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芳,盛楠楠
(1.蘇州科技大學 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2.蘇州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獨立學院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王建芳1,2,盛楠楠1
(1.蘇州科技大學 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2.蘇州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公選課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課程品質和教學成效直接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獨立學院公選課課程質量不高,開課形式單一;課程管理監控體系缺失。結合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采取多種公選課實現途徑,構建傳統課程教學、網絡課程、講座和技術技能培訓論證等4種方式相結合的公選課體系,探索與新型公選課體系相適宜的管理模式。
獨立學院;公選課;課程體系構建;教學管理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及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多樣化要求日益迫切,獨立學院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也日漸明晰。公選課是獨立學院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對促進獨立學院課程體系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意義。
公共選修課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以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為核心的綜合素質類教育課程,其主旨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體現相關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公選課是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課程[3]。由于獨立學院辦學的特殊性,現行公共選修課尚不能完全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對該類課程體系的要求。本研究針對獨立學院現行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問題,探索和研究適合獨立學院特征的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和教學管理規律。而在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利用公共選修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的職業化水平,強化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獨立學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課題。
1.1 公選課課程質量不高,開課形式單一
公共選修課課源不充足,不同內容或性質的課程類別比例不均、課程趨同,課程質量得不到保證等現象,是獨立學院公選課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與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有密切關系。獨立學院依托母體學校辦學,教師隊伍一般以母體學校的教師為主,聘請少量校外兼職教師。部分獨立學院自主招聘青年教師,出現中堅力量薄弱,青年教師有待于成長。母體學校的中青年教師,專業課教學和科研的任務較繁重,致使部分教師不愿意申報開設公選課或者對課程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在課源不足的情況下,往往只要教師提出申請,院系就會批準,課程質量標準下降,有的教師由于知識儲備、授課經驗不足等原因授課水平難以提升。愿意開設公選課的教師,所開課程主要集中于影視賞析類、人文社科類,課程形式相對較為單一。
公選課課程體系設置單一,主要是通過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知識陳舊,更新慢,不能滿足以促進學生知識與素質結構完善、人文與科學素養和諧發展為根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目前公選課按傳統的課程分類標準分為人文類、科技類、藝術與體育類等課程門類,但與學生對課程形式的需求不夠匹配,無法激發學生求知欲[4]。大部分學生選擇公共選修課僅僅為了修滿學分。學生逃課、低頭一族等現象嚴重,課堂沒有活力,出勤率不高,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授課熱情,出現惡性循環,導致了大部分公共選修課的開設流于形式。
1.2 公選課課程管理監控體系缺失
公共選修課一般處于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的邊緣地帶。一方面,學校對公選課的課程建設幾乎是個“盲點”,教師只要提出申請,院系一般都會批準。學校雖然要對上報的課程進行審定,但缺少相應的規范和制度,且公選課涉及的面廣、量大,需要一定數量的課程來滿足學生選課要求,因此學校對公選課的管理、評估、檢查也相對弱化。公選課大部分安排在晚上和周末上課,課程管理和督導流于形式,甚至處于真空狀態。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說,學校缺乏健全的公共選修課程管理體系,在課程的監督、考核評價等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評價體系,如公共選修課考核方式相對單一,多采用開卷考試、論文等形式,學生無任何學習壓力,流于應付,甚至助長學生的抄襲之風。此外,公選課的學生對象復雜,涉及到全校各個院系不同專業,任課教師也來自不同院系,使得教學管理難度增加。因此,課程管理與監控體系不健全,制約了獨立學院公共選修課質量的提升。公選課的這些問題也是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5-6]。
公選課質量的提高,直接關系到獨立學院的教風、學風。公選課體系作為通識教育的有效載體,應針對獨立學院公選課現狀,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以開拓新的課源作為公選課改革的突破口,拓寬公選課的開課形式。一是課堂教學類公共選修課。學院每學期開設一定數量的課堂教學類公共選修課供學生選修,課程開設由教務處組織與管理。課堂教學類公共選修課課源由教務處組織各個系部申報,然后對所申報課源進行審定與發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選課并確認。在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為主的課程方面,課程教學類公共選修課包括專門開設的公共選修課課程,鼓勵各專業開放跨專業選修課,鼓勵學生通過修讀輔修專業課程、全程參與工程項目設計等方式獲得公共選修課學分。二是選修網絡課程。學院通過引進一批高質量的網絡課程,采用與課堂教學類課程相同的方式進行選課。三是獲得技術技能證書。開設相關的培訓,引導和鼓勵學生獲得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術技能證書,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技能證書,學生可申請認定相應的公共選修課學分。四是選聽學術講座。學院聘請校內外專家,開設學術講座。供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專業背景,選聽講座,滿足相應的要求的,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這一體系的構建,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前沿,促進知識滲透,開拓學生的科研視野,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在課堂教學、網絡課程、講座以及技術技能證書論證這四類課程體系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把技術技能證書培訓與考試、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引入公選課體系中,強化創新理念,開拓創業實踐訓練。
公選課課程體系構成確定后,對各類課程實現難度不一致,因此對學生獲得公選課學分有明確的要求:在每位學生必須完成的最低5個公共選修課學分中,網絡課程類不低于1個學分;技術技能證書類不低于1個學分,不超過2個學分;學術講座類不超過1學分;傳統課程教學類不超過2個學分。這種學分構成的要求,有利于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綜合素質,調動學生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信精神和實踐能力。
增設公選課的實現形式,增加了課程總量,提高了學生選課自由空間。充分做好學生的選課指導,激發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發展趨向選課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為不斷提高公選課的質量,在公選課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公選課管理制度和督導體系,對公選課進行分類管理,并不斷優化課程資源,形成優質的課程庫。
對傳統課堂教學類公選課,學院加強公共選修課課堂教學的管理與評價,實行開課前的論證,開課中的監管,結束后的評價與反饋。將公共選修課的檢查和督導納入整體教學檢查計劃,通過教師評教、學生評教、教案抽查、專家聽課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等多種方式相結合。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由系部督促檢查效果不佳的教師整改。實行優勝劣汰,對于多方評價優秀的課程,作為優質課源。
對于網絡課程和講座的管理,根據課程特點,設計課程管理細則,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選擇課程內容,配備助教,進行點對點的管理和評估,真正讓這類與時俱進的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開放性的網絡課程,突破了教學時間、地點的限制,迎合學生碎片化學習的需求。此外,網絡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滿足學生自主選擇性學習的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課程助教結合網絡課程的管理系統,對選課、出勤考核、教學評價和見面課的互動環節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和評價。講座引入公選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快學生知識體系的更新。助教協助管理課堂紀律,評定學生的成績,征集講座調查表等,對講座資源進行有效的跟蹤評價。對于技術技能證書的培訓與認定,學院成立大學生技術技能鑒定中心,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和咨詢服務,開發穩定的培訓項目,為學生獲得相應的技術技能證書提供機會和平臺,并定期進行技術技能證書認證,與公選課學分掛鉤。
這四類公選課,取長補短,課堂教學類公選課和跨專業選修課有助于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動向、促進知識滲透、優化知識結構。網絡課程、學術講座等形式,引入優質的課程資源和師資隊伍,緊跟社會需求的變化,把握學科前言和社會發展熱點。尤其是名校名教網絡課程的引入,不僅提高了課程的質量,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也更加靈活,有利于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綜合素質,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這四類公選課的開課形式,有利于將強化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與公選課教育環節無縫對接,滲透至各學習環節,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總之,緊密結合專業、行業以及就業等發展趨勢,不斷完善獨立學院公選課體系,在確保課程總量的基礎上,通過加強管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資源,公選課可成為獨立學院實現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課程模塊,成為因材施教、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
[1] 羅世全,胡白云.獨立學院課堂教學質量的現狀與改進思路[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6,3(1):21-25.
[2] 于立軍.對高校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的構建探討[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28):19-21.
[3] 貢福海,胡效亞.改進公選課教學管理,推動素質教育不斷深入[J].中國大學教學,2007(2):65-66.
[4] 王長恩.大學公選課學風問題研究[J].江蘇高教,2011(5):91-92.
[5] 張繼明.新建本科院校公選課課程設置質量研究——基于26所院校的實證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2(6):80-84.
[6] 靳義亭.對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的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117-119.
(責任校對 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21
20160725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教研教改課題(2014TGLB-03)
王建芳(1973-),女,浙江東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獨立學院教學管理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12-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