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婷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社會性別視角下高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包文婷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大學生的成長發展,社會性別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性別意識缺失的現象,通過強化師生社會性別意識、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等措施提高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社會性別;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女大學生群體不斷壯大,女大學生占在校生比例也持續增加,女性本??粕谛I壤?998年的38.31%增加至2010年的50.86%[1],到2013年的51.74%[2];女碩士在校生比例由1998年的35.40%增加至2010年的50.36%[1],到2013年的51.38%[2];女博士在校生比例由1998年的20.36%增加至2010年的35.48%[1],到2013年的36.90%[2]。女大學生的成才發展,不僅關系到其自身價值的實現,而且關系到女性人才資源的開發與婦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女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和價值取向,左右其行為,在其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彪S著高校女大學生群體數量的日益擴大,如何立足高校女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成為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社會性別(Gender)是女性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它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女權運動中。社會性別理論認為男、女差異由社會和文化建構而成。國際婦女運動的開展,使得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同。隨著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精神的推廣普及,社會性別這一概念逐漸進入中國社會的主流話語體系。社會性別作為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工具,為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為研究如何提高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1.1 教育主體社會性別意識的缺失
性別意識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理應具有的教育理念,但現實是,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都不具有性別意識教育的理念。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女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關注不夠,缺乏相關社會性別教育的內容和教材,較少組織針對女性發展的講座和活動。近年來在各大高校開展的女生節活動,更多的停留在服飾模特大賽、女生形象設計、禮儀講座等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層面,而“倡揚性別視角,傳遞女生聲音”、培養女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等具有社會性別意識、促進女大學生發展的活動較少[3]。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潛意識里認同傳統的性別觀念,認同男強女弱,將男生成績好歸因為聰明,將女生成績好歸因為努力[4];將具有挑戰性的創新任務交給男生,將整理資料等事務性工作交給女生。這種傳統的性別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了高校學生,使得女大學生“認同”自己能力不如男生的“事實”,降低成就動機,“認同”傳統性別刻板觀念。
1.2 教育客體社會性別意識的缺失
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女性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增加,婦女地位有了較大提高,但不能忽視的是,“男尊女卑”的性別偏見意識仍然充斥在社會各個角落。女大學生受教育程度高,知識豐富,有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但從小成長于性別偏見的社會環境下,其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表現為低自我認同感。在面對學業、婚戀、就業等問題時,社會不公平因素和較低的自我認同使得女大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少女大學生降低自我要求,認為沒必要爭強好勝,擇偶方面,更傾向于尋找強勢占主導地位的異性,甚至有不少女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就忙于相親,成為畢婚族,來逃避就業的壓力。“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在女大學生中還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她們還沒有意識到“性別角色”是具有可塑性的,她們遵從傳統的性別觀念來要求自己,其價值取向、人生目標都受到負面影響,不利于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1.3 教育內容無性別化
長期處于男性掌權中的高等教育,其學科、專業設置及知識體系都帶著強烈的男權意識,教科書中對女性形象的描述存在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為被忽視(女性出現的次數和頻率都少于男性)、被省略(對女性的角色和活動略而不談)、被歪曲(女性必須在男性的主導下才能參與社會)、被刻板化(男主外女主內)[5]。男性掌權的高等教育文化呈現的是一個男性占統治地位的世界,加上女大學生在就業時面對的不公平,嚴重沖擊著女大學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意識,性別教育課程在高校教學計劃的缺失進一步加深了這種現象。絕大多數高校都缺乏從性別視角來設置課程和編寫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都沒有涉及社會性別教育的內容,男性認知和思維方式被過分注重,女性經驗被邊緣化。
1.4 教育環境無性別化
教育環境對學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受校外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校內文化環境的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性視為陽,代表著剛、強、尊、貴,女性視為陰,代表著柔、弱、卑、下,而男性特征被認為是更有價值的。自幼成長于這種文化環境中的女大學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高校內部,一方面,男性占主導的學校領導潛移默化的讓學生認同男尊女卑的性別角色,另一方面,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潛意識也都是基于男性立場,缺乏社會性別意識,忽略現實中男女兩性的差異。女大學生占大學生比例持續增加,男女受高等教育機會看似平等,但深入了解發現,男生在學生干部選拔、優秀學生和獎學金評定等方面的機會都遠遠大于女生。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延伸,其組織者缺乏社會性別意識,在引導女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促進女大學生發展、樹立大學生社會性別意識等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從某種程度上固化了傳統的性別觀念。
2.1 強化師生社會性別意識
一是教者心中有性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社會性別意識主流化的重要渠道,要從法律和制度上將社會性別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在師范教育及教師繼續教育中,納入社會性別內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培養其社會性別意識。在教育過程中,自覺關注受教育者的性別差異,從性別視角來認識和把握教育規律。在教學設計、師生交往過程中消除性別偏見,在課堂討論時增加女性發展的相關話題,對女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給予肯定和鼓勵。在日常管理中,全程貫入社會性別意識,確保男女兩性在教育機會、教育過程、教育結果方面的平等。二是學生心中有性別。女大學生應該對自我性別進行審視,建立社會性別意識,領悟社會性別理論所倡導的科學、公正、平衡兩性關系的真正內涵,樹立積極的人生目標,建立科學的人生規劃,提升自我期望和成就動機。內化社會性別意識,自覺地用社會性別理論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習,促進自我成長,在學業上,發掘潛能,力爭優秀;在社團活動中,積極主動,敢做領袖;在生活上,合理調節,健康向上。
2.2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原有內容,一是增加“四自精神”內容。通過“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教育內容,增強女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她們樹立理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自我價值。二是增加社會性別理論的婚戀觀內容。中國傳統婚戀觀尊崇“男主外女主內”,壓抑女性才能,遏制女性發展。只有消除這種性別偏見,樹立平等的性別觀念,才能建立和諧的婚戀觀,在和諧的兩性關系中促進女性發展。三是增加與社會性別相關的法律法規內容。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學習,讓女大學生對相關權益有更清晰的認識。四是開設性別教育的系列課程。通過開設“性別教育”課程、講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性別觀念,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女大學生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待和解決現實問題。五是增加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就業難是女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女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樹立職業規劃意識,有助于建立女大學生就業自信,實現自我價值。
2.3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在堅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的同時,針對女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拓展工作方法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一是全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相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認識到男、女性別差異,針對女大學生的心理、情感特點,在全體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個性化教育。引導女大學生借鑒榜樣的成功經驗,利用心理測驗、自我評估等方式增進自我了解,培養自我主體性和獨立性。二是理論講授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傳統的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引入討論,在平等的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女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女大學生也能更好地將知識內化為自覺行為。三是他人督導與自我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女大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客體性、被動性。受社會文化影響,女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低,主體意識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鼓勵女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2.4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基于社會性別理論審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努力創設一個平等、自由、開放、尊重個體發展的環境,促進女大學生身心發展。一是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具有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兩性平等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思想價值,完善其人格品性。利用宣傳欄、廣播、主題活動等形式宣傳社會性別理論,樹立優秀女性榜樣;組建關注女大學生個體發展的社團,定期舉辦相關講座、活動,聘請專家就女大學生價值觀、婚戀觀、就業觀等進行引導。二是校園管理環境。納入社會性別理論,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性別意識進行督查;在學生干部提拔、優秀學生評定、獎學金評定等方面,平衡男女兩性比例,樹立優秀的女大學生形象。三是網絡信息環境。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教育成為現有教育形式的補充,利用網絡的共享性、及時性,開設女性主義網絡課程;利用網絡論壇,就性別問題開展討論,教師要善于運用社會性別理論進行引導;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宣傳男女平等,促進女大學生自我覺醒,實現個體發展。
[1] 劉輝,葉志娟.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女性普通高等教育發展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6):67-71.
[2] 金久仁.不同因素對我國教育公平狀況的影響——基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J].教學研究,2015(5):1-7.
[3] 朱峰,楊衛華.社會性別視角下當代高校女生節現象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4):5-12.
[4] 黃雪英,黃航.社會性別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14(2):65-70.
[5] 劉建鳳.社會性別視角透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J].才智,2014(10):154.
(責任校對 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37
20160621
包文婷(1986-),女,湖南華容人,研究實習員,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6)12-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