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6)
?
理事會體制下“廠中校”人才培養的探究與實踐
——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李汝珍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226)
摘要: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為應對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和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在理事會體制下校企共建“廠中校”是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創新平臺。文章以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載體,詳述學院在理事會體制下“廠中校”人才培養的探究和實踐。實踐證明,該體制下的“廠中校”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廠中校;理事會 ;人才培養
一、引言
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進入了工業4.0時代,這對國家的專業人才資源是一種挑戰。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類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特別是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高職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為區域、地方、行業、企業輸送更多優秀的適用型人才,其核心問題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職院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不斷豐富建設主體,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加強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要求:示范院校要廣泛吸引企業和社會機構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建立產學結合的長效機制[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3]。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系統設計、實施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探索建立“廠中校”“校中廠”等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推動教學改革[4]。因此,高職教育采取校企共建“廠中校”的合作模式,將課堂建到產業園區、企業車間等生產一線,實施資源共享、人才共育、過程共管的合作機制,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高職院校順應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的新舉措。
二、背景及意義
2011年教育部在全國獨立設置的公辦高等職業院校中,遴選出緊貼產業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形勢好的100所院校進行重點建設。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獲得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院校項目建設單位,并于2014年以“優秀” 等級通過了教育部、財政部驗收。學院的園藝技術專業、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物流管理專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園林工程技術專業被列為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的重點建設專業。
學院獲立項以來,成立了行業主導型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理事會,組建了理事會組織機構,成立了常務理事會、秘書處和校企合作辦公室,下設專業理事分會和七個專項委員會。在理事會合作辦學的體制下,通過理事會及各專項委員會發揮作用,逐步完善各項功能,落實了一系列合作項目,其中與八個理事會成員單位合作共建“廠中校”“校中廠”實踐教學基地,開展了基地共建共享共管的試點改革工作,“廠中校”“校中廠”已建設成型,在探索產教學研“多主體”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雙證書”制度推進、“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效,學院辦學特色鮮明。隨著“廠中校”合作機制的不斷推進,為培養更多優秀適用型人才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為學院后示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理事會體制下“廠中校”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感的培養
以行業為主導的學院理事會合作辦學體制為產教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學院以項目為載體,以人才培養為紐帶,依托企業優勢,整合校企資源,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開展校企共建“廠中校”實踐教學基地,為師生提供了專業實踐平臺。自2011年起,學院園藝技術專業與理事成員單位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根據各自特色和資源優勢進行合作,園區提供100m2教室、1千畝種植基地以及宿舍和部分設施,學院投入遠程雙向教學系統及一批設施設備進入園區參與共建“園中校”校外教學基地,簽署了資源共享、人才共育、過程共管的合作協議書,共同實施落實。每學年學院組織報到后的園藝技術專業新生到“園中校”進行現場教學,校企教師共同實施一周的專業入學教育,重點讓學生觀察了解,親身感受職業環境、特點、工作內容及要求,使學生對專業有初步認知,大體了解學習領域、職業標準和就業方向等,幫助學生對今后職業發展做出規劃,激發其感性上的潛在動力。第二學期根據培養計劃,安排相應的校外學習課程,讓學生再次回到“園中校”實地學習一個月,校企教師共同指導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生產的關聯性,了解和體會企業的生產過程和生產能力,增加學生對專業和企業的認同感。第二學年再組織學生到“園中校”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課程實習,在崗位上協助師傅,邊干邊學,讓學生多接觸、多參與、多動手、多思考、多總結,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教”,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理解,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提高。第三學年學生修完校內所有課程后,再到“園中校”進行半年的頂崗實習,在企業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項目性工作,獨立處理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異常情況和問題,為畢業后走上職場積累經驗和鍛煉膽識,實現學校與社會的有機銜接。“廠中校”人才培養模式實踐了“工學交替、工學結合”[5]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經過幾年探索與實踐,園藝專業學生就業率一直在98%以上,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就業薪資持續上升,學生專業能力、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用人單位用九個字評價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做得好。連續幾年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咨詢和就業能力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園藝專業給出了很好的評價。
四、理事會體制下“廠中校”對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
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技能是影響教學水平和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學院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相對薄弱,成為提升學院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瓶頸,而理事會制度下的“廠中校”為教師實踐鍛煉提供了良好平臺。學院安排新入職青年教師到“廠中校”進行一年的實踐學習,青年教師通過參與“廠中校”企業的生產活動、項目申報和實施,開展技術改造和科技研發,積累生產經驗和社會閱歷,擴充各方資源,掌握行業先進技術,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成為既會做又會教的“雙師型”教師。農業技術系2014年三位新入職教師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分別到理事會成員單位廣西農墾的金光農場、良圻農場和立新農場的“廠中校”進行鍛煉,經過一年學習和實踐,三位青年教師在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上都得到一定的成長,其中一位在企業參與了休閑觀光農業公園、廣西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廣西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國家甘蔗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建設等項目的規劃、設計及實施,期間工作出色,被聘任為場長助理,聘期一年,這給教師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平臺,也為學院增添了聲譽。另一位在企業表現突出,被提拔為技術骨干,參與《富川柑橘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等2項科技廳項目的研究;完成2篇關于柑橘蟲害防治及柑橘生產實驗的總結報告;給職工進行3期關于柑橘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培訓;參與完成關于柑橘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及生產技術規程等4項廣西地區標準的編寫;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3篇關于果樹栽培技術的論文。理事會體制下“廠中校”對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不可小視的作用。
此外,由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是專業教學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專兼結對開展教學業務培訓,提升企業教師的教學能力,規范兼職教師的工作職責,完善兼職教師的評價體系。兼職教師通過參與教育教學工作,學習新理論和前沿知識,進一步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術能力,通過雙方的互動交流,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共同成長。
五、理事會體制下“廠中校”對企業人才的培養和輸送
在理事會體制推動下,深化產教融合,建立優秀人才培養和輸送制度,確保理事會成員單位在人才培養和選用上有優先地位。學院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為使培養目標定位準確,廣泛了解行業動向,摸清企業需求,分析職業標準和崗位要求,將教學運行機制從“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轉軌,采取校企雙向互動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訂單培養”服務,立足于為“廠中校”合作企業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近年來,學院先后與理事會成員單位浙江香飄飄食品有限公司、桂林吉福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南寧贏創美詩藥業有限公司等進行“訂單培養”,在每年招生計劃制定時,專門設置“訂單班”招生規模,以企業名稱冠名如“香飄飄班”“吉福思班”“贏創美詩班”,學生學費、活動費均由企業支付,新生入學后成為企業準員工,校企共同為學生在“廠中校”進行一周企業文化教育,讓學生親身感受企業環境和特點,使學生對企業有認同感;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雙方教師共同編寫教材、共同承擔教學任務,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施“校內學習-企業實踐-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中共同成長,畢業后直接與“訂單”企業簽訂就業合同,走向工作崗位。企業在參與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了了解,選擇未來員工時有著更多的主動權,學生可節省適應企業和認同企業的時間,減少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成本和時間,企業從中獲益。學院建立了技術服務體系和以服務企業促發展的聯動機制,不定期地為企業員工提供專業技術能力培訓,提升員工工作能力,提高生產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多利益。
六、結束語
理事會運行機制把學校和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理事會體制下的“廠中校”建設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人才培養制度改革的有力措施。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推行理事會運行機制使學院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改革成效。2014年獲得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2年獲得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學生參加教育部組織技能大賽多次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學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均居于全區前列水平,連續13年獲得自治區教育廳頒發的就業先進單位,學生普遍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理事會會員單位的生產效率和企業效益日趨增加,學院的名聲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攀升。
隨著理事會體制下“廠中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推進和建設,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院辦學水平,為學院后示范建設提供有力保障,這一模式值得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實踐。
(責任編輯:蔣國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 教高[2006]16 號,2006-11-06.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Z]. 教高[2006]14號,2006-11-03.
[3]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10]8號,2010-07-28.
[4]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Z] .教高[2011]12號,2011-10-12.
[5]婁岳海,王循明,林潔.基于產學合作工作站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39-4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School in Factory”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Council System——An Example of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 Ru-zhen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ning 530226,China)
Abstract: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 was to respond to the changing of job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alents demand. To build a “school in factory” under the council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an innovative platform for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training. The article takes the national backbone mode vocational colleges-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the carrier,detail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school in factory”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council system .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school in factory” talents training mode under this system had a certain value of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school in factory;council system;talents training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專項基金補項略稱(2014JGZ160)。
收稿日期:2015-12-20修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簡介:李汝珍(1962-),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2-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