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
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社會發展聯動共生機制探究
趙輝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8)
摘要:目前,我國開始由生存型社會走向發展型社會,但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遇到了嚴峻挑戰,各地區在產業結構及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及人才結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育程度等方面發展差距顯著。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系列中一種相對獨立的教育類型,因其獨有的特征和功能,在推動社會轉型、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區域社會;發展;機制
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
(一)理論基礎
20世紀后期,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出現了著名的“拉美現象”“亞洲現象”“非洲現象”。拉美現象表現為社會嚴重兩極分化;亞洲現象表現為東方的專制主義和高速發展的經濟現代化之間的矛盾;非洲現象表現為社會斷裂性發展,形成現代都市社會和部落社會的嚴重沖突。在此背景下,人們開始反思、批判西方的現代化理論,興起了研究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理論思潮。
發展理論批判了西方現代化理論強調的發展方式的惟一性,認為發展中國家不應該重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進入現代社會。事實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普遍遇到了多樣性的問題,重復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一個是成功的,成功進入現代化的國家卻都是實行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如東亞的新加坡、韓國以及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都是與東亞文化背景緊密結合的。發展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觀,主張從模仿西方發達國家轉向尋找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從單純追求經濟發展到以人的發展為目標,從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到追求全面、協調的發展,從追求當前功利的發展到追求可持續發展,擺脫西方現代性的價值尺度,選擇一條尊重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符合各自社會發展實際的發展方式和道路。
(二)現實依據
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2010年GDP 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 年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我國開始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經濟增長由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變。但是,與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遇到了嚴峻挑戰:社會風險不斷累積,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不斷顯現,如區域發展失衡問題、綜合治理問題、公共安全問題、社會流動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社會誠信問題,等等。尤其是各地區發展差距顯著,在產業結構及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及人才結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育程度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區域差異特點。經濟社會轉型出現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兩個社會轉型并存的局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路徑各不相同。
我國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在低技術附加的制造業方面獲得了全球領先的地位,有“世界工廠”之稱。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重點應該是全面實現由數量向質量、由速度向效益、由低技術含量向高技術含量、由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由高資源消耗向低資源消耗轉變,使經濟發展質量達到更高的層次。西部地區因為還處在建設與發展并存的階段,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應該數量和質量并重、速度與效益統一、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結合,逐步實現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雖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發展階段不同,面對的目標任務也不同,但是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相同的問題: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生態環境惡化、社會兩極分化加劇等問題,這些問題表面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實質上是人才匱乏的后果。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發布的 《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指出:技術技能人才的供求狀況顯示,各技術等級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于1,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2.26、2.23和2.02。又如,2011年深圳技術技能人才狀況調查顯示:技術技能人才總量缺口83萬人,高技術技能人才缺口30萬人;55%的企業普遍存在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尤其是高技術技能人才緊缺。同樣,重慶江津地區,據預測,到2015 年全區工業產值將達到 2000 億元至 2500 億元規模,大約聚集30萬名產業工人,其中一般技術工人約為11萬人,高級技工約為4萬人。但是,在2009年江津地區僅有高級技工3000多人,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十分嚴重。
《歐洲七國第三級教育》提出:“傳統的高等教育制度,既不能滿足各方面差別不斷增加的學生們的需要,也不能適應這些國家技術上較發達以及民主的歐洲社會中技術和資格極大多樣化對教育的需求。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將傳統的高等教育改變成范圍較廣,具有多樣化培養目標和水平的第三級教育體系。”世界各國都先后創辦了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構建系統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如德國“雙元制”(校企結合)、美國社區學院(開放式辦學)、澳大利亞TAFE體系(終身化職業教育)、新加坡ITE(職業技能證書制度)以及日本“多層次辦學體制”等。職業教育不但為各國社會特定行業提供了受過良好訓練的技術技能人才,而且還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學習、適應新技術發展能力的工人,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情況復雜、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不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從而推動各地區走一條從簡約的經濟發展到綜合的社會發展,從追求功利性的發展到可持續發展,從被動依附性的發展到主動內源性的發展道路,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
二、現代職業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關性分析
從系統論的視角看,現代系統科學認為“系統是由多個部分、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起來、不斷演化發展的整體,它在與其他事物和環境的相互聯系中體現自己的屬性、功能和價值。”職業教育和社會諸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生態關系,生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生態系統。在系統中,職業教育與周邊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科學等要素以不同的路徑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輸送。社會資源以資金、設施、場地、師資、政策等方式輸入職業教育機體,高校通過其生態功能對資源進行轉化,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綜合效益。從根本上看,教育生態系統就是由教育本體(體系)與其周圍的多種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歷史環境、心理環境等)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生態系統。在“環境—體系”的關系中,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的關系占主導地位,二者具有時空共軛特征,形成了合作共生的關系,即產業經濟的結構和水平等為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標準等提供依據,職業教育則要滿足產業經濟對各種規格的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人力資源的需求。因此,職業教育與現代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應然選擇,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人力資本論視角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高技術和人才的競爭成為焦點。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升國家競爭力。比如,德國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一直把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澳大利亞認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與勞動力技能和生產能力緊密相關,國家要在未來的經濟發展、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重視人力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源開發。我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重點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重視培養領軍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提高工程技術人才職業化、國際化水平”。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社會的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傳統的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結構與現代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勞動供給結構難以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技工荒”現象屢屢出現。另一方面,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失衡,結構性失業突出,大學生失業問題嚴重。人才類型結構決定著教育類型結構及其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也就是說,現代經濟社會的多元化人才需求結構決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在國民教育系列中建立相對獨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滿足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事實證明,人力資本是當代經濟科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當代經濟科技又有力地促進了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的開發。
從職業教育論視角看,《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見,現代職業教育是以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需求為目的,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和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從宏觀上看,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民生就業休戚相關,互動共生。社會性因素成為“體系空間”發展的根本動因,科技經濟發展、政府宏觀決策、行業企業參與、職教文化氛圍等共同為職業教育創造了必要的外部環境。在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背景下,“體系空間”建設發展進入新的層次和階段,通過開發人力資本,輸出合格人才,保持經濟社會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和暢通的社會階層流動渠道,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公正。所以,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生態系統是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轉型,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
三、現代職業教育區域化發展路徑選擇
(一)建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
2011年,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在明確內涵的基礎上,發揮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作用,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高等職業學校的引領作用,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途徑,重點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制度,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能力”。顯而易見,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類型,在國民教育系列中與普通教育一樣,有其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是零亂的、不完整、不完善的。在縱向上“斷頭”、相互之間“斷裂”,在橫向上與普通教育“斷絕”、與經濟社會“斷交”,這不僅嚴重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和體系的構建,而且影響了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單純、狹隘的理解職業教育,更沒有認識到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合作共生關系,導致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主體缺位、實施主體錯位。因此,區域現代職業教育建設必須確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的內涵和現代性特征。同時,符合民族傳統習慣,遵循民族性與世界性、現代性與傳統性、時代性與歷史性、數量與質量協調發展的普遍規律,走一條與世界職業教育“和而不同”的特色化發展道路,培養區域急需、實用、能干、具有就業優勢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形成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良性循環的系統。
(二)堅持以人為本理念
當代社會,高等教育是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核心要素,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創新、社會管理等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為個體社會階層流動、獲得職業聲譽和提升社會地位創造條件。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要求,“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不僅僅是需求驅動,而且受人的發展需要驅動,是人的整體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教育主體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現代職業教育不僅僅為人們提供就業、生存、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基本需求,而且能夠給予人們獲得幸福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以及創造合理社會階層流動的平臺和通道,幫助社會底層的人們以及廣大弱勢群體提高社會地位、尊嚴和發展的機會。縱觀世界各國,把以人為中心作為社會發展的價值訴求,摒棄單純追求物質財富的經濟增長觀,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也成為國際社會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發展趨勢。
(三)頂層設計,規范管理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教育科學、監測與控制技術等跨學科思想與方法,觸及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之間的關系重構和利益調整,以及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科學合理的制度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順利運行的保證。當今世界上比較行之有效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大致有三類:一類是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建立的以職業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一類是德國、瑞士等國家建立的行業(企業)、職業院校“雙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一類是日本實行的以企業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從職業教育體系與所在國家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看,三種職業教育體系都是本國各種制度、經濟和社會條件的產物。所以,在建設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過程中,必須立足本國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設計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整體框架,在國家整體框架下,依據區域經濟社會以及文化傳統,構建有區域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一個相對獨立而又開放靈活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同時,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搭建起與我國社會管理體制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包括政策法規體系、組織管理體制、發展保障制度和質量監控機制等,形成縱向上的層次性、橫向上的多樣性、運轉上的靈活性、內容上的合理性、評價上的開放性等特點。從而確立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實現職業教育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關注綠色經濟發展需求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綠色經濟是“通過減少環境污染和防止生態資源短缺,來改善人類生活、提高幸福度和達到社會平等的經濟”。“綠色工作”是通過有關措施,減輕企業和經濟部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據國際勞工組織(ILO)一項世界性的關于“綠色工作技能”的調查顯示,目前傳統行業內的很多技能在未來都將發生徹底的改變,廣泛的替代技能即綠色技能,逐漸成為一種需求。像美國從綠色經濟的視角提出,只有大力培養“綠領工人”,才能應對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并將“能源可持續”等綠色發展概念貫穿“生涯與技術教育”。我國《“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指出,新型節能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加速突破,將推動世界進入綠色、清潔、低碳發展的新階段。現代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種教育類型,應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承擔起發展綠色經濟的責任和義務,培養適應綠色經濟需求的各級各類技能型人才,主動適應綠色產業的需求,從而引領產業升級與創新,提高產業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
(責任編輯:蔣國平)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Society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Symbiotic Exploration
ZHAO Hui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 530008,China)
Abstract:At present,our country started from the necessity of social to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society,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meeting the biggest challenge,various area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level,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alent structure,and deg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gap is obvious.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national education series is a kind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ype of education,because of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regional social;development;mechanism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職業教育與現代社會協同發展機制研究”(2015A032)。
收稿日期:2016-01-12修稿日期:2016-01-30
作者簡介:趙輝(1975- ),男,安徽泗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文素質教育、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3-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