》中有子曾經指出:“信近于義,言可復也。”③也就是說,與人約信,盡量合乎道義,說話才能實踐。“信”字由“人”和“言”兩部分構成,即“人言為信”,其含義乃是真誠不欺。
“儒家將誠信視為‘進德修業之本’‘立人立政之本’。孔子對誠信這一基本的道德規范做了多方面的闡述,就《論語》而言,僅提到“信”字就達38處之多,包含的內容也相當豐富。”②本文以儒家經典著作《論語》為基礎,對儒家誠信觀進行了初探。
1.從個人修養維度,《論語》提出了誠信的重要性
子曰:“主忠信。”④孔子認為,忠信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之一,強調忠信在自我修養上的地位,個人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忠誠、守信。孔子還進一步強調,“言必信,行必果”⑤,他認為說話一定要守信,行動一定有結果。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⑥孔子認為,與朋友交往,答應的事就要守信用。他認為,言而無信之人,是不值得結交的。隨著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誠信已內化為人們的道德原則之一,同時也是人們交友方面的重要標準。
2.從為人處世維度,《論語》提出了誠信的原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⑦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說話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與人交往。他還說,“不逆作,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其賢乎?”⑧孔子認為,對他人保持信任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不輕易懷疑別人,這是做好賢人的前提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慣于說謊之人總是誠懇地說自己從不說謊。這種虛偽之人被孔子痛斥:“巧言令色,鮮矣仁!”⑨可見,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3.從治國理政維度,《論語》中提出了誠信的作用
子曰:“信則人任焉”⑩。在孔子看來,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為政者更要講求誠信,這樣才能得到民眾的信任與擁戴。孔子還強調,“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即執政者愛好誠信,百姓就沒有敢不守信的。此外,孔子還進一步強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上級如果走正道,那么下屬自然而然就容易走上正道。因此,執政者需以身作則,恪守誠信,才能建立起與民眾之間的良好信任關系,從而更好地治國理政,使國家長治久安。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儒家誠信觀的意義并未因時移俗易而喪失,其現實價值反而越來越得到凸顯。“民無信不立”?,時至今日仍然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之一。將“誠信”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表明了誠信的重要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儒家誠信觀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信觀的培育和踐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1.對個人而言,誠信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
《論語》從個人修養等維度提出了誠信的重要性,這對于我們個人修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對矛盾:一方面,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個人發展都離不開誠信,社會倡導誠信,個人也標榜誠信;另一方面,不講誠信的現象卻普遍存在著,有人為了私利置黨紀國法于不顧,更談不上誠信?。人們喪失了真我而淹沒在漫無邊際的物欲的海洋之中。這一問題如何解決?最終還得靠誠信。盡管誠信并非萬能,但儒家認為誠乃人道、天道,對于人格的完善有著直接作用。誠信是做人應恪守的道德準則,也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前提。當今社會,只有以誠信為本,我們才能在繁蕪叢雜的社會關系、斑駁陸離的現實生活中,找到真實的自我,實現人格的完善,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2.對社會而言,誠信有利于人際關系的調諧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論語》從為人處世方面提出了誠信原則,在現代社會中講信修睦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在人類社會中,人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要素,人們只有遵循一定的準則,社會才能正常運轉。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也是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原則。在人際關系中必須堅持誠信,一方面是現實生活的客觀需要: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誠信,那么社會秩序將變得混亂,整個社會將會陷入互相猜忌、爾虞我詐、難以生存的境地;另一方面也是人的本質的客觀需要:沒有誠信這一人際交往的精神紐帶,社會關系將趨于萎縮,人類將面臨退化?。唯有以誠相待,才能歷久彌新。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并遵從誠信原則,以誠待人,調諧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
3.對國家而言,誠信有利于廉潔政治的建立和國家軟實力的增強
《論語》從治國理政方面指出了誠信的重要作用。對國家而言,誠信關乎國家的前途與命運。誠信是立國之本,是為政之基。“民無信不立”,國家是否安定,關鍵在于執政者能否取得民眾的信任。黨要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就要不斷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一些不太和諧的因素,諸如極少數黨員干部以權謀私、貪污腐化等現象,這些都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影響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而這一系列丑惡現象的根源均在于這些黨員干部未能堅守誠信原則。因此,應當進一步提高領導干部的誠信素養,努力實現政治廉潔。通常而言,只要治國理政者講誠信,便能為人民群眾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在整體上帶動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因此,黨和政府需堅持誠信原則,率先垂范,努力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不斷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大力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為構建陽光型、服務型政府打下堅實基礎,這不僅有助于建設廉潔政治,而且有助于增強國家軟實力。
引文注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②唐賢秋,張登巧.《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齊魯學刊,2003(2):46.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論語[M].上海:三聯書店,2009:14;10;285;9;43;316;4;370;273;261;255.
?龍鈺,馮顏利.儒家誠信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14(6):73-77.
?王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信解讀[J].學理論,2015(25):14-15.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63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