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幸星
(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十八大以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研究綜述
呂幸星
(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自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學術界就以大學生為培育主體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并涌現出大量的學術成果。學者們從內涵和價值以及過程和原則方面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從機制和載體兩大方面剖析當前面臨的現實困境,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然而,研究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如理論基礎研究相對缺乏且不完整、研究方法缺乏社會調查和實證研究基礎、研究視角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未來的研究中需注重對這些不足的完善,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實現新的飛躍。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基礎理論;困境;路徑
從2012年11月起,截止至2016年4月,學術界發表了很多關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研究論文和著作。從中國知網(CNKI)精確檢索到以“大學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為主題的碩博論文65篇、期刊論文627篇,其中CSSCI刊57篇、報紙資料16篇①*① 檢索結果僅限于精確檢索,不包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研究資料所涉及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
關于內涵和價值的研究。就內涵而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上,是要將核心價值觀外在要求內化為理想信念,以規范行為方式[1];在文化上,既是政治實踐活動,也是文化實踐活動[2];在高校的育人目標上,是“高校以‘中國夢’為目標培養學生”[3]。就價值而言,學者們普遍從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分析。黃蓉生認為,這種培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是應對多元價值觀較量考驗的必然抉擇,是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強大正能量的時代要求”[4]。也有學者從高校出發,指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高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彰顯中國特色,創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5]。總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緊迫的現實問題[6]。
關于培育過程及原則的研究。學者們普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究培育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可以分為認同和內化兩個階段。”[1]即“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的無限反復的系統過程”[7],“需要經過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是從認知到行為的潛移默化過程”[8]。對培育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學者們也做了研究。從宏觀層面看,學者認為,“要以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突出特點為突破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核,使大學生主動接近、體會、感知、內化、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完成個體構建。”[9]從微觀層面分析,高校要遵循以人為本、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理念、以改進創新為途徑四個原則對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和示范引導[10]。
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培育和踐行過程中仍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制約這一培育進程的發展。學術界從不同視角分析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所面臨的困境,整合概括為機制和載體兩方面。
一是培育機制有待完善。首先,教育解讀機制抽象化。教育解讀是高校培養學生認知認同的重要途徑。“高校組織者、領導者對于培育的長期性、戰略性認識和重視程度不足,尚未達成全員育人共識,且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理論教學技巧還有待加強”[11],“理論灌輸和實踐的教育模式定位不明確,教育方法和載體比較單一、不夠創新”[12],并且“尚未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13]。其次,實踐育人機制形式化。實踐育人是培養大學生行為認同的重要渠道。“高校實踐教學往往因害怕出現安全問題而流于形式,或者缺乏統一部署與系統計劃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13]張耀燦明確指出,“不少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管理存在多頭分散、質量效益不高的弊端。”[14]。再次,制度保障機制滯后化。當前,高校的制度保障機制普遍滯后,嚴重制約了高校育人的實施效果。高校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教育政策及制度保障建設落后于社會發展[13],且“教育效果缺乏有效評估和反饋等問題”[12]。
二是主流培育載體的負面作用仍然存在。有學者以文化載體為出發點,提出多元文化的滲透和傳播削弱和瓦解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我國主流價值的影響力。微文化環境下,“價值取向多元化沖擊著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價值判斷簡單化消解著核心價值觀的厚重性;價值傳播個體化抵牾著核心價值觀的準確性。”[15]另外,“西方社會思潮和文化價值的滲透使大學生極具時代性的文化認同危機。”[2]也有學者以網絡為視角,揭示了網絡技術的自由與控制的矛盾。網絡是對立與統一的矛盾關系,高校在欣喜網絡媒介帶來的快捷與便利的同時必須正視其對大學生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網絡信息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增強了大學生價值選擇的困惑,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認同”[16],“信息傳播的隱匿性和裂變性增加了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難度,其多樣的傳播渠道以及多元的傳播內容,弱化了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其開放、共享的特點,使核心價值觀教育遭遇‘邊緣化’”[17]。另外,自媒體也沖擊著核心價值觀教育,“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受到沖擊,教育內容的核心性被淡化,教育客體思想上陷入困惑”[18]。也有學者從校園活動載體出發,指出活動載體在高校并未得到充分重視,甚至忽略了其教育功能。學者朱建指出,“當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面對面和同學進行思想教育、‘講道理’的能力、底氣和藝術不足。”[10]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終究要落到實處,探索積極有效的實踐路徑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效性的必然選擇。為與前文所涉及的挑戰研究相照應,故將學界的眾多路徑探索整合歸納,從機制和載體兩個角度梳理。
一是積極構建長效機制。高校要將工作理念、路徑舉措和成效檢驗有機結合[10],重點考察“價值觀教育機制、道德建設機制、實踐養成機制、教師隊伍建設機制”[19],“注重組織領導、宣傳教育、示范引領相統一,注重實踐養成、監督約束、考核評價相銜接”[20]。具體說來,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首先,創新教育解讀機制,注重以接受主體的認知認同內化思維方式。教育解讀側重于理論灌輸,這種灌輸更強調灌輸的技巧性。吳潛濤、鄭永廷等教授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將理論滲透到不同學科之中,開展啟發、參與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21-22]。其次,創新實踐轉化機制。實踐轉化就是要求高校拓寬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渠道,堅持課堂教學但不全依賴課堂,以理論為指導,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品格,外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為典范。“高校要建立健全實踐養成機制”[9],“不斷建立全方位的社會實踐活動網絡體系,把創新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培育的突破口”[23],鼓勵學生深入社會調查、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24]。再次,創新制度保障機制,注重以教育制度強化教育效果。制度約束是高校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提升教育教學實效性的強有力保障。高校要遵循現代教育的規律[21],“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修改和完善大學生行為規范”[25],“建立健全考評機制、反饋機制并保證各項制度、程序的公平公正”[24]。
二是繼續優化培育載體。教育載體是教育活動的必要要素之一。部分學者認為文化載體要將時代性與思想性融合,寓教育于文化中。這就要求高校要“以增強文化認同為重要目標;以培養理性認識能力為重點內容;以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為重要途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除此之外,高校也要重視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的運用,讓學生在文化活動中體驗和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6]。部分學者提出,網絡載體需要體現現實性與虛擬性的雙向互動,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信息中。“大數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背景,也是分析對象,更是研究工具”[27]。因此,高校要積極“搶占網絡媒體平臺,以網絡為載體,運用互聯網思維‘升級’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和模式”[17],如,創新思政課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28]等。此外,高校還要加強校園網絡監管[25],營造健康的傳媒環境[29],健全新媒體監管機制,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16]。也有學者探索高校活動載體,指出高校活動要堅持知識性與娛樂性并重,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娛樂之中。校園活動是高校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源泉,寓教于樂,最主要的就是寓教于活動。高校要加強對校園活動的重視,善于發現并組織學生喜聞樂見且內涵深刻的社團或社會活動。張耀燦指出,“大學生的各種公益社團,如各種愛心社、志愿者團隊或協會等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載體。”[14]高校要善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全校師生廣泛參與,形成良好的培育氛圍和環境[25],并在總結優秀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構建類似活動的長效化、常態化。
十八大以來,學界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關研究成果頗豐。大體上,從理論層面解讀了基礎理論知識,從現實層面考究,分析了當前培育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對策研究。但就全面性和長遠實用性而言,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完善和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理論基礎研究相對缺乏且不完整。從已掌握資料來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理論基礎缺乏整體性研究和系統論述,這部分研究通常只是做表面的論述,被簡單提及作為實踐研究的鋪墊而存在。此外,學者們普遍將規律性穿插于實踐路徑中,以思政課的教學規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規律,且都是淺嘗輒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適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但并不完全等同。學者們可從哲學、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所特有的規律,并以全新的視角全面系統地整合眾多理論基礎,把理論做精、做細、做全,為分析各類問題、開展各類活動提供理論基石。
二是研究方法側重于抽象理論,缺乏社會調查和實證研究基礎。目前,學界的相關研究主要以說理為主,缺乏相關研究的社會實證調查,即第一手資料佐證,說服力與操作性還有待加強。培育結果最終要以實踐為檢驗標準,這也就要求研究者們弄清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上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以事實(數據)說話,再以理論作為指導解決問題,最后以事實(數據)檢驗實效,即“事實—理論—事實”。實證調查最能說明問題也最易被理解接受。學者們要注重社會調查的重要性,以調查為支撐,切實解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問題。
三是研究視角老套,創新性不足。縱觀學界關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視角、研究套路往往圍繞理論、現狀與挑戰、對策研究等等,這些研究思路沿襲傳統的研究模式,雖不會出錯卻難免顯得保守、機械、呆板,與當下講究創新的時代略顯格格不入。具體說來,整體的研究邏輯思路基本遵循內涵、問題、對策,每一模塊下涵蓋的內容相類似,基本從文化、網絡、機制等出發,且觀點大多為同義反復,換湯不換藥,并無實質性的建議和突破。另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屬宏觀教育視閾下的微觀研究。借鑒教育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雖不失為一種正確的研究方案,但中規中矩,未真正體現該研究的特色所在,沒有真正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學者們亟需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教育學理論方法為指導,以新的視角來探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微觀策略。
[1] 趙果.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機制的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2] 羅迪.文化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6-109.
[3] 董剛.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特征和培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3(11):50-52.
[4] 黃蓉生,胡建軍,崔健.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多維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5(6):9-14.
[5] 靳諾.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4(7):6-7.
[6] 錢昌照.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蘊與路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1):132-134.
[7] 覃軼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過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56-60.
[8] 晏昱,周俊武.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重路徑[J].求索,2014(5):187-190.
[9] 王麗麗,張森林.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44-47.
[10] 劉貝貝,林建成.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四個原則[N].光明日報,2014-07-10(15).
[11] 朱健.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建設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5(11):68-71.
[12] 張丁杰,曾賢貴.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構建[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67-75.
[13] 許珍芳.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2):53-55.
[14] 張耀燦.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教育長效機制的思考[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5(1):53-57.
[15] 于安龍,劉文佳.微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4(11):107-111.
[16] 唐平秋,盧尚月.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4):73-76.
[17] 劉超.運用互聯網思維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75-77.
[18] 暴秋菊,張艷梅.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4(12):60-62.
[19] 海松梅.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若干機制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4(5):93-95.
[20] 徐園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103-105.
[21] 吳潛濤.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若干問題——訪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潛濤教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9-15.
[22] 曹群,鄭永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要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74-78.
[23] 白雪峰.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8):79-81.
[24] 李建華.大學生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大機制[N].光明日報,2014-12-31(13).
[25] 李軍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路徑[N].光明日報,2014-10-03(6).
[26] 張耀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47-50.
[27] 沈壯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5):4-7.
[28] 劉邵宏.新媒體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N].光明日報,2014-07-02(13).
[29] 任艷妮,秦燕.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與培育[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94-99.
(責任校對 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36
20161006
呂幸星(1991-),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
A
1674-5884(2016)12-0122-04