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娜
摘 要: 語言表達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是新課標的總目標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說,有條理地說,有發現地說,必須培養學生自信,貼近學生生活,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說起來。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 能力培養
深入課堂聽課,會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學生不善語言表達。原因是教師習慣于講授式的教學方法,缺少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長期不愿表達、不敢表達、不會表達導致表達的機會越來越少,學生的表達能力逐漸鈍化。對于小學生來說,抽象思維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是新課標的總目標之一。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說起來”尤為重要,勢在必行。
一、培養自信,“讓學生說起來”
成功使人自信,自信使人成功。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表達能力的基石之一。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不少學生跟小朋友、家人聊天談笑自如,但在課堂上或公共場所說話卻語無倫次,顛三倒四,臉紅耳赤。歸根結底是膽量不夠,信心不足。自信是一種美妙的處事態度,對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至關重要。學生有了自信才能充滿睿智,走向成功,有了成功,學生才能感受成功的體驗,心中升騰起無盡的希望,更加自信。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當時的小強根據老師的要求背誦了一篇課文。老師讓小強上臺背,他相信自己能背得很好。背著背著,老師輕聲說了一聲“不”,小強當時沒有在意,繼續背,過了一會兒,又聽到老師說“不”。這個時候,他心里有些慌張,開始背得不流利,因為老師的陸續打斷,最后勉勉強強、磕磕巴巴地把全文背完后,垂頭喪氣地走下講臺。另一位同學上臺背誦,老師如法炮制,但是,那位學生依舊大聲地流利地背誦完。當時,小強不滿意老師的做法,說,我原本可以和他背得一樣好,老師為什么要說“不”呢?老師說,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人會否定你,你能夠做的,就是在失敗的時候,在對自己不利的時候,用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告訴自己:我能行。在生活中,工作中,亦如是。我們常常聽到否定的聲音,在這些聲音的沖擊中,你的自信沒有了,熱情澆滅了,不再堅持了,就意味著成功沒有了。我們應該從中得到啟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評價的激勵機制,讓學生實現從“我試試”到“我能行”的轉變,一點一點積累自信。因此,一開學,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讓他們按學號逐個上臺介紹自己,哪怕只介紹自己的姓名,只要聲音響亮,讓大家聽得清,就給予鼓勵的掌聲。一回生二回熟,以后就能表達自如了。對于特別膽小的,在課堂上多請他們回答簡單的問題,及時給予肯定,增強他們表達的自信心。
二、貼近生活,“讓學生說起來”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生活,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語文教師要積極開掘孩子身邊,如家鄉、社區的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有機整合,合理利用,讓那些學生耳濡目染的活生生的內容充實課堂,培養孩子們的語言生命意識、喚醒語言生命自覺性,讓語文課堂教學富于活力、充滿生機。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素材。
1.聯系學校生活。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在校園里,每天都會發生許多有趣又好玩的事情。教師可以把這些故事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例如:學校師生之間的交往,班干部競選、演講,觀看演出、體育活動,學生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同學們參加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都可以納入課堂,讓學生去說、去講。
2.聯系社會生活。《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如:央視的公益廣告《中國夢》、《回家》、《關愛老人》、《筷子》、《小女孩》、《再一次為平凡人喝彩》等,個個內容豐富,感人至深。教師精心設計,都可以成為課堂上學生評說的話題。
3.聯系家庭生活。家庭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可以讓他說一說服裝的樣式和特點;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可以讓他說一說水果的種類和價格;有的家長是辦工廠的,可以讓他說一說產品的生產流程,等等。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和贊許。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起來”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要學會競爭與合作,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說話。小學階段正是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想說、樂說的情境,營造良好的“說”的氛圍,把整堂課看做是一個創設語言情境的過程,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會說。可通過看看說說、聽聽說說、做做說說、演演說說等不同形式,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說中思,說中學,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說起來。
1.看看說說。教師可利用具體的實物創設實物情境,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實物帶進課堂進行展示,讓學生看實物說話。如:把“蘋果、梨、葡萄”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仔細觀察各種水果的形態、色澤,品嘗各種水果的味道,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趣味盎然,發言欲極強,既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增加了生活經驗的積累。
2.聽聽說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聽廣播、聽電話、聽談話、聽閱讀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話。例如,在講授語文第七冊課文《九寨溝》時,教師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九寨溝如畫的風景,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配樂朗讀,想象語言文字中的畫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語言積累變得豐富具有個性。他們易于打開思維,不拘形式地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說說:來到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峰頂為什么會“銀光閃閃”?等等。這期間可以有朗讀,有欣賞,也有評價,學生潛情入境,繪聲繪色,滿懷激情的回答,讓學生心中一次又一次激起感情的波濤,感受語言獨有的魅力。
3.做做說說。讓學生動手操作,根據操作過程和結果說話。如話題《學做家常菜》,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回家學做一道自己喜歡的菜肴,把學習過程及制作過程和結果形成文字說給大家,由于話題貼近生活,而且學生實際操作過,因此學生想說、愛說、有話可說。
4.演演說說。語文教材中,童話、寓言、故事都是有人物或擬人化的角色活動,都有對話。課堂上,將教材演變成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分小組進行對話訓練。演的學生有熱情,聽的學生有情趣。還可以讓學生擔任生活中的實際角色,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對話。如列車員與乘客、老師與學生等,要求學生在適當的場合說出最適當的話。
總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只有培養學生自信,貼近學生生活,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說起來,才能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扎根于重視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這塊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